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模拟法庭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时间:2024-05-08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要回归生活,寻找思政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契合点;要情理交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内外融通,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育人力量。模拟法庭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和创新,印证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应然追求,扩大了法治教育格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模拟法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6-0052-02

关于法治的教育方式和途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要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景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要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与法治事件、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注重内容的鲜活,注重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创新形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以构建系统完整的法治教育体系为途径,注重发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网络文化的重要作用,加强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育合力。”体验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体验式教学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用亲身的经历去感知、理解、感悟、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模拟法庭源于英美法律教育传统,以案例为平台,学生作为主体全程参与其中,严格按照诉讼程序模拟演示庭审活动的教学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案例的選择和分析、法律文书的制作、开庭审理、宣判等环节。

一、关于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思考

1.回归生活,寻找思政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契合点

无视学生的认知水平,漠视现实生活,拔高目标,自然不会有“知行合一”的效果。教学应能灵活反映社会现实和学生发展需求,能够连接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课堂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并不否定学科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而是在其基础上增添生活气息。

2.情理交融,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张扬道德体验的情意性,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创设活动情境,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应以人为本,提升道德体验的主动性,通过价值引导,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获得积极的启发,进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道德修养。

3.内外融通,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育人力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努力构建开放、融通、灵动的课堂。教师不能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全部,而应该充分挖掘与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融入时代。

二、模拟法庭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

1.实施过程

(1)结合教学,筛选案例。五年级下册《我是共和国的公民》一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学会维护、珍惜和行使自己的权利”。为了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经过全班讨论,师生共同选定小学生在体育课被同学戳伤右眼并导致失明的案例作为模拟法庭的审理案件。

(2)建立小组,分配角色。教师将全班40名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组10人。每个小组分配有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书记员、证人、鉴定人、法警、辩护人、原告代理人、被告代理人等角色。每名学生都分配到相应的角色。

(3)分析案例,收集资料。学生根据自己所担任的角色准备案件资料,了解庭审程序,准备证据,各组诉、辩、审三方撰写起诉书、答辩状、辩护词、判决书等诉讼文书。

(4)实地观摩,强化认知。教师组织学生参观法院未成年维权成果展室、诉讼服务中心,走进法庭旁听一起抚养费纠纷案件的庭审。法官给学生们讲解我国法院机构设置、庭审程序、庭审诉状的准备、庭审技巧等法律知识。

(5)依照程序,开庭审理。模拟法庭分别设置审判席、书记员席、原告席和被告席,按规范摆放,并在会场正中悬挂国徽。参与模拟审判的学生按照规定着装,按照规定程序,严格开庭审理案件。

(6)庭后讨论,交互评价。模拟法庭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案件特点、文书准备、庭审过程等进行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总结和体会。

(7)校园评选,星火燎原。把模拟法庭庭审过程拍成短片,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突破模拟法庭场地和参与人数的限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2.创新之处

(1)围绕课堂教学重点。根据学科单元学习重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师通过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观点辩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与巩固所学的法律知识,使法治教学既兼顾法律条文的探究,又注重学生的理解与运用,实现知行合一。

(2)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生活中真实、生动的法治教育案例,吸引学生参与其中。通过查阅资料、思考交流,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探讨身边的法治问题,体现了法治教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3)整合社会力量。学校主动寻求法官、律师等专业人士的支持,一方面,增强学生对所学课程的信任感和现实感;另一方面,帮助教师增进法治知能,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

(4)注重交互评价。多重、交互的评价贯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如对学生庭前材料的准备、庭审过程的表现庭后讨论等进行交互评价。

(5)深化体悟。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研学、对案例的分析、对角色的分配模拟等均是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进行的。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和建构法律知识,锻炼和提高综合能力,形成法治意识。

三、模拟法庭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作用

1.扩大法治教育格局

一方面,学生走进法院,走近法律工作者,旁听真实的庭审,社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另一方面,法官、检察官等法律专业人士走进校园,发挥专业优势,使学生获得准确而丰富的法律知识。在实践活动的准备阶段,学生和家长一起分析案例、查阅资料。在模拟法庭公开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学校有400多名学生、学科教师观摩了这次活动。活动结束后,省、市媒体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宣传,全校学生均可通过学校的校园网、微信公众号收看活动视频,有效传播了法治教育的理念。

2.形成法治意识

增进教师的法治知能是提升学校法治教育实效的关键。教师通过组织模拟法庭,经历了将法律知识、法律规定付诸实施的过程。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诉讼文书的准备,明白应以法律规则作为处理问题的依据,形成遵纪守法的意识。通过观摩、旁听案件庭审,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内心产生敬畏之情。

3.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学生在参与模拟法庭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咨询法官、组内沟通协调、撰写诉状文书等环节,学会思考与探究、想象与推理,质疑与批判,不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得到提升,也促进了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发展。

(特约编辑 木清)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江苏省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协同·共育·行动:场域视野下儿童品格提升的实践探索”(苏教基〔2018〕13号)建设成果之一,本文为宋梅主持的江苏省教学研究第十二期课题《场域视野下学生社会参与能力培养研究》(编号:2017JK12-L057)的研究成果之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