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智慧课堂理念下音乐教学结构探索

时间:2024-05-08

师曼

[摘 要]在新课改的大力推进下,智慧课堂的构建已经成为教学的必然追求。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结构。智慧课堂中,教师可引领学生在趣味聆听中感知歌曲音韵,在律动伴奏中体验歌曲节奏,在对比剖析中捕捉歌曲内容,在演绎演唱中把握歌曲情感。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音乐教学;智慧课堂;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23.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3-0018-02

智慧课堂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其借助智能化设备,给学生营造趣味化的学习环境,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最终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智慧课堂具有创意性、综合性和智慧性特征。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发挥智慧教学的优势,从不同视角出发,对音乐课堂展开深挖,对接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以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

一、趣味聆听中感知歌曲音韵

音乐本身就是一门听觉艺术。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音乐本体吸引人的关注,进而调动人的情感。常见的音乐本体有音色、旋律、节奏、音韵等。要想感知音乐本体,必须借助聆听来完成,聆听是音乐教学最有效的形式。小学生年龄较小,对声音也比较敏感,只要有声音就能吸引他们的关注,这就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

学习《赤足走在田埂上》时,教师发现学生对这首歌曲本身的兴趣不高,但他们对赤足走在田埂上这件事兴趣浓厚。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借助问题导思、趣味想象的形式来引发学生思考。“大家有没有光着脚走在田间地头的经历,如果有,请给大家讲一讲你当时的心情和感受。”教师的问题让学生陷入回忆中,思维快速转动起来,学生的讲述热情极高。讲述活动结束后,他们已然进入学习状态,内心有了对歌曲进行聆听的渴求。这时,教师让全体学生站起来,闭上眼睛一边聆听一边想象。这似乎给学生找到了情感宣泄的渠道,音乐学习变得简单、生动起来,学生在聆听中也实现了认知的深度构建。

聆听方式的选择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展开筛选。面对这首节奏、旋律激昂的歌曲,教师让全体学生站立起来聆听。学生的精神头自然更足,聆听过程中也会更加专注。思维被调动起来只是一方面,在聆听中,学生对歌曲音韵的感知会更加精准。

二、律动伴奏中体验歌曲节奏

节奏性强是音乐学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节奏具有抽象性,无法用具体的形态表现出来。教学实践中,如何将歌曲节奏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呢?律动伴奏就是不错的教法选择。所谓律动伴奏,是指借助身体摆动将歌曲节奏表现出来的学习方法。只要身体某一部位动起来了,学生的感知和思维就会相应的得到启动,教学活动就能轻松推进。

《快乐的嚓嚓嚓》这首歌曲特点鲜明,节奏轻松欢快,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感受。但学生在学习时对歌曲的感受只是浮于表面,并没有进行深度探索。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音乐学习亦是如此,歌曲探索必须要从最关键的节奏掌控着手。为了让学生快速把握歌曲节奏的特点,教师采用律动伴奏的形式推进。首先,教师播放纯音乐给学生听,学生听完后用双腿表现节奏。这样的设计形式新颖,就好像在跳踢踏舞,学生的兴奋点被激发,参与热情高涨。接着教师继续播放纯音乐,让学生用手臂表现节奏。学生受到音乐的刺激后,身体随着节奏不自觉地摆动起来。节奏感知是抽象的,教师将无形化为有形,借助身体的动态化将学生引向了一个美妙的世界,课堂教学也变得趣味无穷,律动伴奏辅助课堂教学的目的顺利达成。

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存在畏惧心理,不愿主动挖掘音乐节奏特点。教师切换教学形式,从肢体动作出发,通过律动让学生对音乐节奏特点有了精准的理解和把握,音乐学习俨然成了学生身心享受的过程。

三、对比剖析中捕捉歌曲内容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无论是什么样的歌曲,都有自身独特的旋律、节奏、音色。教学时,若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述,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想象力,歌曲特点亦无法最大限度地彰显出来。对比欣赏则不同,它是将两首具有明显差异的歌曲放在一起,在对节拍、形象、旋律进行全面剖析时,把握歌曲的特质和属性。歌曲对比过程中,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能够快速触摸到歌曲核心,精准把握音乐命脉。

《樱花谣》是一首典型的日本民谣。因为区域差异,学生对歌曲内涵、旋律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可以借助对比剖析的形式。为此,教师选择了一首中国民谣《茉莉花》,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生对这首歌谣的熟悉度还是比较高的,他们听得非常享受。当学生思维、情感被激活后,教师逐步指导他们将这两首歌曲进行对比赏析。具体操作时,教师从变化音、不同音、音乐符号、节奏、情感对比等方面切入,让学生进行对比。当然,小学生的综合能力没有那么强,如果所有学生都去分析这些不同方面,定然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为此,教师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不同学习小组分析歌曲的不同层面,教师则循序渐进地展开引导,使学生在对比中快速理解了歌曲内涵。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能够感知歌曲的差异,但让他们站在专业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难度系数还是比较大的。教师及时给学生做出指引,给出具体化、针对性任务,学生只要顺着这个方向逐渐摸索就能顺利完成任务,学习效益是值得期待的。

四、演绎演唱中把握歌曲情感

演唱是音乐教学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小学阶段,学生群体相对特殊,音乐演唱教学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合唱、对唱、表演唱这些形式都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非常值得尝试。合唱和对唱这两种学习方法相对传统,其单一的演唱方式给学生带来的新鲜感也相对较低,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表演唱包含的内容则比较多,既有歌曲内容的展示,又有演唱设计的动作,画面感更强,给学生带来的思维震撼会更深刻。

《OK星期天》这首歌曲富有朝气,非常契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教师设计了一个演绎演唱活动。活动规则如下:从歌曲主题出发,设计剧本,科学有效地组织,分组实践演练。準备阶段结束后,学生分步骤实施,整个班级都迅速参与进来。这个过程中,教师完全放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显现,各种创意思维相互碰撞,很快就完成了演绎演唱活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有认知冲突,教师要适时指导,给学生进行科学的规划。

演绎演唱既要忠于歌曲本身,还要在此基础上融入崭新的内容。为此,教师给予了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快速转动起来。在表演中演唱,在演唱中深化情感,学生的艺术表现力逐渐生成。

小学音乐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在智慧课堂理念的指引下创新教学设计,精简教学结构。趣味聆听是常用教法,能够帮助学生感知歌曲音韵;律动伴奏彰显了音乐学科的属性,能够帮助学生体验歌曲节奏;对比剖析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能够帮助学生捕捉歌曲内容;演绎演唱是把握歌曲情感的钥匙,对启迪学生的智慧有极大帮助。教师合理展开教学,就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责编 刘宇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