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严翠萍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提升学生将语文知识合理运用于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实现课内外阅读衔接。在《三打白骨精》一课的教学中,课前导入,重在激趣;课中交流,旨在“启法”;课外拓展,意在积淀。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内外阅读;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5-0020-01
《三打白骨精》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赞扬了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的精神。这篇神话故事选自《西游记》,很多学生都看过相关的动画与视频,如果教师在教授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这篇神话故事学习的兴趣就不浓。只有创新教材的使用,以“典”带面,辐射课外,促进课内外阅读,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课前导入,重在激趣
一堂生动的语文课离不开激趣导入。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想象力丰富,好奇心重的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导读,从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中,他们就能更好地融入课堂。
在《三打白骨精》的教学中,教师在一开始就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在孙悟空两次打了白骨精后,唐僧对孙悟空说:“你走吧!”画面在这里停止,学生仿佛进入了《西游记》的世界当中,看到了孙悟空的不愿离去,看到了唐僧对孙悟空的决绝。这时,教師相机提问:“为什么唐僧要赶孙悟空走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有学生认为,肯定是孙悟空犯了错误,师父才要把他赶走的;有学生认为是唐僧与孙悟空吵架了……这样的质疑问答在课堂一开始就使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此时,教师先不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而是让他们带着问题,看一看这个故事向我们讲述了什么,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文章的高潮部分,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再次走进课文,理解课文,更好地总结出了文章的脉络。
二、课中交流,旨在“启法”
语文是一个听说读写的过程。通过朗读能使学生体会到段落与段落之间衔接的妙处,感受到不同人物形象上的差异,也能在不同语气的朗读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所以,在教学《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部分,从而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让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分别总结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在读出不同人物性格时需要用到哪种语气。这一阶段学生就会在亲近文本的基础上走进文本,对文章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例如,在读到唐僧这个人物的时候,因为他是和尚,所以要说话缓慢,充满哲理;孙悟空是一只猴子,十分跳脱,在读的时候要稍稍快一些,要充满生机与活力。在小组代表朗读的过程中,班上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交流中,对文中人物形象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也逐渐摸索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最后,教师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同时上讲台演一演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一直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为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会对文章中的对话认真揣摩,也会反复练习人物的动作,如模仿猴子的动作、模仿妖精的妖娆等。在这样多种形式的朗读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学生也在这种学习模式下掌握了阅读的个性方法。
三、课外拓展,意在积淀
课外拓展并非只局限于课堂之外的教学,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文本以外的知识,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在课后也能够主动对不同的文本进行探索。这体现了课堂拓展的重要性。在课堂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不同于文本的内容,可以为学生介绍书籍,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相关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观看拓展视频,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时间去读一读原版的《三打白骨精》,看看课文中改编了多少内容,再说一说自己更喜欢课文的表达形式还是《西游记》中原版的表达形式。毕竟在原版当中,我们的孙悟空还是被唐僧赶走了,而最终师徒二人经过一段对话后冰释前嫌,并没有像课文所描述的那么简单。学生在阅读了原著之后,会对课文产生新的想法,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积淀自己的想法,积累写作素材,从而在描述相关的人物形象时就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些素材。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让课内外阅读良好衔接起来,不仅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生活,发现课内外阅读的连接点,畅游在阅读的海洋里。只有在不断阅读中,学生才能积累到许多好词好句、好的写作素材、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最终促进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
(责编 刘宇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