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汤英峰
[摘要]“道法自然,立德树人”,這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教法设计和实践中渗透育人思想,深钻教材,研读课标,研究学生学情,接轨学生的生活展开教学布设,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心理触动,让学生在认知更新中形成学科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6-0055-01
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之中,符合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关联密切,教师要从不同视角展开教学研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新课程,其创新空间更为广阔,教师要深入思考,创造性地改进教法,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一、接轨现实,生活才会生成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较简单,教师要正视学生的生活认知现实,结合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设计,让学生顺利进入生活认知情境。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关联密切,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展开教学调查,对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进行摸底,确定教学延伸路线,因为让学生利用熟悉的生活场景展开学习讨论,学生能够获得更多心理触动。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做学习的主人》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讨论:“在学习过程中,你们遇到过哪些困难?是如何处理的?”学生分组讨论,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教师巡视,深入到小组之中,倾听学生的讨论。有一学生说:“我平时最害怕背诵课文,因为我总是忘记,反复多次朗读还是会忘记。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自我加压,记不住就不吃饭。为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我对记忆方法进行了研究,找到了一些增进记忆的方法,记忆效果大大提升。”教师发现这位学生有创新实践的体验,就让这位学生介绍自己的记忆方法,分享给其他学生。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教学生成资源,让学生介绍记忆方法,这对提升学生的学科学习品质有重要的帮助。无论哪一个学科都需要记忆一些内容,如何提升记忆效果,无疑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教师以此展开教学发动,适合度更高。
二、现身说法,感动才会感染
道德与法治课程大多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着重考虑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认知现实。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现身说法,对深度解析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感染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的现实经历是活生生的例子,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以引发更多的共鸣,教学价值也是极高的。教师不妨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展示舞台,通过情景再现,提升教学感染力。
如教学《安全记心上》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先给学生介绍一个材料:“2016年,全国因交通事故造成15岁以下青少年死亡的人数为2800人,这其中很多事故是因为缺少交通安全知识造成的。大家回忆一下,你的身边有没有违章驾车、违规过马路的现象?”学生对这个内容比较敏感,自然有众多线索需要展示,课堂学习气氛被点燃。教师展开学情调查,从学生的讨论中收集案例并给予归结:“酒驾、操作不当、闯红灯、车速太快等,都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那么,应该如何规避这些问题呢?”学生再次进行讨论,有的建议加大处罚力度,有的建议加强交通安全教育,还有的主张增加警力,强化交通管理。
教师让学生收集身边的案例,利用最为现实的数据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现身说法提升安全意识,这无疑是最为成功的设计。
三、强化实践,动身才会动心
收集生活案例、展开社会调查、实地观察、进行生活实践,让学生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促进思想成长,这是生活实践性教育,符合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具有极为广泛的教育意义。
学生大多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但缺乏鉴别能力,教师在引导时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如教学《心中的“110”》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信息,让学生细致观察:“这些信息都属于诈骗信息,大家仔细观察,是不是觉得很眼熟?”学生仔细观察,展开互动,快速识别这些虚假信息:“这是所谓的中奖信息。”“这是融资信息,利用高额利润诱惑人。”“这是求助信,内容都是假的。”……教师为学生布设一个模拟场景:“路上有陌上人问路,该如何处理?”同时,教师邀请学生上台演绎这个场景,教师饰演陌生人,与学生展开交流互动,为学生提供最为直观的教学情境。
教师为学生展示诈骗方面的信息,给学生带来心理冲击,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全面介入,对问题展开深入思考,自然能够获得比较深刻的认知。
(特约编辑 木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