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学做合一:走向有用的数学

时间:2024-05-08

朱建美

[摘 要]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鼓励学生在做人中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会求知。这样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历经百转千回的豁然开朗之感,进而将经验不断归纳总结,找到简洁又准确的解决问题方法,真正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落到实处。

[关键词]情境;质疑;建构;创新;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36-0032-03

三年级下册期末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

本题是根据学校主题单元活动设计的情境题,题目信息虽“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但却是学生出错率最高的题目。结果统计说明,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概念理解有偏差,数量关系认识模糊,解决不确定的问题时缺少相应的策略。

无独有偶,四年级上册“简单周期”单元练习中有这样一题:“2016年1月1日是星期五,同年的2月1日是星期几?”它跟上述三年级下册期末考试的错题紧密相关,且“推算几月几日是星期几”的问题在生活中更是常见,可用数学方法解答一直是学生的易错点。学生的错误看似粗心所致,实则不然。究其原因,这类问题虽源于生活,但在生活实际运用时,利用网络查找万年历便能轻易获得答案,这条捷径让人失去了思考的动力。从这一点看,所谓的生活经验没有促进人们的深入思考,反而助长了思维的惰性。因此,“一个月有多少天”“月历是怎样排的”等问题都成了学生的认知盲区。

郑毓信教授指出:“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应求全,而应求联;数学基本技能的学习,不应求全,而应求变。”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学生之所以错误百出,就是因为所掌握的知识支离破碎,没有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缺少自我内化、建构的认知过程。归根结底,就是“教学做”没有合一,导致学习没有获得相应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学应以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让学生在“做”中学,真正习得所学的数学知识。

一、课前叩问,找准难点

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定,这是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理由。教材编写者把“推算几月几日是星期几”的问题安排在“简单周期”单元练习中,应该有他独特的意图,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解读练习设计思想。笔者翻阅了很多有关“简单周期”的教学案例及参考资料,都没有涉及“推算几月几日是星期几”的问题。访谈几位推算正确的学生,他们表示先将起始日期加几或减几,变成从周一开始周日结束的传统意义上的一星期,再用“简单周期”中的方法解答。这样的解题策略和“简单周期”中的方法不太一样,将原本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复杂,学生更难以掌握,即使勉强听懂也容易遗忘。怎么教学才能将“推算几月几日是星期几”问题融入“简单周期”的单元知识中呢?针对学生推算过程中易错点的分析,笔者明确了教材编写者设计练习的意图,了解了学生的认知障碍,找到合适的施教路径:将学生一知半解、易混淆的生活问题进行知识重构,将易错点融入新的知识教学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与理解问题,最终实现学习难点的突破。

二、生活嵌入,趣问促思

师:国庆期间,学校长廊按红、黄、绿、紫、红、黄、绿、紫、红、黄、绿、紫……的顺序挂了39面旗。你们能说说最后一面旗是什么颜色吗?

生1:紅、黄、绿、紫这4面旗代表一个周期,表示这4面旗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列式为39÷4=9(组)……3(面),余下的3面旗就是每个周期中的前三面旗,即红、黄、绿。所以,第39面旗就是每组中的第3面旗,即绿色。

师:很好!同学们对“简单周期”问题都有固定的解题模式了,现在一起来说说解题过程。

师板书:(1)圈,找周期并圈出一组图形。(2)算,即总数除以周期数。(3)定,根据结果决定最后一个图形是什么。如果整除没有余数,那么最后一个图形就是每个周期中的最后一个图形;如果有余数,余数是几,最后一个图形就是每个周期中的第几个图形。

……

基于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恰逢学校迎来“国庆”主题单元活动,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探究问题,又能帮助学生构建解题模型,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简单周期”问题的解题策略。

三、激发愤悱,助力建模

师:为什么上述问题是“简单周期”问题?

生1:每组图形就是一个周期,这个周期周而复始。我们过去学的找规律问题,其实都是周期问题。

师:(追问)那你们还想到生活中的哪些周期问题?比如,由这个课题“简单周期”想到什么?

生2:我想到时间问题,因为钟表每天周而复始、有规律地转动。

生3:每个星期周而复始,也是周期问题。

生4:我想到练习中做过的一道题,就是以一个星期为一个周期,来推算几月几日是星期几的问题。比如,根据2019年10月1日是星期二,推算同年的12月5日是星期几。

师:听起来,这确实是个典型的周期问题。如果把一个星期看成一个周期,那每个周期指的是从哪天到哪天呢?

生5:日历上把每周的周日到下周的周六规定为一个周期。

生6:我有不同的想法。生活中,很多人认为每周的周一到周日是一个周期。

师:你们说的都对,这是国际上普遍的两种看法。

师:(追问)还有其他的表述吗?比如,先从每周的周二开始到下周的周几正好是一个周期7天呢?然后从下周的周二开始到下下周的周几是一个周期7天呢?

生7:我觉得从周二到下周的周一是一个周期7天,从下周的周二到下下周的周一又是一个周期7天。

师:(指着题目)刚才有同学提出“推算12月5日是星期几”的问题,跟今天学习的“简单周期”问题是否有关呢?(学生沉默,这个问题有些难度)

生8:感觉有关系。如果有月历就好了,我觉得用画月历的方法能推算出12月5日是星期几。

生9:我觉得这方法可行,但全部画出来很麻烦,可以用月历示意图,即一周只标注一个日期,下周的这一天依次加7。

生10:那如果跨越好几个月,这个方法也很麻烦。我觉得不仅需要参照月历,还要学会推算。

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些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并发言的同学!现在我们就根据大家的建议,尝试解决这个非常有意义的生活实际问题。

(师生一起设计10月份的月历示意图,通过集体讨论不断改进、完善推算方法)

师板书:(1)圈,将2019年10月1日往后退1天变成2019年9月30日,这样就从周一开始,到周日共7天作为一个完整的周期。(2)算,先算出从2019年9月30日到同年12月5日的总天数为1+31+30+5=67(天),再列式计算,即67÷7=9(周)……4(天)。(3)定,因为余数4天是每个星期中的前四天,即周一、周二、周三、周四,所以同年的12月5日是周四。

……

教学中发现,虽然学生的推算方法不成熟、不简便,但却是真实的生活经验,值得肯定并鼓励。尽管学生已升级到四年级,但对三年级的旧知——“经过天数”的算法仍不熟练,尤其是跨月计算,他们的思维还是停留在直观具体的月历层面。因此,有必要将学生理解有偏差的概念和数量关系融合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这样能为学生的探究搭建“脚手架”,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辨析,发现问题所在,实现查漏补缺的目标。

四、生疑释疑,解构重构

师:“推算几月几日是星期几”的方法跟刚才的“简单周期”解题方法完全一样吗?

生1:刚才的“周期问题”是直接从第一个图形或字母数出几个作为一组,而这道题得先倒退一下,再选7天作为一组,容易混乱。

师:是啊!这题的起始日期是周二,要退1天变成周一开始。如果给出的起始日期是周六,那就要——

生2:可以退5天变成周一,也可以往前2天变成周一,更容易出错。

师:这是大家共同的感觉吗?这样解题不仅烦琐,还容易出错。想一想,推算时既要将起始日期退到周一,又要把周一到周日看作一个周期吗?

生3:我们平常认为一星期是从周一到周日,但其他国家认为是从周日到下周一。那么,我觉得一个周期也可以从每周二到下周一,为什么非要把日期退回到周一来解决呢?

生4:我明白了。只要一个周期都是7天,且每个周期都跟前一个周期一样,这样就简便了。

师:为你们敢于质疑、思辨点赞!是啊,直接从起始日期开始,圈一个周期7天即可,接下来的每个周期都一样,这就是周而复始。那就按你们的建议来解决2019年12月5日是星期几的问题吧,看看结果是否跟刚才的解法一样。

(巡视过程中发现:计算总天数是学生的易错点,且根据总天数除以7的结果,怎么确定最后一天是周几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基于此,笔者设计一系列问题时注意了层次感,关注学生思维层次的提升)

师:这一题的起始日期正好是10月的第一天,10月份的总天数有31天,这样跨月算总天数就不易出错。先用10月份的31天加上11月份的30天,再加上12月份的5天,算出总天数,即31+30+5=66(天);然后用总天数除以周期数,即66÷7=9(组)……3(天);最后,确定余数3天就是每个周期(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周一)中的前3天,即周二、周三、周四,所以12月5日就是周四。

师:实践证明,只要将7天定为一个周期,最后都能得到12月5日是周四。现在感觉哪种方法简便?

生5:直接圈出一周期的方法简便,这样就和前面学的“简单周期”问题完全一样了。

师:这题正好是從10月的第一天开始的,同学们都知道10月共有31天,总天数能计算正确,这一题的解答便不会出错了。可是,如果起始日期不是从某月的第一天开始,你们还会正确推算吗?

课件呈现:2019年10月9日是星期三,同年的12月10日是星期( )。

……

从作业反馈知道,笔者任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出错率都比较高,原因是学生对“经过天数”的认知经验不足,在计算10月9日到10月31日的天数时少算了一天,导致结果出错。这样,设计问题的目标始终指向帮助学生发现问题,重点训练学生分段计算总天数或者总天数减去没算的天数,让学生在“做”中进一步感知每月天数及跨月经过天数的算法。同时,因为找周期有一定难度,笔者继续鼓励学困生画简易月历,借助直观图示确定周期。如此,旧知与新知之间形成了结构关联,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又能起到优化问题解决策略的作用,正可谓一举两得。

五、走近本质,学以致用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知道怎么推算几月几日是星期几了,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提出跟“简单周期”有关的问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发布,让大家一起分享、思考,也可以将思考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的精彩问题相继诞生)

生1:芳芳出生在2007年5月15日,今天是4月23日,再过(   )周零( )天是芳芳的生日。

生2:今天是2019年10月15日,星期二。我想知道,校运会11月6日和11月7日分别是星期几?

生3:今天是2019年10月10日,星期四。我想知道,爸爸的生日2020年1月2日是星期几呢?

……

学生在建模的基础上掌握了“推算几月几日是星期几”的简便方法,可家长认为学生做错了,非要把周一到周日作为一个周期来推算,导致结果出错。这恰恰说明本课所学的知识确实是难点,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学只有跳出思维框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不应只停留在课堂上,应该把每一个学习难点日常化、生活化,让学生有机会实践、参与、体验,能站在更高的视角去寻找更多知识之间的联系。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后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形成每日一问的思考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确保学习从浅表走向深刻,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总之,教师要积极践行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这样“做”中有突破、“做”中有创新,能呈现出更多学生和教师合作的精彩课堂,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郭朋朋.“互联网+教育”下数学易错题原因分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3):49-50.

[2] 仲家荣.初探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建模[J].考试周刊,2019(64):103.

(责编 杜 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