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读”数学 明题意

时间:2024-05-08

凌敏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小学数学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阅读是激活学生数学思维、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不仅要明确数学阅读的价值,还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3-0040-03

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其中就包含了数学阅读能力。阅读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不阅读就无法准确理解题意,更无法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但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解答越简单的题目越容易出错,从而无法获得好的解题效果。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重视阅读的作用,还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最终实现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创设直观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习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准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吸收能力,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可创设有趣的直观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数学阅读的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阅读中逐渐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質。

例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这一内容,对“在除法中,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时商不变”这一知识点,在初次阅读时,学生的理解显得比较模糊、浅显。这时,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直观的情境,利用实物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盘子和饼干,再在盘子里放入6块饼干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这个盘子里装有6块饼干,老师想要分给3个同学。请问,每个同学能分到几块饼干?”学生不假思索地答道:“每个同学能分到2块饼干。”随后,教师又在盘子里放入了12块饼干,并向学生提问:“刚刚老师在盘子里又放入了12块饼干,想要分给9个同学。请问,每个同学能分到几块饼干?”同时,教师向学生演示加入饼干以及分饼干的过程。于是,学生很快得出“每个同学还是能分到2块饼干”的结论,并由此引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饼干的数量和分的人数增多了,但每个同学分到的饼干数量却没有变化呢?”学生在一番观察、思考和分析后,一致认为:“这是因为要求每个人能分到的饼干数量,需要用饼干的数量除以人数,饼干的数量多了3倍,而人数也多了3倍,即饼干的数量和人数相应扩大了同样的倍数,所以这和将6块饼干分给3个人其实没有本质区别,最终的结果自然就没有变化了。”得出结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本课的知识点。在直观情境的辅助下,学生自然深刻地理解了商不变的性质,同时感受到了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这样创设直观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和探究的兴趣,还让学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二、加强读题意识,养成阅读习惯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常常是匆匆过一遍题目,就开始动笔解答,这样容易出现审题错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读题意识,让学生在解题前认真审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才能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明明吃一包薯片,第一天他吃了8片,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吃了2片。请问,明明这两天一共吃了多少片薯片?”许多学生在看到题目后,第一时间就动笔列式解答为8+2=10(片)。出现这样的错误,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认真阅读题目所致,只看到了8和2这两个数字,就着急地将它们加起来。又如,有些题目中要求“画一画、填一填再进行列式计算”,但学生常常不仔细阅读题目就动笔列式计算,根本没有画一画和填一填。这些都说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没有形成良好的读题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读题意识。如面对题目时,要求学生先完整地阅读一遍题目,明确题目类型;再读时,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罗列在草稿纸上,并明确题目最后的问题;阅读第三遍时,就要仔细分析各个条件之间的关系,明确解题思路。这样在面对上述题目时,学生就会明白:明明第二天吃的不是2片薯片,而是8+2=10(片)薯片;那么,明明两天一共吃薯片的数量是8+10=18(片)。在反复的阅读中,学生就能更加准确地理解题意,解答时自然也就不容易出错了。加强学生的读题意识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巧用多元方法,积累阅读经验

数学阅读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对比法来阅读数学题目,使学生在对比阅读过程中发现其中的异同,从而正确地解决数学问题;也可以采用画图法,将题意通过图示呈现出来,使学生更加直观、准确地理解题意,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

例如,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这一内容时,有这样一道题:“小红今年12岁,小兰今年8岁。请问,小红和小兰两人相差多少岁?”教师将题目中的问题转化为“12比8多几?”“8比12少几?”“12和8相差几?”,并将这些问题和原题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在对比中就会明白这些题目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只需要列出12-8=4的算式就能解决问题了。此外,当学生难以理解题目的意思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画图法,帮助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理解题意,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如有这样一道题:“在一支早操队伍中,小亮排在第16位,而小豪排在第8位。请问,两人之间有几个人?”如果学生仅靠简单的阅读和想象来口算,就会很容易出现错误。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画图法来分析题意:在草稿纸上画出16个三角形代表16个人,小亮在第16位,而小豪在第8位,从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两人之间隔7个人。这样通过多种方法,助力学生轻松阅读,使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积累更多的数学阅读经验。

四、挖掘关键词句,深化阅读理解

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严谨性强,数学题目中的每个字词都有它特定的含义。但是,很多低年级学生在阅读题目时容易忽视其中的关键信息,导致解题错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将题目中的每个字词都理解透彻,养成随手圈画的阅读习惯,进而发现题目中的关键词句,使数学阅读不再流于形式。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题目的含义,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后,有这样一道题:“盒子里原本有8支铅笔,又放进了2支。请问,盒子里一共有多少支铅笔?”从题目中很容易看出这里的关键词是“一共”。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一共”的含义,在学生理解关键词之后,再引导学生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标注出来,从而理解“原本有8支铅笔,又放进了2支”关键句的含义,明白题目所求的“一共”就是求8与2的和。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列出算式,正确解决数学问题。又如,有这样一道题:“图书角里有10本书,2个学生借走了几本后,还剩下3本。请问,借走了几本书?”教师先让学生将题目中的问题“借走了几本书?”标注出来,再将“有10本书”和“还剩下3本”这两个关键信息圈画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很快理解了题意,列出算式:10-3=7(本)。这样教学不仅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提炼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促进学生对题意的理解,还能加快学生的解题速度,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综合素养。

五、注重循序指导,促进阅读思考

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阅读反思,形成阅读与思考并重的良好习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制力较低,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导致阅读题目时不会仔细审题,更别提认真思考了。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指导方式,教会学生仔细读题、反复观察与思考,逐步掌握题目中的有效信息,更加深入地理解题意。

例如,教学“分一分”的内容时,单纯的文字阅读很难让学生准确理解,教师以看图分类和游戏分类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进行探究式学习。如在看图分类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两种不同颜色的花朵图片,再引导他们进行分类:“同学们,你们看图片上是什么东西?”“花朵。”“那你们能将图片中的花朵,根据不同的颜色分成两类吗?”这时,学生就会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思考:“能否进行分类?应该如何来分类?”随后,教师向学生展示有关小动物和花朵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采用什么样的分类方式,如颜色、大小、形状、性质等。学生经过思考后,做出不同的分类选择。教师可以将提前准备好的铅笔、水杯、书本等学习和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物品拿出来,组织学生进行“整理书包”的比赛,看看哪个学生能将书包里的东西整理得又快又整洁有序。学生对这个游戏充满了兴趣,积极参与,探究出了多种的整理方式。如有的学生根据物品的大小来分类;有的学生根据哪些是学习用品,哪些是生活用品来分类;有的学生根据书本的学科类型来分类……这样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分类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正是通过由易到难的指导方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六、利用问题启思,提升阅读能力

小学数学中有许多题目是以文字的形式来呈现的,需要学生认真地进行阅读、分析和思考,这样才能理解题意和解决问题。而问题是启发学生思考的重要途径,也是引领学生细致阅读的关键。因此,教师不妨以问题为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数学阅读,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数量关系和隐形条件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最后抽丝剥茧,探究出正确的解题思路。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请用数字5、6、7组成任意的两位数,要求这些两位数,其个位与十位上的数都不相同。请问,这样的两位数能组成几个?”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时,通常会感到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处下手进行分析与解决。这时,教师可先向学生提问:“这道题中出现了几个数字?”学生立刻回答:“题目中出现了5、6、7这三个数字。”教师再问:“那么,5、6、7这三个数字能够组成多少个两位数呢?大家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读题。”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先将这三个数字所能组成的两位数全部罗列出来;再在反复读题中逐渐找出题目的关键信息“其个位与十位上的数都不相同”,明晰了解题的关键,从罗列出的两位数中筛选出了符合题意的数;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答案。通过阅读、思考、辨析,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教师正是用以问启思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逐渐突破思维定式,从抽象的题目中挖掘出具象的信息,实现了浅层阅读到深层阅读的跃进。这样不仅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强化了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获得了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教师不仅要明确数学阅读的价值,还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的双桨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真正理解与掌握所學的数学知识。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慧霞,黄媛媛.基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思考[J].新智慧,2018(28):131.

[2] 李苗苗.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20(2):46-47.

[3] 苏田波.小学低年级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0(3):63-64.

(责编 杜 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