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让学引思”: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四维通途

时间:2024-05-08

[摘 要]“让学引思”的数学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学主张从儿童本体、课堂本色、教学本旨、数学本質的视角,理解教师、学生、教学与数学之间的关系;课程设计从教学力、学习力、认知力、思维力四个维度展开,让教师开启“让学”之旅,让学生生成真学样态,让教学引导认知体验,让数学提升思维境界。

[关键词]让学引思;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3-0034-02

基于提升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旨在把教师和学生从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每一位教师教学权的履行和每一位学生学习权的回归。其中,“让学引思”的数学教学指向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其课程设计从教学力、学习力、认知力和思维力四个维度展开,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实现成长的需要、是问题解决的需要、是深化思维的需要、是知识增值的需要。

那么,数学课堂中,教师如何通过“让学引思”,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

一、开启“让学”之旅:从主体到主导,回归师生本位

新课标对教学目的的阐述非常明确,即“‘教服务于‘学”,但“让学”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退隐幕后。“让学”是一种态度,教师的“让”不是无为,学生的“学”也不是蛮干。那么,教师如何“让”才能体现教学的主导作用,才能不做知识的灌输者呢?

1.让时间空间:让学习行为真实发生

学生只有有充足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才能真正突显学习主体地位,才有可能真正进行自主学习。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判断“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时,大多数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是对的”。教师没有马上给出正确答案,而是提出“半圆怎么画”“指一指半圆的周长”“通过操作,你有什么发现”等问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思考交流中发现“半圆的周长比圆周长的一半多一条直径”。课堂上,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结论,不给学生思考、纠错的时间和合作交流的机会,那么学生的学习必将流于形式。

2.让活动机会:让数学思维有效触发

数学课堂中,教师让学生有主动表现的机会,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例如,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分组利用提供的学具拼搭正方体。学生交流展示时疑惑了:“我们拼搭的好像不是正方体。”“我们的材料根本搭不成正方体。”于是,教师抓住学生的思维困惑,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明白拼搭一个正方体需要12根小棒,并且每根小棒的长度相等,使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正方体的特征。数学教学如果没有活动,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活动中,教师只有适当介入、适度展开、适时退出,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活动的过程,才能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思维和自主发展。

二、生成真学样态:从被动到主动,经历学习过程

“真”学习,就是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真学样态的课堂,以学生生成真问题、形成真探究、进行真思考、开展真评价为标志。也就是说,学生的“真”学习应是一个过程、一种经历。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搭建有利于深度感受、深度参与、深度思考和深度评价的平台,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正确的认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1.情境设问:让经验与思维链接

让学生自主学习,不是让教学沦为“放羊”,而是教师利用问题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需要注意的是,只有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才能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研究的价值。因此,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通过情境创设等策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数学课堂中的情境创设,既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要蕴含数学的本质,有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例如,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一课时,教师设计“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座位在哪里”“班长介绍某同学的座位”等活动导入新课,然后引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最后通过电影院座位、图书架上的书、地图、象棋等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进行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的经验与思维无缝对接,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2.自主探究:让经验与思维融合

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探究和思维,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经历中体验、在交流中分享,学生的数学学习才会真正发生。例如,教学一一列举策略时,如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按部就班地完成探究,即使最后能对数学事实和结论进行验证,也只是简单地重复知识发现的过程。在这节课中,教师应当让学生用自己熟悉、喜欢的方式尝试列举,交流质疑出现的问题,如列举遗漏、重复、无序等,使学生通过师生和生生间的讨论,实现列举从遗漏到不遗漏、思维从无序到有序、认知形式从画图到列表,真正构建列举的概念和策略。数学教学不应当是教案的演绎过程,而是基于学生自身生发的、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唯有如此,学生的经验与思维才能实现有效融合。

三、引导认知体验:从朦胧到清晰,展现认知价值

学生的思维由表层走向纵深,必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如果教师只“让”不“引”,必然导致课堂教学无序失控,能“让”会“引”才是真正践行教育教学。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追问等手段,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将学生的发现、探究、验证等活动引向深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1.反思梳理:回溯学习过程,发展思辨力

这里的反思,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分析、批判解析、迁移应用等手段,对已学知识进行回顾、内化。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引发反思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反思有所收获,促进知识的内化。例如,教学《认识分数》一课时,在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得出1/2、1/3、1/4等分数后,教师顺势归纳的总结道:“像这样的数叫作分数。”然后教师没有让学生进行练习,而是继续提问:“你们刚才是怎样认识分数的?”“你们还能列举一些不一样的分数吗?”“像这样的分数有多少?”……问题促使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使学生的知识在反思中内化,方法在反思中融会贯通,能力在反思中提升。

2.闪回追问:自我筛选方法,提升思辨力

这里的闪回,指教师在课堂上借助板书、语言等手段,对教授过的知识与方法进行快速复现。追问,指教师对预设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二度提问。闪回追问,指对要重现的问题进行复现,达到帮助学生温故知新、促进理解、突破思维瓶颈的目的。例如,教学《认识倒数》一课时,教师出示这样一道判断题:“在2×0.5=1、2/5+3/5=1、12×1/3×1/4=1等算式中,2与0.5、2/5与3/5、12与1/3和1/4是不是互为倒数?”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什么是倒数?”学生忆起“不为0的两个数相乘积为1,这两个数互为倒数”,从而正确地解答这道判断题。这样教学,引导学生回顾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剥离其非本质属性,并产生关联思维,进行知识迁移,实现了认知的重建与升华。

四、提升思维境界:从无意到自觉,促进思维提升

数学教学不只是让学生知道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还要使学生形成终身受益的学习技能与态度。“让学引思”的数学课堂,教师要先确立问题导向,再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数学发展逻辑主线的教学活动,直指课堂教学的关键——让学生进入独立自主想思、敢思、会思、真思的状态。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提高思维品质,这是“让学引思”数学课堂追求学生思维发展的境界。

1.确立问题导向,优化认知方式:提高思维品质

學生在学习中获得的个人认知和活动经验往往是模糊的、零散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搭建群体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将个体认知与活动经验进行交流,能使学生的认知与经验得到补充、完善,逐渐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实现思维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发展。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学生展示长方形周长不同的计算方法:L=a+b+a+b,L=2a+2b,L=2(a+b),L=2a+b……师问:“你们认为哪些方法是正确的?”“错误的方法,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L=2a+b这种方法不对?”“比较这几种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好?”……通过比较、分析和讨论,学生真正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感悟,实现认知方式的优化。

2.掌握思想方法,实现创新运用:提升思维境界

数学教学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加强应用,不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积累更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教师从餐巾纸的包装入手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并实践:“10包餐巾纸包装成一条,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案?超市里一条(10包)餐巾纸是怎样包装的,为什么要这样包装?”这样教学,既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图形的面积计算,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让学引思”的数学教学,指向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学主张从儿童本体、课堂本色、教学本旨、数学本质的视角,理解教师、学生、教学与数学之间的关系;课程设计从教学力、学习力、认知力、思维力四个维度展开,让教师开启“让学”之旅,让学生生成真学样态,让教学引导认知体验,让数学提升思维境界,最终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汪树林.“源本数学”的教学主张与实践建构[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01).

[2] 周红亮.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生长点”[J].小学教学参考,2016(08).

[3] 周红亮.“让学引思”理念下科学教学实践建构[J].情感读本,2019(06).

(责编 杜 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