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韩文豪
[摘 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是关联听觉的教学,而有深度的音乐体验可以在听觉的基础上,引发关于视觉、动觉、直觉、嗅觉等联觉的融合性体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从听觉开始,引申视觉,强调联觉,重点探究音乐视觉中的形和神,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融体验于音乐学习中,挖掘与体验音乐的情感和内涵,使学生能突破歌唱教学的唱唱跳跳模式,高层次、立体化地体验音乐并浸润其中,获得思想启发和能力提升。
[关键词]小学音乐;视觉;浸润;融合;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3-0049-03
音乐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深度体验。然而,在大力提倡以活动参与为主的新常态音乐教学环境下,有的教师注重了教学活动,却忽略了音乐体验;有的教师虽然设计了音乐体验,但只停留于问问答答、唱唱跳跳的层面;有的教师一心想让学生体验音乐,但只是盲目模仿,忽视了音乐本质的落脚点和深层次探究。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是关联听觉的教学,有深度的音乐体验应从听觉出发,指向视觉、动觉、直觉、嗅觉等联觉的融合性体验,如此才能深层次、立体化地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体验。学生浸润于美妙的音乐之中,就像在夜晚看到满天星星,在春天看到遍地花开,在冬天看到漫天飞雪。
下面从音乐视觉的角度出发,以听觉感知为基础,重点探讨音乐视觉中的形和神,并通过融合性体验来探究浸润式音乐学习策略,引导学生由听音乐到“看”音乐,想象音乐情境,透过音乐表面的“形”挖掘其内在的“神”,即形神兼备,融合至上。
一、视由听而生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引导学生“看”音乐。“看”音乐不是胡编乱造,而是以精心设计的教学来融合听觉、视觉之间的联觉,并通过想象、模拟等途径来达到教学目标。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倾听音乐,这样学生的视觉就会产生丰富的色彩,看到音乐所营造的情境,且越倾听越会“看”,从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联觉转换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是一种“诱饵”,学生是通过聆听来接受引诱的,被吸引后视觉参与反应,并融合色彩、情境进行音乐的深度体验。
1.带着新鲜感听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聆听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音乐听觉和欣赏能力对学生丰富情感体验、积累音乐听觉经验、感受音乐的美好、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坚持听觉为先的教学原则。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聆听或体验音乐,都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音乐上,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聆听音乐。”这充分说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倾听音乐的重要性。但多听并不是让学生反复地听,也不是蜻蜓点水地听,而是让学生有重点地听。那么,重点在哪里?重点在于如何挖深做细,让每次倾听都有一种层层递进的新鲜感,即如何抓音乐的新鲜点来捕获学生的耳朵。就好比菜场里卖菜的阿姨,她必须以新鲜菜品来吸引顾客购买,想方设法地让菜品尽量展现出新鲜的一面。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挖掘音乐中的亮点,让教学富有新鲜感,让学生的音乐感觉自然而然地融于音乐学习之中,在做实、做细、做靓上下功夫。例如,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教师重点挖掘A段每个乐句的结束长音这一新鲜点,引导学生深度体验长音使歌曲旋律更优美的作用与音乐效果。
2.带着朦胧感看
朦胧,就是不清晰、模糊。这里特指对音乐的初步感受,即被音乐激发出的所见所想的视觉体验。这时的视觉还没达到浸润的程度,只是一种良好的视觉起点,但也不是模糊感。教师只有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倾听音乐,才会使学生产生跟随音乐起舞的身临其境感,产生指向美学境界的朦胧感,这是引导学生慢慢进行音乐视觉浸润的铺垫和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引领学生从听觉和视觉的联觉出发,边听边看边思,获得视觉浸润的体验。例如,《摇篮曲》通过轻轻柔柔的声音,给宝宝营造了温馨甜美的情境。当教师轻轻地、柔美地弹奏“3 5 2 4 | 3 2 1 5 |”,并用“Wu”音轻声哼唱时,学生微微笑着,扬着眉毛,展开想象,仿佛看到月亮婆婆高高地挂在夜空中,妈妈轻轻摇晃着摇篮哄小宝宝睡觉的情景,产生一种被浸潤的感觉。
二、形因视而成
绘画讲究形,因视而形,有形而画。音乐之形,是依据音乐中的视觉画面而生发的。绘画和音乐经常被相互借用,如音乐中的节奏就常常被绘画借用,而绘画中的色彩又经常被音乐借用,这才有了“音色”一词。这借来借去,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形和色:“听到柔美的小调音乐,仿佛看到怎样的色彩?”学生答:“仿佛看到淡蓝、浅灰等偏冷色调。”“当听到明快的进行曲时,又会看到怎样的色彩?”“看到红色、橙色等暖色色调。”……
1.追立体之形
音乐是一种以声音为材料、以情感为内容、以数学为方法、以哲学为准则、以美学为追求的动态性时空艺术,因此音乐是数理的、立体的。不同的音乐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画面,生成不同的音乐形状。要追求音乐的立体感,树立音乐的形状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融体验于音乐学习之中,和学生一起用心体验每一个乐音、每一个乐句、每一个乐段、每一首乐曲所浸润的各种可见的音乐形态、形象。当然,追求音乐这样的立体形象时机常有,但极其考验教师的捕捉能力和把握能力,以及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例如,教学《阿里山的姑娘》时,教师在导入时带领学生演唱歌曲的旋律。
<D:\2023年\小教综合\小教综合第1期\内文\1z4.tif>
教师一边唱一边画旋律线,询问学生:“你们在感受美妙的歌声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看到了山。”“看到了怎样的山?”“连绵起伏的山。”教师让学生用“啊”来哼唱,深入体验音乐所带来的立体形象——群山起伏,甚至唱出了山峰的形状。
2.求品味之像
视觉既然已经上升到“品味”这个层次,其实就是高品质的视觉形象,是有音乐内涵的深度体验。那么,教师给予学生的引导就不能是一般的、浅显的,尤其是不能只抓音乐要点复制性地走流程教学,这对音乐教师来说非常重要。教师对音色、乐曲的旋律线条、结构和风格等要有自身的直觉与敏感,并落在对音乐的正确表达上,如此才能够让音乐走入学生的视线,引导学生沉浸下来体验音乐,让学生在有形象的音乐教学中产生审美体验。追求犀利的音乐洞察力、敏锐的感知力、非凡的视听联觉,这是非常珍贵、无可挑剔的品位。例如,教学《但愿人长久》时,学生聆听现场的古筝演奏,仿佛回到北宋时期,教师身着古装再现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模仿古人优雅行走,与学生共同呈现北宋时期的服饰美、仪态美。这样由音乐而展现的富有品味的形象,给学生带来了直观的视觉冲击体验。
三、神因形而升
形象之美,先是音乐之形的可见之美,再是音乐教师的教学状态之美,如此才有音乐内涵的神似之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自然界中其实没有所谓的美。所谓的美,存在于每个人自己的心里。例如,面对夕阳所看到的美、所赞叹的美,是人们在那一刹那看到了自己生命的状态,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活动,在努力活出自己的极致灿烂的时候,所留下的印迹。因此,聆听音乐时,更需要融入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看到音乐美的形象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美的自己,这才是真正属于自己与音乐的时刻。对音乐教师而言,只有追求音乐的内涵美、呈现自己美的状态、构建课堂美的形态、给予学生美的引导,才能形成音乐、课堂、学生、教师的美的视觉浸润。
音乐教学只有美是不够的,需要形神合一。神贵于形,神主形从,音乐教学要追求神形兼备、形神合一,既要形似,更要神似。
1.以要素显形
在对音乐之形进行融合体验时,只有抓住音乐的诸多要素,如节拍、节奏、调性、旋律、力度、速度等,才能对音乐产生视觉之形,达到浸润的深度。首先,要善于倾听音乐,观其基本特征和表露的本质,如音乐的要素特点、显著特征、风格类别、地域差别等。其次,抓住音乐对象的要素特点,从框架到细节,说明对象为什么如此,从而浸润其中。如果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和积累,则无法达到形神兼备的目标。如《法国号》的教学重点是有策略地引导学生感受三拍子强弱弱的规律,师生一起动一动,以获得浸润体验。在“弱拍腿—弱拍手—渐强拍手—渐弱拍手—拍手、拍腿、拍腿(強弱弱)—慢速—加速—拍出韵律感”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体验力度的变化、速度的不同以及律动的生成,使学生学会并掌握同步操作,体验逐渐深入、细腻、形象,在学的过程中加深了感受、体验、品味。
2.入情感见神
从音乐的要素特征可以看到其形,从音乐的情感可以发现其神。神是音乐表现的更高层次,如果缺少神,音乐形象就不够鲜明,给人的印象就不够深刻,感染力也就不强。当然,音乐中的形和神是形影不离的。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其形的同时,要努力展现音乐的情感,激发学生投入其中。《乐记》写道:“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基于情感,从美学概念的角度出发,追求音乐中的神似,让学生的体验由音乐的表面形象过渡到情感的深化浸润。例如,教学《摇篮曲》时,学生在柔美的歌声中“看”到母亲在摇篮旁唱着歌曲、摇着摇篮哄宝宝入睡的情景,“听”到歌声中洋溢着母亲对孩子的爱。
四、融浸润于传神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当听觉艺术在音乐教学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产生视觉联觉,这是更高层次的音乐体验活动。它不仅有高度,更有深度。如何将视觉浸润、于音乐教学之中,这是关键。同时,融合体验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成为课堂的多面手,要有驾驭全局的能力。特别是要把音乐审美原则贯彻落实到各环节教学活动中,要有即兴运用最佳方式进行教学的应变能力。
1.浸润于整体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音乐的整体性与体验的多样性,让学生的视觉浸润呈现立体化,并能逐步感受、体验、融合音乐的美,同时反作用于理解音乐作品。在融合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浸润在美好的音乐学习中,绝不能让课堂成为肤浅的表演课。例如,教学《法国号》时,教师先通过拍手、拍腿、拍肩、拍凳等方法,让学生浸润在强弱弱三拍子的韵律之中,然后让学生听着音乐走一走,在律动中玩,在音乐停时和伙伴一起拍手。反复多次后,学生感受到音乐的节拍韵律,这样的音乐体验更多样、立体、有效。整体性的音乐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表达了学生对音乐的独特理解。
2.传神在交互
交互即互动。音乐教学中的互动,就是相互作用的一个学习过程。而视觉浸润的至高境界——传神,是建立在个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必须通过动作才能传递,在传递的过程中表达音乐情感。仅限于说、唱、跳,而没有相互感受、逐级深入的体验,这样的音乐课堂必然是哗众取宠、表面热闹的课堂。例如,《法国号》教学中的互动:学习乐句1时,生生合作,男生唱“嗡”,女生唱“巴巴”,在手势引导下进行强弱弱互动;学习乐句2时,师生合作,教师接唱“谁在唱歌”,学生看手势唱准音高,唱出连贯、流动的声音。通过这样的交互性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听、边唱边体验,挖掘歌曲要点,自然融入歌曲情境之中,使学生体会到《法国号》歌曲的情感。这样的教学,对教师的教学互动与操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了方法的多样性与教学的有效性。
有时,人们听到感人的音乐时,脑海中会浮现出动人的画面,流下情不自禁的泪水,但这与平常的哭不同,这是音乐融合体验的高层次的内心活动。就像读到一首好诗,人们会流下满足的泪水,内心充满感动,这其实就是一种被浸润的美感。一个孩子从童年到青少年,在最敏感的年龄段,应当获得更多的引导。教师可带着学生去爬山,让他们倾听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形成丰富的听觉记忆;带着学生去看黎明和黄昏,感觉色彩的绚丽,让美浸润他们的心灵。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拓展更多的融合性活动,让课堂生成听觉和视觉的联觉融合、形与神的融合、教师与学生的融合、师生与音乐的融合、音乐教学方法的融合等。这是在深入感受和体验音乐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融合体验,因此教师要边融合、边调整、边发展,让音乐学习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 参 考 文 献 ]
[1] 邰方,耿坚,胥娟.小学音乐教学技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杜宏斌.“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案例解读[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3] 姚丽雅.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新常态”课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
[4] 胥娟.公共音乐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责编 杜 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