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时间:2024-05-08

张燕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就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方向上要坚持导向性、针对性、生活化的基本原则,实施策略上要坚持“以活动为主体,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性”“以问题为导向,拓展教学情境的广度和深度”“创设任务情境,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3-0075-02

教学情境,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这充分说明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其获得道德体验和产生道德认知的主要途径。教学情境的创设,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联系,有助于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活动性、实践性,強化学生的道德体验。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掌握蕴含在教材中的价值与目标导向

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德育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内容的设计均考虑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常常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以儿童化的生活为基础,以童话般的形象呈现,虽然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但是也增加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梳理难度。因为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解读,跳出文本本身,从学习领域、核心目标、重点学习内容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以使教学更适合学生实际。如在《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的教学中,如果只按照教材图片及活动进行教学,很容易变成说教,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和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先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了解父母工作的辛劳,进一步感受父母的不容易,感恩父母的付出;二是初步产生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少给父母添麻烦,以实际行动感谢父母。

同时,教学不应该是教材的简单复制,应该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探索。教材呈现的内容只是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提升的范例,教师需要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将二者建立新的联系。如让学生在课前观察父母的生活、工作情况,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总结父母在工作(社会角色)、生活(家庭角色)中承担的责任与压力,从而产生父母很辛苦的自然情感。

2.针对性原则,遵循学生的品德认知发展规律

小学阶段,学生的品德发展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生活经验的特点,容易受行为情境的制约,离不开直观感性的形象支持。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创设教学情境。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们在公共场所》时,学生虽然经常和父母进出公共场所,但是他们对公共场所、规则等概念的认识还不够明确和深入,加上自控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从认知上理清“什么是公共场所”“公共场所有哪些规则”“哪些行为在破坏公共规则”“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等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将学生引入具体的情境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境的每一项活动中都有所思考,进行有效的探索。

3.生活化原则,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环境或实际事件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城乡差异、地域差异、地方政策等都会造成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存在个体性和地域性。因此,教师应当针对学生具体的生活环境、发生的实际事件设计教学,这样可让学生产生共鸣,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教材中展示的学生生活不能代表所有的学生,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从不同角度展示或者还原学生的生活场景。如教学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时,教师可以构建与学生上学路上相似的交通系统,通过游戏的方式模拟学生上学的情景,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识记常见的交通标志,关注交通信号灯,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和习惯。在这个教学情境中,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指导者,最终形成人人争当“小小交通指挥员”的学习氛围。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

1.以活动为主体,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性

由于低年级学生只能从具体的道德情境中进行直观的感知和描述,导致对道德概念的内涵理解不清,概括水平很低。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教学内容的源泉,教师把道德与法治教学和现实生活相融合,以活动为载体,更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道德教育。同时,教材在编写上就是先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而不同的栏目内容也对应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可以给教师很多启发。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习活动具化为生活情景,将抽象的价值引导具化到具体的活动中来完成。如在《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的教学中,如果直接让学生看图片说一说自己父母多么辛苦,不仅不能达到激发情感的目的,还可能产生反效果。为了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设计“幸福纸箱”游戏:通过抽奖的方式让大家轮流分享父母每天的工作与生活,进行分享的同学可以得到一枚“爱的勋章”。这样的游戏化教学,很自然地将教材中“我的父母多辛苦”这一内容呈现出来。

2.以问题为导向,拓展教学情境的广度和深度

情境虽然只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但通过问题有意识地引导,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价值导向不能直接灌输,应该隐含在学生学习探索的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探索中完成新知建构。教材中每一部分活动都存在以儿童视角提出的导向性问题,这些问题为教师设计教学情境及活动组织形式提供了方向。如《我为父母分担》中的“不让做,怎么办”栏目就有导向性问题:“大人为什么不让我们做家务?你也有类似的烦恼吗?”教师引导各小组通过“头脑风暴”,从学习、安全、健康等方面进行思考,然后提出问题:“我应该做哪些事情消除家人的顾虑?哪些家务是我愿意学习,力所能及的?”最后通过解锁“封印魔石”的游戏,帮助学生打消顾虑,使学生勇于表达、乐于实践。

3.创设任务情境,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堂还有照本宣科的“灌输式”教学,缺乏对教材的再加工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师应当认识到道德与法治教学针对的是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因而要触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就要参考教材编排的逻辑顺序,但不应局限于教材,应整合和补充各种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如教学《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时,教师可在课前让学生化身“小小调查员”,完成“我的家乡人”调查;课中,让学生通过“我是小记者”活动,对小组分享成果进行思考;课后,通过“爱的四叶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温暖的传递”。任务情境的创设,打破体验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能够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使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在体验中加深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判断能力。

(特约编辑 木 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