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葛春庭�オ�
[摘 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重心,时刻关注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并利用生活情境、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灵活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快乐、内化知识,提升思想品德与素质。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品德与社会;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200620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其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觉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努力创设出多种多样的情境与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与实践。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探讨体验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生活情境,引发情感体验
学习跟体验都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中才能实现,而不是凭空形成的。
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将生活理念融入实际教学当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的《父母的难处》时,为使学生深刻理解父母生活的不易、工作的辛苦、为子女和家庭全身心的付出,能够学会换位思考,教师可以设计家庭情景剧扮演活动:两个学生扮演父母,另外两个学生扮演调皮捣蛋的孩子,孩子因为贪玩而晚回家,受到父母的责备,而与他们冷战。接着镜头一转,切换到父母聊天的画面,对话内容如下。
爸爸:这孩子真是越来越不听话了!
妈妈:哎,其实我们也是担心他们在外面遇到危险啊!现在坏人那么多。
爸爸:是啊!孩子是我们的心头肉,不到万不得已,怎么舍得批评他们呢?
……
学生通过贴近真实生活的情景表演,了解到做父母的不易与艰辛,加深了对文本知识的感悟,进而在实际生活中懂得换位思考,多为父母分担压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丰富体验活动,培养道德认知
体验式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依据具体的教授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尤其是小学生,如果仅靠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不久后他们就会遗忘。所以,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这样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才会更加透彻。
常见的体验方式有角色扮演、阅读交流、动手实践、课堂辩论等,有时候也可以将这些活动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在公共汽车上》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主动为他人着想的思想品质,教师可以先组织快问快答活动,以几个常见问题考察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知识储备量。比如:(1)人多的情况下,应该如何排队?(2)遇到有人插队,该怎么办?(3)看到哪些人我们应该让座?(4)急刹车的时候,该如何防止自己受伤?接着,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辩题为“该不该为主动要求自己让座的老人让座”,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自己的道德认知自由辩论。活动结束后,安排学生为公共汽车设计几条标语,提醒乘客乘车的正确方式,如“我们都想坐下,但有些人更需要帮助”“亲情公交车,文明大家庭”等。
这样的体验活动,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多元智能全面发展,获得了良好的学习体验,并从活动中明白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行为,以及怎样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三、鼓励课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学习做人,将来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把教学只停留在课本与课堂中,而应该为学生拓展课外实践活动,让他们拥有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生活体验与经验相结合,对事物有更好的理解。
如学习完四年级下册《家乡的变化》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课后实践作业,要求学生拿起画笔,将家乡现在的样子与以前的样子画下来,进行比较,并在画的旁边写下自己的心得感想。课堂上,学生把实践作业交给教师,教师选出几幅不错的作品,让学生上台讲一讲这一次的实践体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家乡的变化,并结合课堂所学内容,与大家一起交流家乡的变化带来的影响,进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标。
将教学活动跟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积极发现周边的世界,善于观察生活。反之,如果教师只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课后实践的重要性,使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脱离,那么品德与社会课堂就会被孤立,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而言之,教师应利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丰富多彩的课堂体验活动和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外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做到知行统一,成为未来社会的优秀人才。
(特约编辑 木 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