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设教学情境,培养道德能力

时间:2024-05-08

王郧军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学情境的创设受到了越来越多师生的欢迎。情境教学的巧妙运用给道德与法治课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打造童趣情境、再现生活场景、开展角色扮演、设置问题情境等方面来展开教学。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情境教学;道德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2-0071-02

从2016年秋季开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这是一门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与社会发展合拍共舞的学科。课程的核心是要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然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多数学生仅止于“知”,却不能把“知”转化为“信”和“行”,从而导致学科核心素养难以落实,课程目标不能完整地达成。根据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现状,运用情境教学法对这门课展开教学显得极为重要。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还可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习惯养成,使学生从中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提高道德能力。

一、打造童趣情境,引领道德成长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地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学生道德教育具有特殊的情境性和具體性,特别需要课堂中保持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由的环境中学习,才会愿学、乐学,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进发出思想的火花。与其他学科相比,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概念和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为了摆脱苍白无力的说教,教师要以生为本,努力创设生动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与体验,在情境中不断学习、活动、提升。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家人的爱》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学习伙伴——“爱心号”动车的小乘务员乐乐,这个贯穿全课的卡通人物形象,创设了乘坐“爱心号”动车进行一次关于“家”的爱心之旅这样一个充满童趣的情境,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伙伴乐乐的带领下,登上“爱心号”,开启了爱的旅程:在“爱的故事汇”中分享家人的爱,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在“爱的温度计”中辨析家人的爱,说出“爱的真心话”,勇敢表达自己的爱,最后做个“贴心娃”,用实际行动在生活中践行自己的爱……课堂上,教师运用符合儿童的审美语言、色彩鲜明的图画、轻松欢快的音乐等创设了充满童趣的情境,赋予了学习内容童真与童趣,深深吸引了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讨论,在活动中了解家人之间的爱,感受家人的爱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学会了进一步感受爱、表达爱。

二、再现生活场景,促进道德内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能力,教学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才会有意义,必须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真正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是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学生主动体验的课堂。因此,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努力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需要,尊重教材,超越教材,活用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精心创设一些生动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生活体验空间和社会实践机会,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全新的舞台。

例如,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一课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在教学“‘交通信号要知道”这个话题时,根据本班学生上学路上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室里设置了一个装有交通信号灯的十字路口,并引导学生分组扮演警察指挥交通,模拟行人过马路。在一组小朋友过完马路之后,教师去采访其他小朋友:“这一组小朋友都能安全地过马路吗?你有什么想提醒他们的?”在充分交流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创作“安全上学小宝典”,学生或自编“安全上学小童谣”,或自绘“安全上学口袋书”。之后,教师请学生将“安全上学小宝典”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宣传交通安全观念,帮助他人提高交通安全意识。这种仿真生活场景的设计,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动态的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置身于现实环境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这样的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赋予教材以现实的生命力,产生了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学生在再现的生活情境中去亲历、去感受、去体验,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情操,提升了认知水平,获得了生活的智慧。

三、角色扮演体验,引发情感共鸣

实践证明,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是从理智发展经过角色承担发展再向道德能力发展的。要想实现学生的道德发展,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创设“角色换位,引发共鸣”的体验情境,把角色扮演引入课堂中,让学生走进生活,引导学生在各种不同的角色中换位思考,产生移情体验,通过体验、鉴别、评价、思考来领悟文本中的道理,使“理”顺着“情”进入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主动进行道德内化。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生命最宝贵》一课时,教师先请一个学生扮演妈妈上台示范怀孕前和怀孕后(将装满书的书包背在胸前)的相同动作,其他学生仔细观察谈感受,认识怀孕后做某些动作的不易。在此基础上,开展“体验五分钟妈妈”的活动,全班学生将装满书的书包背在胸前,扮演怀孕的妈妈,在保护好肚子里的“宝宝”的前提下按指令完成弯腰捡东西、穿鞋、系鞋带等一系列动作,引导学生在体验中交流:平时完成这些动作感觉困难吗?当你变成怀着宝宝的妈妈时,做这些动作感觉怎么样?如果时间再长一些呢?除了这些动作变化外,为了孩子的健康你还会改变哪些习惯?你还会关注哪些问题……虽然此环节是“体验五分钟妈妈”,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体验并不止于这五分钟,学生带着“宝宝”继续学习,一直延伸到下课。通过这样的角色体验,拉近了课堂和现实生活的距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获得了真实的感悟。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悟到母亲的伟大,认识到生命的孕育是非常不容易的,受到了教育和启迪。

四、设置问题情境,提高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关键能力,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着力点。问题是思辨的起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学习本身就是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學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故事、生动的视频、动人的音乐等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例如,二年级下册《健康游戏我常玩》一课,不仅要让二年级学生知道哪些游戏是健康的,还要让他们能够基于不同的游戏和条件,合理、有节制地选择与开展适合自己玩耍的游戏。为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根据低年级学生爱玩游戏的特点,和他们一起玩起了班级“游戏大转盘”,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然后以开“游戏诊断会”的形式,通过听登山的故事、讲述班级小球迷的遭遇、播放有关沉迷网游的社会新闻、学生现场比赛玩魔方等活动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引发学生思考辩论:户外运动、球类游戏是否一定健康?户外运动的时候我们怎样才能玩得健康安全呢?电脑游戏是否一定不好?玩电脑游戏时应该遵守哪些规则?玩魔方时如果发现自己比不过小伙伴怎么办?如果发现自己一直拼不好魔方,还要不要坚持玩下去?……教师在此过程中,作为一个学习伙伴,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充分讨论,鼓励学生讲真话,鼓励不同观点的碰撞。在这样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对生活中的游戏观念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在辩论中学会了判断与甄别。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开“游戏诊所”,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制作的游戏大转盘,讨论交流,该怎么健康地玩这些游戏。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经过同伴交流和教师的指点,获得了正确的认知并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引发了思辨感悟:玩游戏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和场所,玩耍要适度,凡事要适可而止,这样才是健康有益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水到渠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有利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达成。

实践证明,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紧扣教学目标,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用儿童化的语言营造充满童趣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发现、体验感悟,有效地增强了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道德能力,促进了学生道德素养、法治素养等学科素养的整体发展。当然,设置有效的情境是情境教学的关键,要想创设能激起学生欲望,使学生想探究的趣味化情境和使学生能探究的生活化情境,进一步发挥情境教学的育人功能,仍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