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葛冬玲
[摘 要]小学六年级美术教科书中编排了《让剪影动起来》一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并熟悉我国的传统皮影文化,学会制作剪影。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初识感悟、分配任务、集中展演等方式引领学生学习,从而增进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升学生的美术文化素养。
[关键词]美术教学;皮影;剪影制作
[中图分类号] G623.7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1-0031-01
皮影戏是融合光、声、形、影、事为一体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表演形式。传统的皮影制作步骤有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熨平、缀结、合成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艺术性。因其操作性强,大人小孩都很容易模仿;因其艺术性高,能让人产生愉悦感,受到美的熏陶。基于上述思考,我开展了六年美术课《让剪影动起来》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一、初步认识皮影,感知传统文化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美术素养和绘画能力,但因为皮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因此,对于《让剪影动起来》的教学我安排了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重在引导学生了解皮影,学会画皮影。
皮影的外形比较奇特,大多为平面效果。人物基本是侧面,下巴是方形,手臂和腿的大部分地方都是喇叭袖和喇叭裤,弯眉细眼,动作比较僵硬,身上有许多剪纸花纹,颜色以黄、白、红、绿、黑为主,同时剪影人物的脸部反映的人物性格和京剧脸谱很相似。
为了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我先让他们观看皮影戏的短视频,重点观察皮影戏中的人物形象、动作方式、声音语调等,然后再让他们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丫鬟、小姐等)进行绘画。因为这些人物都是学生熟悉和喜欢的,绘制起来都有一定的基础;又因为皮影戏的人物造型是用多个“零部件”组装起来的,绘制时又需要一定的创新,充满着挑战。这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学习情境和任务,很容易“诱导”学生走进皮影艺术的世界。
二、合理分配任务,展开艺术创造
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制作剪影和模拟表演。
为了节约制作材料,提高学习效果,我让学生用白色硬卡纸制作剪影,并进行小组分工合作。
课前,小组成员讨论好任务分工:谁负责编剧、谁负责人物制作、谁负责场景创作……为了避免雷同,几个小组负责编剧的学生还单独开“碰头会”,把想到的故事(如《西游记》《嫦娥奔月》《白娘子传奇》《小猪佩奇》等)分配给不同的小组。然后,各小组成员在家中把自己的角色画好,这个过程比较烦琐,因为一个人物就要分为头部、身体、上手臂、下手臂、大腿、小腿等。布置场景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来布置,同时结合故事情境创作一部分材料,如《西游记》中的大山、《嫦娥奔月》中的月亮、《白娘子传奇》中的树和房子等。
课中,学生直接将绘好的剪影图片带来上色、组装。课堂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在背后打结——有的打得松,有的打得紧,打得太紧了在操纵关节的时候难以活动,打得太松了容易出现部件掉落的情况,甚至有的学生带的线太粗以至于无法穿进针孔。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尝试使用了一种新方法——用两脚钉代替针和线,只需要在连接的关节处打好孔,然后将两脚钉穿过去,再在反面掰开来。这样既方便操作还大大节约了时间,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这种方法。一切准备就绪后,就开始安装操纵杆了。一般情况下,在剪影后面需要安装三个操纵杆(小木棍):人物主体后面用双面胶粘贴一根主杆,两只手臂关节处各安装一根操纵杆,完成了以后,剪影人物就可以在我们手中左右活动了。
三、集中展示表演,升华艺术情感
最精彩的要数最后的皮影表演了。我再次强调每个学生按照分工各尽其责,道具及表演组负责将皮影动起来演绎角色,关灯、拉窗帘、开音乐,这些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却直接影响着演出效果。配音组的解说要和表演组的动作一致,不能有不连贯的感觉。课堂上,各小组轮番上场,只见编剧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情节,几个组员凑在一起,手里握着操纵杆将剪影轻轻地贴在白布上,灯光的照射使剪影上的图案色彩更为清晰,仿佛人物真的在活动。
短短的两节课,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了皮影戲的前世今生,感受到了非遗的多彩魅力,提高了传承优秀文化艺术的兴趣和自觉意识。相信课后他们都会成为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走得更远的小小传承人。
(责编 刘宇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