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陈晓飞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小学阶段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课程联动教学,创新课程设计,整合多方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真善美;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2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1-0071-02
根据***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尚未形成,思考问题的方式没有成熟,要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远大志向,教师就要根据“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的教学目标,多渠道、多方式施加正向影响,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接受度,这也是道德与法治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研究对象及目的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品行、社会责任感进行培养的教学目标,与知识、文化等通过考试手段能够量化的指标不同,无法通过试卷测试进行简单评判,且其形成固定的品德、品行和社会价值体系需较长时间,受生活环境的影响,被干预和影响的方式、渠道复杂多样,很难准确衡量。同时,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目的是在学生可塑性强的阶段,让学生充分接受社会道德标准的影响,明了社会道德底线,树立相应的社会价值和社会道德标准,为今后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道德和社会价值观奠定基础。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成长过程,就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可分为三个阶段:低年级(7~8岁)主要以自我规范、确立规则为重点;中年级(9~10岁)主要以自我完善、融入集体为重点;高年级(11~12岁)主要以由集体生活向半开放社会生活过渡为重点。因此,在小学阶段提高学生对集体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关注,不仅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树立理想信念,而且对学习生活也有促进作用。
二、课程现状及分析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是教师的责任。但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现实状况,距离***总书记的要求和目标较远。
1.学校层面
在教学评价方面,虽然小升初取消了大面积考试录取模式,但是以语文、数学、英语等为主科的评价体系依然没有改变,道德与法治尚未作为主科进行教学,沒有与主科地位相适应的课程安排,与***总书记“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要求有不小的差距。在师资配备方面,道德与法治教师大多数仍以语文老师兼职任教为主,甚至在一些学校根本没有专职教师,与“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要求相差较大。在课程联动方面,道德与法治和语文、数学等课程之间没有建立互融共建的综合教育体系。课改后统一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虽然能够明确教学方向,但很难兼顾地区间的差异,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开展教学,会使学生对道德说教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学生的接受与认同。
2.家庭层面
现阶段的小学生有95%以上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处于两代人的服务对象,导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教育严重缺失,学生之间互相攀比家庭富裕程度等行为屡见不鲜。“421”模式生长的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过强,不仅在家庭中很少履行家庭义务,而且在学校生活中集体意识淡薄,不愿意承担相应的任务。同时,家长对孩子生活上的要求全方位满足,而学习生活则以考试成绩为主,道德品质等没有作为对孩子的要求和标准。
3.社会层面
社会生活中急功近利之思潮,直接作用于学生家长,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对不影响自身升学的辅助科目,学生和家长不愿意深入学习。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仅以学生考试成绩或是否能进入名校作为标准,无客观综合的评价衡量体系。
三、实践方式及成效
道德与法治课程既面临照本宣科、效果不佳的问题,又面临过度强化、影响基础课学业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依托基础课程互融互动,创新课程设计,整合家长和社会资源,形成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立体联动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育意义、教育目的、教育作用的有机统一。笔者围绕***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方面,结合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试点和教学实际,具体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尝试。
1.课程联动教学,体现教育价值
学校要建立教师联动机制,由道德与法治专职教师掌握年级的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科目的教学进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基于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将可以用于生活的内容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作业,引导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对生活、对社会的了解,学会关心他人、关爱社会,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兴趣。
例如,学生学习语文课程《雷锋精神》后,教师可将雷锋与做好事的典型联系在一起,以记叙“身边的好人”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好人好事。这样既可以深化学生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又能用这类跨界作业让学生关注周边的小事、好事,用正能量影响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关注方式。又如,学生学习数学课程《基本计算》后,教师可将每月基本生活统计作为作业,让学生每日计算生活开销,并要求学生将不必要的开销剔除。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运算能力,又能让学生了解基本生活的含义,以此方式提倡节俭的生活理念,让学生了解“以勤俭为荣”的传统美德。再如,在完成26个英文字母的基本教学后,教师可让学生以字母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统计为作业,一方面让学生理解拼音与字母的区别,深化对英语字母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细致观察周边事物,提高和拓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与知识面。
2.创新课程设计,激发学习热情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思考和理解这些知识;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自由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分享自己的看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同时,教师要利用好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灵活性和自由度,选取不同的案例开展教学,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对“老人倒地该不该扶”的话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教师先了解学生的基本观点,然后将学生分为两队,一队认为该扶,另一对认为不该扶,随后让这两队进行辩论,阐述自己的理由。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碰见需要帮助的老人,应帮助他们,但同时要保护好自己。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积极地思考和讨论,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感恩》一课时,围绕孝顺、敬老、勤劳等传统美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为他们捶捶腿、唱唱歌、聊聊天。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都是爷爷奶奶服务他们。这样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长辈的不易,从而学会换位思考,培养传统美德。
3.整合多方资源,提升综合效果
教师应以贴近现实生活为主题,发动家长、消防员等各种社会资源,结合社会热点和周边事件,依托消防课、传统节日、春游、秋游等节点,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了解如何应对危险,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例如,在春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写春联,送春联”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了解传统文化内涵,增强写毛笔字的兴趣。又如,在消防知识宣传课上,教师可采用“瓶内拉球自救”(瓶内的3个球各代表一名学生,在宣布可以拉球的同时向瓶内注水,如3人同时上拉,则3个球被卡在瓶口,学生手中的球被水淹没被判离场)的游戏方式,告知学生每个团队必须将3个球全部拉出瓶子才是赢家,让学生在预防火灾的同时,了解水火无情,同时树立团队意识。另外,在班级管理中,可以实行班委轮流担任制度,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同时促进学生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言行。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热情、提升综合成效,只是教师对提高课程接受度、认同感的改良和尝试,与***总书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差距仍然很大。教师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根据“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梳理自身和课程设计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多渠道、多方面地创新教育方法,改进教育思路。同时,学校要支持道德与法治教学,配優专职力量,配齐兼职人员,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地位。同时,家长要理性科学地教育和评价孩子,在品德、理想、立志等方面给予孩子关心和关注。全社会要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宣传,通过树立正面的社会价值观,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参 考 文 献 ]
[1] 邵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安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6(36).
[2] 张雨虹.浅谈法治启蒙教育对规范小学生行为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3(29).
(特约编辑 木 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