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壮汉双语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究

时间:2024-05-08

卢桂萍

[摘 要]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过去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被动地接受式学习方式。新课程正是致力于改变这种状态。以广西隆安县那桐镇那门村小学为例,在分析学生学习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壮汉双语背景下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策略。

[关键词]学习方式;壮汉双语;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2009002

21世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任务,什么是学习方式? 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过去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被动地接受式学习方式。新课程正是致力于改变这种状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对人的成长很重要,但曾经被忽略的东西凸显出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简言之,新课程改革关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的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转变。

作为壮汉双语学校,本校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已经从传统学习方式成功地转向了现代学习方式?纵观目前本校学生的学习方式,结合课堂内和课堂外两方面来分析。

课堂内学生的学习过程存在如下问题:(1)不愿意动口。在课堂上,学生习惯性地听着教师的指令行事,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教师叫读什么学生跟着读什么。教师安排小组讨论环节,学生要么无动于衷,要么聊天,说的东西很少在相关知识上。不愿意动口,最明显地表现在英语课上,英语教师常叹气说学生不愿意开口读英语,缺乏学习英语的主动性。(2)不愿意动脑。不管什么学科,学生的学习思路几乎是停留在教师的教学思路上,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让其思考,几乎没有学生思考,最后都是由教师给出统一答案而学生只顾着抄答案。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多的体现出了机械的、被动的学习特点。(3)不愿意动手。教师做什么学生做什么,一些简单的实际操作,课堂上倒是出现一片热闹的景象,但涉及稍微有难度或者是有创新特点的操作,学具就成了一种摆设。比如数学课“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用天平称物体质量”、“测量物体的长度”等,这样的操作课,应该很有趣,但学生却喜欢等待教师给出指定答案。(4)无效合作。现在的课堂,教师都不敢轻易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课堂纪律难以控制,乱哄哄的课堂只会让学习效果大打折扣,造成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多地体现在独立学习之上。

课堂外学生的学习存在如下问题:(1)课后作业方面。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几乎只占整个班级的五分之一,五分之三学生习惯性抄作业,剩下的五分之一的学生不写作业。(2)实践运用方面。本校作为壮汉双语学校,学生需要学习壮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而课后学生真的把这两种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吗?答案是否定的。据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与家人、朋友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又是另外一种当地的语言,没有突出作为壮汉双语学校学生的学习接地气的特点。

综上所述,目前本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学习缺乏主动性、合作性和探究性,还是脱离不了以往的传统的学习方式特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经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学生学习方式缺乏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对探索知识的欲望不强,缺乏学习的主人翁意识。(2)学生学习方式缺乏合作性,原因除了不了解合作的必要性之外,更大程度上他们不知道怎么去合作。(3)学生学习方式缺乏探究性,是因为他们缺乏探究的精神,没有把自己融入探究的情景里,去体验探究的过程所带来的成就感与自豪感。

学习方式非常重要,它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最后会成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对“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倡导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充分发展。传统学习方式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只有一个,即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作为壮汉双语学校,学生的学习方式比普通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应该注重“主动、探究、合作”,因为多一门语言的学习,就等同于多一份学习任务。因此,在壮汉双语背景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具有历史的使命感,因为这关系到壮汉双语学校如何践行广西壮文小学“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壮促汉、壮汉兼通”的教学方针,真正提高壮汉双语学校学生的学习水平。那么,作为壮汉双语学校,教师该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传统学习方式真正转向“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的现代学习方式呢?笔者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可以从课内课外两个方面的途径去改变。

一、通过课内途径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设计“问题情景课”,扭转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方式发展。具体如下:规定学生在各学科的课堂学习中每周至少任选一门课向全班同学提一个相关问题,之后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当堂解决该问题。以问题为载体有利于传统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转变,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2)设计“参与主题探究活动课”,扭转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向发现学习方式发展。具体如下:各学科至少在一周内设计一节学科主题探究活动课,学生在主题探究活动课当中自主发现知识。这样做有利于把学生过去过于依赖的被动性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探究性学习方式。

(3)设计“参与任务型活动课”,扭转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过分独立学习方式向合作学习方式发展。具体如下:各学科至少在一周内设计一节“任务型”活动课,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活动为载体,有利于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实现主动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和谐发展的学习方式。

(4)设计“我用壮文写一写活动”,扭转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之从机械学习向有意义学习发展。具体为:规定学生每周用壮汉双语写一篇周记、读书笔记、作文或者学习感悟,从而把各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二、通过课外途径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开展课外丰富多彩的活动扭转学生的单一学习方式,使之向多样化学习方式發展,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当中谋求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平衡,寻求的是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一种最佳合协状态,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开展“壮汉双语沙龙”活动。具体如下:指定一名教师担任壮汉双语沙龙的负责人,指定一个沙龙场所,每周开展一次活动,活动指定每个年级5名左右的学生集体参与,大手拉小手,形成全校性互助的合作学习方式。活动内容可为交流学习壮语的方法、感悟等,或者指定一名壮文朗读者,其他学生作为点评者。

(2)开展“壮汉兴趣小组”活动,把壮汉双语融入学生课外活动当中,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兴趣小组包括:壮汉体育小组(丢手绢游戏、拍手歌等);壮汉手工制作小组,用壮汉双语刺绣;壮汉双语讲故事小组,学生用壮汉双语讲喜闻乐见的故事。同时学校开展“壮汉双语角”,展示学生的壮汉学习过程和成果。在校园内宣传栏专门开辟一块“壮汉双语角”小天地,把学生平时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一些感悟和学习成果以图片、手工作品等形式展示出来。

(责编 韦淑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