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张桂红
[摘 要]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的实验教学存在导入乏味冗长、缺乏重点指导、指导过于详尽、缺乏有效点拨等问题,教师要直面实验教学的误区,创设情境,突出探究主题,由扶到放,借实验之手,开启有效教学之门。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1-0059-02
小学科学课程通过实验探究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开放的科学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探究能力,不仅是科学教师良好教学水平的体现,而且是科学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教师要敢于直面实验教学的误区,提出解决策略,借实验之手,启有效教学之门。
一、导入乏味冗长,忽视趣味性
导入是新课的开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应起到引起学生注意的作用。然而,在科学教学中,教师的导入乏味冗长,忽视导入的趣味性。
例如,教学《杠杆的科学》一课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块大石头、一根木棒、一块可以作为支点的小石头,然后提问:“石头挡住了我的去路,怎样把石头搬走?”
生1:用木棍撬走。
师:怎么撬走?
生1:把木棍垫在小石头上撬。
师:把木棍放在小石头的哪里撬?
生1:放在离重物近的地方。
生2:放在离重物远的地方。
……
这样的导入缺乏趣味性和探索性,学生的猜想不是有依據的猜,而是乱猜。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科学课程标准》对其定义为“能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想象做出假设性解释”,假设之后一定有验证的活动,通过验证才能成为科学理论。
对策:创设情境,有效激趣
导入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的教学行为,成功的导入短小精悍、目的明确,能够承上启下。导入应结合学生的特点,且设置的科学情景指向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要学什么、解决什么。
例如,教学《杠杆的科学》时,笔者这样导入:(课前准备一个装满书籍的箱子、一根撬棍、一块砖头)这个重物挡住了我的去路,谁有办法把这重物挪到一边?
生1:用撬棍把重物撬到一边。
师:那你试试看。(学生上台,用撬棍撬重物,由于没有用砖头垫在撬棍下面,未成功)
这时,其他学生开始出谋划策,其中一位学生把砖头垫在撬棍下面,手握撬棍近中间位置撬重物,手用力的位置引起其他学生的讨论。
生2:我觉得他手用力的地方不对,这样不方便。
师:你认为手应该在哪里?你示范一下。
生2:手握棍子的一头,用力更方便。
生1:我试试刚才用力的地方能不能撬起来。
师:你感觉如何?
生1:确实很费劲!
师:你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知道利用撬棍和砖头撬起重物,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就是杠杆。(顺势引入课题)
……
对比两次导入教学,第二次导入更能促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转化为积极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科学活动,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更要为实现目标而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促使科学探究有效进行,这样由趣促探,让兴趣之光点亮学生的探究之路。
二、任务呈现太多,缺乏重点指导
在科学课堂中,有些教师总是喜欢追求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因此设计了很多环节。但是,由于探究的问题过于宽泛,需要完成的任务过多,学生就会在每个环节中如蜻蜓掠水般浅尝辄止,导致探究处于表层。
例如,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上《点亮小灯泡》一课,在认识灯泡的基本结构这一环节中,她出示灯泡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灯泡的基本构造。在学生说出灯泡各部位的名称、画出灯泡后,认识导线。教师问学生:“没有导线行不行?”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导线连接电池……这一环节的设计如蚕作茧自缚。
明明可以让学生自主观察灯泡的结构,几分钟时间就能完成的教学任务,可这位教师却用了十分钟之久,看似事无巨细,实质缺乏教学重难、点,导致后续为了追赶时间,对其他探究一带而过。
对策:集中探究主题,突重点深探究
有效的简约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策略。执教者要大胆地删减课堂教学环节,让每条脉络简约明晰。一节课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师生都会觉得茫然混沌。简约是一种高效的整合,教师要整合细小的环节,确定活动的探究主题,把握住探究的深度,控制探究的宽度,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
三、指导过于详尽,束缚自主探究
在让学生动手实验前,有些教师不断地讲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生怕学生做实验用的时间太久,害怕学生在实验中发生意外。甚至有些教师喜好发号施令,指挥学生统一行动。其实,教师不宜引导得过于具体,指导不仅要有艺术性,更要有“四两拨千斤”的技巧。
例如,教学《米饭、淀粉和碘酒》一课时,笔者唯恐学生实验操作不当,一再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如小刀要怎么放、滴管要距离材料多远时再滴……笔者完全成了学生的保姆,学生在笔者的指挥下,看似有条不紊地操作,其实已把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剥夺了。
对策:由扶到放,该放手时就放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学生知识基础不完备,认知分辨能力有限,这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完全成为独立的探究者。因此,学生的实验探究离不开教师的帮助,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支持。要真正做到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教师必须该放手时就放手,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使他们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后来再教学《米饭、淀粉和碘酒》一课时,笔者在实验示范前要求学生观察笔者的动作,不在语言上提示学生实验中应注意什么,完全让学生自己观察。学生交流时有争议的,笔者会把有争议的那一组材料全都拿过来,提示学生注意看老师如何做。一切尽在不言中,学生瞪大眼睛等待结果。答案明确后,笔者问:“你们知道自己失误的原因了吗?”学生恍然大悟。
科学的發展是有连续性的,后人的研究是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后人解决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科学思维材料,让学生沿前人的轨迹再探索,目的就是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是科学发现的开端,一切探究都离不开观察体验,它贯穿于科学学习的始终,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科学课存在探究低效的问题,学生不善观察就是其中重要的原因,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和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四、任凭失败重演,缺乏有效点拨
有经验的教师会未雨绸缪,提前设想各种在实验中会遇到的问题,可百密一疏,教师终究不能全部预知。学生在实验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导致实验失败,使课堂陷入困境。在实验失败后,教师为了体现“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放手让学生找失败的原因,这固然有可取之处,然而在学生始终找不到原因时,教师是否可以适时“出手相救”?
例如,教学《神奇的小电动机》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制作小电动机的支架。学生在课余时间就做好了,在上课时部分学生的小电动机却怎么也转不起来。于是,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原因,结果半节课下来还是找不到原因。
对策:授业解惑,该出手时就出手
生:老师,我的小电动机转不起来。
师:你觉得应该是什么原因呢?
生:可能是我的小电动机有问题。
师:我拿你的小电动机到实验成功的小组试试吧。(小电动机转动起来了)
师:看来,不是你的小电动机有问题,问题会出在哪呢?你再想想。
生:是支架做得不合格吧?
师:我们再试试。
(笔者拿着他的支架和小电动机,让别的同学试试,结果又转动了)
生:怪了,同样的材料,为什么我不成功?
师:(停顿一下)仔细观察我是怎么放的。(把小电动机带有换向器的一头放入V形支架)看出来了吗?
生:看出来了,我没有让小电动机的换向器接触到V形支架,虽然通上了电流,但换向器的作用没发挥出来。
……
没有有效的实验,就没有科学的艺术。开放的科学课堂,学生的思维可以天马行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教师的指导是学生实验成功的关键,应藏而不露地点拨,该出手时就出手,让学生亲自寻找失败的原因,这比直接告知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特约编辑 木 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