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翟仙芝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实验操作多,有些实践活动周期长。微课可以反复详细地、突出重点地讲解科学知识,微课也可以放大细微的实验操作要点,微课中的小实验或小制作能带给学生很大的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或课外指导中运用微课的优势辅助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合理运用;微课;小学科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3-0080-02
微课是基于“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反馈互动”的原则,使用多媒体技术,就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制作的有一定针对性的5-8分钟视频。微课强调突出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学习方法的指导性和学习活动的趣味性。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或教学资源,是适应教学现代化、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路径。对于教师而言,微课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其个性化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涉及面极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山川草木、花鸟鱼虫、科学实践、工程设计……无所不包。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微课会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就小学科学教学中合理运用微课提高教学效率,谈几点做法。
一、运用微课强化实验操作规范
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实验技能的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也是为初中阶段理化生实验技能的养成奠定基础。科学课上有一些操作性强的实验,教学中要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教师仅仅做演示,那么离讲台较远的学生因为看不清楚,而不能很好地掌握,如果运用微课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用胶头滴管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常见的操作方法有四种:一是滴管口伸入试管垂直滴加;二是滴管口水平向试管中滴加;三是滴管口斜靠在试管内壁滴加;四是滴管口位于试管口上方垂直滴加。这四种操作方法看似都能把液体滴到试管里,但是为了防止滴管被污染或者防止液体流到胶帽处,科学正确的操作方法如下:滴管口应位于试管口上方约0.5厘米处,垂直滴加。看似非常简单的操作,教师也反复演示和讲解,但是学生仍常常出错。后来笔者吸取教训,课前把滴管的介绍和怎样正确使用滴管向试管里滴加液体,用录音和摄像工具录下来,在重点的地方配上动画文字和语音强调,做成微课,在不同的班级适当的教学环节中播放,学生观看微课后再动手操作汇报,大部分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方法,并能纠正同学操作的错误,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小学科学还有很多类似的实验操作,都可以用微课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更直观,而且一些细节的操作所有学生都看得很清楚,如温度计的结构和使用、酒精灯的结构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等。在微课中对实验的关键步骤或关键点运用视频工具可以把焦距拉近、器材放大、动作放慢,便于学生清晰地看到实验现象;把测量仪器中的刻度值放大,便于学生清楚地看到测量值,有利于正确读数;把特别要注意的示范操作,用不同颜色或光亮做显目标注,能够引起学生的视觉冲击;还可以把实验操作分步骤、有条理地逐步呈现出来,并配合字幕或语音提示,便于学生掌握实验方法或关键步骤。运用微课强化实验操作规范,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二、运用微课剖析教学重难点
在科学课中,一些重要的科学概念的教学,也可以充分运用微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脉络。例如五年级《杠杆》教学,笔者首先运用微课,讲解支点、阻力点和用力点这几个概念,再结合杠杆示意画图一一对应地讲解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学生在搞清楚基本概念以后动手做杠杆实验,并记录数据,分析归纳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或费力,这样很容易掌握和理解杠杆的三要素及其在不同情况下的作用。再比如六年级《有趣的食物链》一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什么是食物链以及怎样书写食物链。笔者首先播放微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故事,让学生直观认识“吃和被吃”的关系;然后追问“生物界还有哪些吃与被吃的关系?”,启发学生列举几例自然界中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再用微课的形式播放自然界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让学生思考并用箭头表示“吃和被吃”;最后运用微课总结食物链的基本概念及普遍特点。这节课通过微课的层层引导,使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逐步突破难点,掌握重要概念。教学中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笔者利用微课生动形象、针对性強的特点来剖析分解,化难为易。四年级《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知识点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对于四年级小学生来说,消化器官及其功能有关名词多,结构复杂,过程抽象。针对这课知识难点,笔者利用“蜡笔小新暴饮暴食”的图片导入微课,增加趣味和亲和力;用动漫和实物图片相结合方式制作“人体的消化系统”微课,将抽象的内部器官实体化、具体化进行教学;最后总结引入生活,提醒学生如何保护好自己的消化系统,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节课运用微课教学,相比对着“人体消化系统”的挂图干巴巴地讲解,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三、运用微课理解宏观或微观世界
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空间”这一板块的教学内容涉及很多宏观世界的知识,由于受到空间和设备的限制,我们无法看清其全貌及运动方式,对于这样的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微课可以压缩或是放大空间,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比如六年级《太阳系大家族》单元研究四季成因,小学生虽然特别感兴趣,但理解起来很抽象很困难。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微视频,用明显颜色突出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辅以文字及配音介绍,这样的微课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地球上四季形成的原因。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多数用肉眼无法观察得到,比如“水滴里的生物”,需要借助显微镜来观察,然而小学生使用显微镜有一定的难度,即使用显微镜一次也观察不到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笔者利用微课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首先用电子显微镜把水滴里的微生物活动录制下来(或者直接选用现成的“水里的微生物”教学视频),然后在定格的画面中把每一种微生物用红线圈起来,再把该生物的名称用文字标注出来,同时配音介绍这种生物的典型特征及生活环境。这样的微课让学生对水滴中的微观世界有了生动、形象的直观感知,从而全面地认识生命世界,体验到探索生命的奥秘的快乐和重要意义。
四、运用微课督促长期观察
对一些需要长期观察和记录的实验,教师把观察探究任务布置下去之后,由于观察时间较长,学生容易疲惫,使得探究任务难以完成。这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微课的制作中。例如四年级《养蚕》单元,给蚕宝宝记日记,观察蚕一生的生长变化,笔者要求学生用手机拍摄蚕卵、蚁蚕、蚕吃食、蜕皮、抽丝、结茧、蚕蛾、交配等,然后分成幼蚕—结茧—蚕蛾—产卵这四个阶段,定期将这些照片或视频发给笔者,笔者利用录屏软件添加学生的配音和字幕介绍,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制作成微课,再播放给学生看。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又增强了课堂互动性,极大地激发学生长期观察、记录的兴趣。在《植物的一生》《月相变化》等需要课外长期观察的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参与制作的微课,既培养了学生长期观察记录的耐心和细心,又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学会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学习,激发了内在的学习动力。
五、运用微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大多数学生对于动手实践、发明制作之类的活动非常感兴趣,但往往受到在校时间的限制而不能很好地发挥才能。而家庭种植饲养、实验体验、制作发明等也是丰富学生科学知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然而,家庭实践活动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实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没法具体详细地指导,这时微课就派上大用场。比如,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关于发明创造的微课,启发和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科学小制作和小發明。不少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通过微课自学,利用塑料瓶盖、竹签、气门芯、气球等制作玩具小车;利用拷贝纸、抽拉纸盒制作“小孔成像盒”;利用纸杯、棉线、牙签制作“土电话”;利用输液管、塑料瓶制作“滴漏计时器”等等。这些科技活动成果在校园文体节上展示、汇报,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并参与到课外科技活动中。另外,笔者鼓励学生把课外实验、小制作或者小发明过程拍摄下来,再配音介绍过程或方法,制作成微课。笔者把学生制作的微课或微视频进行整理并发布在班级群中,定期评出“小小发明家”“小小制作家”“小小实验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诚然,运用微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很多好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微课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方式,绝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更不能代替学生的动手实验。笔者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微课,特别注意:第一,微课的质量要保证,使用要少而精;第二,重视学生的活动性、体验性,教师的示范不能少,师生对话、生生互动不可少;第三,体现教师的个性、灵性,手写板书不可被替代;第四,关注课堂的生成性,教师要随机应变调控课堂进程。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微课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应和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
(责编 韦淑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