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间:2024-05-08

邱鑫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既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浸润学生心灵,使学生在其熏陶下获得思想的升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识字教育、引入民俗、联系生活、实践活动、阅读经典、趣味游戏、多媒体拓展等多途径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从中汲取力量,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浸润心灵;育人价值;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6-0029-03

小学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又可以促使学生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爱国意识。教师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真正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一、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1.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底蕴之间具有共通性,都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让学生体验到丰富的文化内涵,拓展语文视野,并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深化文化认识、文学认识及思想认识。二者的融合,既能够让学生积累深厚的知识内涵,又可以使学生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观念,继而形成优秀的人格品质,获得全面发展。

2.培养爱国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至今仍在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语文课堂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融合知识和文化,使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能够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润心功能,助力学生成长。在探究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能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及深远影响,从而建立文化自信,形成爱国意识。

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纵观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趋势,可以发现,世界文化在相互交融中彼此渗透。目前,我国正被多元文化所覆盖。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文化认知受到影响,容易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缺乏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导致其与世界文化之间的深层交流出现障碍。借助语文教学这一渠道,通过把握知识和文化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丰富其传承方式。

4.提高品质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聚的文化内涵,历经时间长河的洗礼而愈加深厚,蕴含着丰富的时空探究价值和文化底蕴。通过与语文教学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得以充分凸显,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一般从识字、写字开始,通过对各种文字符号的认识与了解,让学生进一步把握文字内涵;在此基础上开展一系列知识探究活动,使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汉语言文化的精髓及其蕴含的深层道德内涵、品质内涵,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基。

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集聚了丰富的文化形式,如琴棋书画、舞蹈及节日风俗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与价值。在世界各国文化密切交融的大背景下,学生能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但在多元环境中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我国一直倡导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同时借其力量助推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因此,作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未来主体,小学生应充分认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靠传统,完成创新。小学语文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教师通过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让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感受到其魅力和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历史性、前瞻性的视角去看待事物,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灵的功能。这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积极意义,能为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奠基。

三、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1.通过识字教育,激发学生兴趣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古老的象形文字,经过极其漫长的演变过程,以及多次的变形和调整,最终形成了现在通用的简体汉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只有打好汉字基础,才能保证其他学科教学的有序进行。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讲解文字的构成及含义,帮助学生认识汉字这一特殊的文化载体,使学生从汉字构造、读音、表意等方面深入了解汉字文化。以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田家四季歌》一课为例,需要掌握的漢字有“田”“季”“肥”“农”“辛”“苦”等。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认识汉字的构造。如“田”字,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农田形状具有构造上的相似性,且符合方块字的特点,其字义则体现了农田劳作时的踏实品格。又如“农”字,原本的字形为“辳”,其中的“林”表示农耕从伐林木开始,而“农”则是一种古代常用的农具,其表意特征说明了农耕文化的性质和特点。通过详细的汉字讲解,学生认识到传统农耕文化,激发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

2.通过引入习俗,加深学生理解

我国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诞生了许多传统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通过对这些习俗的了解,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入习俗。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为例,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我国的三个传统节日,即春节、清明节、重阳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节日风俗来拓展学生的文化认知。如春节的习俗有贴春联、包饺子、大扫除等。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家人是如何度过春节的;再为学生讲解各个习俗的深厚含义,如大扫除是为了清除一整年的污秽和灰尘,用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而干净整洁、崭新有序的新环境也象征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新期待。又如,重阳节的习俗是插茱萸、登高等。因其日期在农历九月初九,寓长久之意,所以节日期间会开展一些敬老活动,与老年人一起过节。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习俗,有助于学生领会古诗的思想情感,丰富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3.通过联系实际,深化学生认识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联系实际,渗透传统文化,将文字转化为具象化的事物,能够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找准知识与文化之间的关联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产生探究兴趣。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例进行说明。我国历史上曾建造了许多经典的文化建筑,传承了许多文化技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在习作之前,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著名的文化建筑和文化技艺;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想自己见过的文化建筑、文化技艺,并与其他同学分享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中国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掌握了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从而获得更多灵感,完成高质量的习作。同时,学生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与其他同学交流互动,从而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欲望,这也促使他们从中汲取更多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

4.通过实践活动,拓展教育渠道

小学生普遍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根据这一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发挥其浸润心灵的作用。随着国家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媒体通过各种创新方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热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通过闯关答题的形式吸引了大批观众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将这些实践活动引入课堂,以课堂为舞台,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诗词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答题。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体会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魅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体会,实现了有效传承。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历史文化馆、博物馆等,让学生亲身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原有的抽象认知具象化,进而使学生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精神价值,并内化于心。

5.通过阅读经典,体会深邃意境

经典文学作品是文人墨客智慧的结晶,不仅体现着作者对事物的独特理解,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有序进行经典阅读,从他人的视角中感受和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小说描述的人物事件,体会作品的表达方式、语言魅力,透过阅读延伸理解当前的国家和社会环境,由此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除此之外,许多历史小故事也值得学生阅读,学生能从中学习哲学道理,获得人生感悟。如《负荆请罪》讲述了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的故事,通过阅读这个故事,学生能从廉颇身上感受到勇于承认错误的可贵,从蔺相如身上感受到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从而受到感染,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6.通过趣味游戏,落实文化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小学生喜欢玩耍,对游戏和新鲜事物都充满兴趣。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以游戏为渗入媒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如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赏不同民族的舞蹈;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舞蹈进行分组练习;最后,在一段时间的模仿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展示他们的练习成果。在这种轻松愉悦的、游戏化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不仅对各民族的舞蹈文化产生了兴趣,增进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加深了民族情感,形成了民族团结的意识。

7.通过多媒体设备,拓展文化认知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多围绕教材开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拓展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以加深学生的认识。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元日》一诗为例。教学前,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收集一些有关新年的资料,如“元日”名称的由来、各地过春节的习俗等。课上,教师先通过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调动记忆,回忆自己和家人是如何度过春节的。在学生的探究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后,教师再让学生在工具书的辅助下自主阅读,分析诗句含义,了解诗歌内容,从中感受诗人想要传达的情感,深化学生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传统节日讨论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知道或亲身经历的传统节日习俗,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丰富、底蕴深厚,具有极其重要的育人价值。将其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相融合,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文化自信,促使学生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识字教育、引入习俗、联系实际、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其独特魅力,并从中汲取力量,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灵的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薛梅.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入传统文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5):254-255.

[2] 馬亚龙.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和渗透策略探究[J].求知导刊,2021(6):14-15.

[3] 崔敬.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2021(48):179.

[4] 杨丽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华夏教师,2019(24):36.

(责编 刘宇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