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谈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多点对接

时间:2024-05-08

王春平

[摘 要]生活化作文教学期待多点对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体验的机会,以使学生形成丰富的习作体验。小学生大多对作文存在畏惧感,缺少生活素材积累,找不到生活对接渠道。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认知,通过对接教材内容、对接生本认知、对接生活思维、对接社会观察、对接网络应用,为学生顺利进入生活化习作学习创造良好条件,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化;多点对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21-0017-03

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有对接生活的意识,为学生提供更多寻找写作素材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生活实践探索,使学生形成习作情感基础,提升习作品质。生活化不是直接对生活的直播和转述,而是需要进行信息筛选,还要进行多点对接,这样才能自然启动学生的习作思维。对接教材内容、对接生本认知、对接生活思维、对接社会观察、对接网络应用等都属于生活化范畴,教师需要在方法应用方面做出积极努力。

一、对接教材内容,创设生活化习作情境

对接教材内容,需要从单元课文和习作设计两个方面做出考量。单元教材内容带有鲜明的主题,与学生生活有较多的契合点,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时,要注意做好习作内容的渗透。课文中有不少学生熟悉的内容,都是很重要的习作素材,教师展开对应引导,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习作启迪。

教材具有典范性,是习作的最佳素材。教师在习作指导时,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规划。如习作选材、立意、构建、表达等,每一个角度都需要观照,特别是生活对接意识要到位,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习作支持。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习作内容是“推荐一个好地方”,所在单元中有《观潮》《走月亮》《繁星》等课文,写景成分极多。教师在习作引导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这些课文景物描写的方法,进行迁移性操作,展开仿写练习。在学生习作构思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信息,引导学生具体观察,找到景物的特点,在习作中进行重点描绘,这样能让文章更具吸引力。学生都顺利找到突破的方向,在习作中完成生活认知与所学知识的对接。在习作评价时,教师先让学生自评,在小组内说说创作体会,然后让小组成员互评,找出每一篇习作中的优点和缺点,并给出一些修改的建议。教师则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做宏观调控,给学生提供一些专业技术支持。学生习作经验有限,生活对接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教师要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客观评价,并有针对性地给出自主评价和互动评价设计,让学生自然接受生活化习作思想。

教师引导学生先梳理单元课文的描写方法,然后进行生活对接处理,并为学生准备一些生活方面的图片,要求学生仔细觀察,找到习作的切入点。在讨论和评价环节,教师发挥重要的组织作用,给予学生学习提示,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给学生带来学习触动,从而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对接生本认知,提升生活化习作品质

对接生本认知,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对接学生的习作基础展开方法传授,引导学生展开习作素材搜集。学生在习作学力基础、习作素材积累、习作语言特点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学情归结处理,给不同群体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法,布置不同的习作任务,提出不同的习作要求,制订最切合的习作方案,让习作教学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

生活中有太多内容可以写入作文之中,学生在生活中缺乏主观意识,不能对生活素材进行科学整合处理,导致其习作大多显得空洞、乏味。如果教师能够基于学情,给予对应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其助学效果会快速呈现出来。如习作“写观察日记”,学生对生活环境有丰富的观察体验,但大多不会写作文。教师在习作引导时,先要求学生确定观察的对象和场所,让其先进行实地观察,搜集观察信息。然后,鼓励学生进行信息分享,对观察所得进行重点讲解。学生踊跃参与展示活动,很快就有一些典型素材被推介出来。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构建习作框架,让学生以观察日记的形式对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进行描绘,抓住其基本特点进行灵动性展示。有学生这样写道:“教室外有一个花坛,几棵月季正对着我们的窗户。我每天都在观察它,花骨朵什么时间长出、什么时间绽开、什么时间凋谢,我都有记录。而且,几棵月季的花色各不相同,有粉红的,有淡黄的,有银白的,那花瓣一点点绽开,像小姑娘害羞的脸蛋……”也有学生关注上学路边的工地,写道:“昨天看到许多工人在打地基,今天便建起了围墙,不知明天会是什么模样……”学生的习作紧紧围绕生活展开,说明学生观察的方向是正确的,设计思路是合理的。

教师先布设实地观察任务,给学生提供直接寻找习作素材的机会。因为带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生的生活观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生动介绍,其习作表现自然有精彩呈现。学生对生活观察最有感觉,教师及时传授一些方法,无疑能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

三、对接生活思维,强调生活化习作体验

对接生活思维,是指学生生活认知、感受、体验、经验等的对接。因为习作需要生活素材的支持,而学生生活经历存在差异性,搜集生活素材的能力也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因而教师要在方法运用方面给出具体指导,为不同群体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语言表达、文体构建、主题展示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教师需要深入到学生之中,对学生的习作表现进行客观评价,确保生活化习作顺利展开。

学生生活感知体验最为真切,将这些经历融入习作之中,这是最为自然的选择。教师在习作设计和指导时,要对学生的生活体验有一定把握,在强化生活体验的同时,彰显习作的思想教育功能。如习作“生活万花筒”,这个主题本身就带有生活气息。教师在具体引导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介绍生活中一些有积极意义的生活琐事。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互动交流,课堂学习气氛十分热烈。教师深入学习小组中,认真听取学生的介绍,适时给出一些方法指导,要求学生通过对一些小事的记叙,反映生活的哲理,或者是心灵的触动和体验,以体现个人认知的成长。学生逐渐找到了写作的方向,顺利完成习作。有的学生选择家庭里的趣事进行分享;也有的学生写社会经历,关注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还有的学生主动剖析自己,写生活中经历的小事,展示更多的学习思考。

教师开展讨论活动,给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学生寻找生活素材并不难,难的是运用生活素材对习作进行整体构建。教师从写作方法运用、结构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自然形成习作能力。学生对生活化习作比较有感觉,这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习作是对生活的艺术处理,正如文学作品一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何将这个理念传递给学生,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四、对接社会观察,促进生活化习作内化

生活化习作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社会环境的了解。学生对生活环境的认知是多元的,虽然社会经验积累不是很丰富,但对接社会生活展开习作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生活中的人和事都离不开社会大环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体验时,要对这些习作素材进行整合处理,使其成为习作的内容。在具体引导时,教师要从主题立意、选材构建等角度给予更多观照,指导学生结合社会观察和生活体验来思考,增加习作的思想性,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价值观。

教材中的习作任务大多带有社会属性,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观察和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从生活角度获得更多习作体验和认知。如习作“我和 过一天”,教材中就有明确的提示,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动画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喜爱的动画人物充实而快乐的一天的经历。学生进入思考环节,教师适时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展示积极向上的情感。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构思,使习作训练顺利展开。在集体展示和评价时,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读自己的习作,再由小组成员进行评价,选出最佳习作,参与全班的展示评比活动。教师则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倾听学生的点评,指导学生从思想意识、技巧构思、创意设置、个性语言等角度进行评选,特别指出思想意识的重要性。经过一番评价,课堂互动交流收获丰富成果,学生对习作的社会属性有了全新认识。

上述教学,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针对性指导,为学生规划清晰的思考路线。虽然这是一篇幻想性作文,学生可以自由想象和设计,但虚构不能脱离正面的主题,倡导社会正能量是习作的核心要求。学生对习作的社会性认识还比较模糊,教师不能陷入说教之中,要根据习作选材实际进行点拨,让学生从正义、公平、团结、友爱、善良、诚实等方面进行思考,让习作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习作带有鲜明的社会特征,能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思想教育。

五、对接网络应用,丰富生活化习作形式

对接网络应用,是当下最现实的生活对接。小学生对网络应用有特殊兴趣,其信息技术能力已超出我们的预料。教师在习作生活化教学方面,自然不能忽视学生的网络应用现实,唯有做好充分的对接,才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借助网络能够搜集更多的习作素材,也可以通过网络展开广泛的互动交流,为习作生活化操作提供重要的动力支持。

学生习作素材来源有诸多渠道,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展开素材搜集,其调度效果更好。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充满热情,教师在教学指导环节需要给出具体的要求,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习作“记一次游戏”的教学指导,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游戏经历,而且有些学生会用手机来玩游戏,教师可以从这个角度展开布设。“网络游戏丰富多元,大家都有相关经历,也肯定有难忘的事情发生。结合玩网络游戏的经历,写一件事,要完整体现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注意从正面点题,体现积极意义。”学生对这样的习作内容比较熟悉,自然会给予积极响应。在集体讨论环节,教师与学生互动,给出一些建议。习作展示时,学生大多关注的是游戏本身,以及同伴的合作情况,对游戏所带来的学习契机关注度不够,教师及时给出引导:“游戏是很有意思的,游戏的过程也能够给我们带来愉悦感,但我们游戏就只是为了一个‘玩字吗?游戏能够调动我们的思维、启发我们的灵感、考验我们的意志,还充满了合作互助的契机,这些都体现出游戏的正能量。”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对自己的习作展开进一步的调整和修改,再度进入展示环节,他们的习作表现大有改观。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表现给予专业化的点评,对习作与生活对接给予充分肯定。

教师围绕网络游戏展开习作教学设计,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启示。特别是对习作主题设计给予重点指导,让学生主动对接生活,其训练效果更为突出。学生对网络游戏最有感觉,这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師科学利用,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结合网络游戏展开习作训练,这是最典型的生活化作文,其训练效果十分丰富。

在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对接处理。如对接教材内容、对接生本认知、对接生活思维、对接网络应用等都带有生活化色彩,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其调度效果更为鲜明。习作需要生活素材的支持,学生不是缺少生活体验,而是没有生活对接的意识。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传授给学生习作的方法,让学生展开自然对接,这样可以及时唤醒学生的生活思维,为习作教学带来更多的精彩。

[ 参 考 文 献 ]

[1] 汪伟军.陶行知教育理论对小学作文教学的启示[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21):24-26.

[2] 张加仁.生活·积累:小学语文生活作文教学探讨[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7(6):50.

[3] 钱赤梅.小学生活作文教学的理论探析[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8(4):28.

(责编 刘宇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