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陈笑笑
[摘要]做思共生是科学实验教学的本质。在《导体和绝缘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学目标,根据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和验证,使学生在解决疑问、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有清晰的认知,并学会安全用电,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做思共生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6-0059-02
《导体和绝缘体》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课程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电路,能够应用电路的知识制作电路检测器,并能够检测常用物体的导电性能,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这一课教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激趣导入,让学生在简单的电路中分别接入塑料尺和铁钉,然后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思考为什么,在“做”与“思”中明白物体的导电性。第二部分是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这部分教学是课程的一个主要活动,通过让学生经历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发现凡是金属制品都是导体。第三部分是探究人体、水和大地的导电性,使学生知道人体和水也是导体,并了解一些安全用电的知识,同时明确导体和绝缘体是没有绝对界限的,绝缘体也会变成导体。第四部分是运用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辨析常见电器、电工材料与电工工具,在“做”与“思”中全面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设计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检测铁钉、直尺导电的过程,使学生能依据科学规范检测更多的物体,并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运用自己设计的检测装置规范、准确地检测出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人体、大地和自然界的水都是导体,并能结合生活事例进行分析。
二、教学流程的设计
(一)激趣导入,唤醒前概念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的电路,这里有一个电路,(利用实物展台进行操作)看!(小灯泡亮了)老师想把这个电路改一下,把这个铁钉接入电路,你有什么办法?(添上一根导线)把铁钉接人电路会怎样,谁来试一试?(学生操作)大家发现了什么?(小灯泡亮了)这里还有一把塑料尺,把它接入电路又会怎样?哪位同学再为我们做一下实验。(学生操作)
2.质疑:在简单电路中,铁钉与塑料尺有一个不同的本领,大家知道是什么吗?(铁钉能导电,塑料尺不能导电)什么是导电?(导电就是让电流从铁钉的一端到达另一端)对,就是把电流传导过去。连接塑料尺,小灯泡不亮,说明什么?(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
评析:开门见山的设计,让学生意识到简单电路具有检测物体导电的作用,直观感受到铁钉导电的特点。“什么是导电”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也体现了做思融合的教学理念。
(二)做思同生,探究物体导电性
1.交流:简单电路添上一根导线,还能起到检测物体导电性的作用。老师这里有一些材料,你们知道哪些能导电,哪些不能导电吗?请你们小组交流,并记录下来。
2.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记录结果。
3.谈话:这里有一些材料的导电性,大家的意见不同,我们需要怎么做?(用电路检测)这是一个最科学的方法。在检测之前,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学生交流后,教师出示要点)如果在实验中,对一些材料的检测结果有疑问,可以通过添加电源的方式进一步检测吗?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6.归纳小结:夹子、镊子、铝丝、铅笔芯容易导电,布、粉笔、橡膠塞、玻璃棒不容易导电。这些容易导电的物体,叫作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作绝缘体。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导体和绝缘体)
评析:通过让“问题一假设一实验一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使用电路检测装置准确检测物体的导电性。做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关键步骤,让学生动手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做”与“思”共生的体现。
(三)互动交流,拓展检测范围
1.交流:人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依据是什么?(学生猜测)要知道我们猜测的结果对不对,(出示简单电路检测器)用这个检测可以吗?能用家里的电源吗?
2.讲述:检测人体的导电性,我们要用验电球(出示验电球)。验电球的原理和电路是一样的,它也有两个触点,当人体接触到这两个检测点时,小灯泡会亮起来,比简单电路更方便、更灵敏。
3.提问:谁愿意检测一下自己的导电性?(学生活动)小灯泡亮了,说明什么?(人体是导体)
评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对“人体是导体”这一结论主要来源于书本或者影视资料,对探究人体是否能导电非常感兴趣。
4.追问:水是导体吗?依据是什么?(出示纯净水、自来水、盐水)纯净水、自来水、盐水能导电吗?(学生猜测)大地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出示模拟的大地)
5.谈话:大家的猜测结果各不相同,需要验证,由于验电球比较灵敏,所以我在验电球的接触点上增加了两根导线,检测时只要用两根导线的接触点检测就可以了。
6.学生实验后反馈。
7.教师小结:水是导体,水中杂质越多,导电性越好。纯净水杂质少,导电会稍微差一点,但也能导电。医院用的蒸馏水是没有任何杂质的,所以蒸馏水是绝缘体。水是导体,如果一些绝缘体,如布、木棒泡水后会怎样?(学生回答:绝缘体就会变成导体,也就是说导体和绝缘体是没有绝对界限的,绝缘体有时也会变成导体。
评析: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辅以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才能促使认识得以内化,提高学习效能。
8.谈话:人体是导体,生活中有没有用到人体是导体这一现象案例?(出示图片)这是触摸式延时开关,手触摸开灯就会亮。使用电笔时,大拇指按住上面的金属电笔,灯就会亮,这样电笔就可以检测电路了。这不仅仅说明人体是导体,也说明大地是导体。
(四)联系生活,彰显科学本质
1.谈话:因为人体是导体,所以一些常见的电器、工具会用到导体和绝缘体,请辨认它们的各个部位,并说说各起什么作用。
2.学生观察交流。
3.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导体和绝缘体总是相伴相生的,它们在电路中皆不可缺少。
4.出示违背安全用电原则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图中的用电方法是否正确以及判断依据。
5.提问:通过学习,我们学了哪些内容?有哪些收获?
6.小结:今天我们只研究了一些物体,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物体等着我们去研究,希望同学们能用科学探究的态度继续研究,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也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学习的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时刻注意安全用电。
评析:科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研究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通过对常用电器、工具的分析,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导体和绝缘体的关系。在分析安全用电的过程中,学生对本课知识“知其所以然”,将科学用电的方法落在实处,明白学习科学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五)课外延伸,让科学学习真实发生
提问:(出示图片)高压电缆一般都是赤裸的,没有绝缘层包着,为什么可以挂在铁架子上?请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
评析:高压电缆是赤裸的,外面没有绝缘层包着,又架在铁塔上,与本课学习的安全用电知识不相符,教师要引导学生继续思考,通过查阅资料寻找其中的奥秘,将科学学习进行下去。
三、教学评析
科学学习是人的身体、智力和情感协调互动、共同作用下对自然事物认知和把握的过程,学习的结果能使人的心智和行为产生持久的变化。“学”的关键和实质是通过真实的“做”来领悟与理解科学事实,从而掌握科学概念。本课主要通过做前思、做中思、做后思来促进科学学习的探究。在这个方面,这节课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突出“做”——“做”是“思”的实践支撑
“做思共生”的“做”侧重于动手操作、经历与体验,主要是指具有实践特质的科学活动,如观察、科学实验、动手操作、科学游戏、科学制作等实践活动。本课引入的设计开门见山,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连接铁钉和塑料尺,启发学生对现象的思考,明确物体的导电性。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性质的归纳,对水、大地和人体导电性的验证,无疑离不开“做”,“做”为一系列的“思”做支撑和证明。
2.强调“思”——“思”引导“做”
科学探究离不开“思”,“思”侧重于思考与反思,如活动前的猜测、结果的预测、实验的检验、实验现象的分析、现象的梳理、现象的发现、知识的归整和过程的反思等,都是“思”的指向。
3.达成“融”——做思共生
科学的本质其实就是“動手一动脑”的过程,让“做”与“思”互通,提高科学学习的有效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一形成表象一动手实验一寻找共性一形成概念”的过程,即“做思共生”的过程,深入地探究科学,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使课堂更有序、更高效、更丰盈。
[参考文献]
[1]顾长明.“做思共生”科学教学主张与实践建构[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6(7):36-42.
[2]董洪亮.用经验改造基础教育[J].江苏教育,2016(22).
[3]顾长明.做思共生:科学教学的至尊追求[J].教育艺术研究,2018(10).
(特约编辑 木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