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 文/刘激扬
内容提要 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推进,新闻媒体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报道,但如何通过有效的形式,借助媒介传播平台,实现精准扶贫政策、对象以及内容的传播和互动?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精准扶贫报道存在的不足,试图找到提升报道有效性策略,为精准扶贫报道的深化提供参考。
有效的精准扶贫新闻报道不仅能呈现出当地的贫困状况,同时也能通过塑造典型展现精准扶贫成果,在深入分析脱贫问题基础上,找到适合的致富道路。所以,在精准扶贫新闻报道中,遵循三贴近、问题导向以及典型性原则,对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具有指导价值。
精准扶贫改变了原有扶贫工作的粗放形式,借助科学化的技术手段,实现了扶贫过程中帮扶对象的精准识别、精确帮扶以及精确管理。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在因地制宜、因户制宜以及因人而异基础上,实现“点对点”的精准帮扶。这就要求精准扶贫报道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三农”实际,新闻报道能够贴合生活、群 众。
新闻媒体在精准扶贫报道过程中,要充分融合地区扶贫工作重点,积极传播基层声音。要充分发挥主动性,结合不同地区现状及扶贫政策,深入挖掘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不足,重点探讨贫困产生的根源及摆脱贫困的方法。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只有不断挖掘贫困的根源性问题,才能实现对精准扶贫的精准报道。
有效开展精准扶贫,需要充分结合扶贫对象个性化特点,能够精准找到典型对象和案例,进而通过新闻报道提升社会关注度以及报道质量。在这一过程中要通过深入一线和基层,详细掌握相关扶贫政策以及扶贫对象情况,深入挖掘典型背后的故事,引导扶贫宣传的导向,营造良好的精准扶贫舆论氛围。
从目前精准扶贫报道的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时政新闻、扶贫活动以及典型事例报道上,报道内容单一,灵活性以及多样性不够;从素材选取上来看,报道对象之间关联性不大,大多以孤立的事件呈现,对故事背后的问题挖掘不够;从报道呈现来看,传统的支配式、灌输式以及说教式的宣传方式没有太多改观,缺少接地气的报道语言;从服务性来看,精准扶贫报道的开展更多体现的是领导决策以及典型扶贫示例,群众基础不足,缺乏服务性,更缺少关于引导当地脱贫思路的指引性报道。
在开展精准扶贫报道的过程中,不同扶贫对象的特征区分较为显著,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工作者能够深入到基层一线做好调研工作,找到不同贫困群体致贫的根本原因所在。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由于条件限制,媒体工作者对偏远地区的走访较少,贫困典型的挖掘不足;采访过程停留在事情表面,深入性不够;采访对象选取缺乏代表性,个性特点不突出;新闻报道的呈现没有真正表达贫困群体的呼声,引导性不够。
构建良好的精准扶贫舆论环境,首先需要全社会对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要求以及投入达成共识,这也是新闻媒体的责任所在。在开展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作用,同时还要充分调动网络媒体力量,打破原有信息被动传导的方式,及时反馈网民意见和心声。目前精准扶贫新闻报道中,对于微博、微信等平台资源的利用有限,没有激发网民参与精准扶贫的积极性,同时在内容呈现方面,品牌性较弱,尤其是对于整合文字、图片以及视频和动画的能力不足,很难让大众产生共鸣。
目前,精准扶贫新闻报道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扶贫对象、扶贫措施以及资源投入方面,但对于扶贫效果跟踪却相对较少,尤其缺少过程跟踪报道。例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给农村精准扶贫提供了思路,但新闻报道却很少对农村电子商务操作模式、问题规避等进行详细阐述。由于精准扶贫报道把更多关注点放在政策解读上,对扶贫主体的关注度不够,导致实用性和指导性打折扣,群众对于新闻报道的期望不高。
媒体不仅是各级政府的信息传递平台,同时其报道的内容也与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开展精准扶贫报道过程中,媒体要传播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及紧迫性,通过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扶贫共识。对基层媒体来说,更应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各级政府要求以及当地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报道精准扶贫典型事例,帮助贫困群体更好地解读我国的扶贫政策及相关规定。要深入基层一线,扎实做好群众调研工作,尤其对精准扶贫过程中发生的不作为、腐败现象进行曝光,同时借助电视问政等舆论监督方式,把精准扶贫工作展现在群众的目光下,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高质。
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需要系统规划和资源调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功能价值,做好上通下达的桥梁作用,强化对精准扶贫工作的信息传导和影响力提升。要改变固有报道理念及报道方式,准确抓住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不同阶段,找到精准扶贫工作的切入点及侧重点,实现媒体宣传与政府扶贫工作步伐相一致。在宣传过程中,要构建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微博、微信以及新闻客户端的联动机制,形成立体化、多样式的新闻传播体系,及时把精准扶贫的相关信息传递给精准扶贫对象、帮扶者以及各类参与人员。例如,河南广播电视台通过开展《凝心聚气河南广电全媒体聚焦脱贫攻坚战》专题报道,采用图文并茂形式,介绍河南全省脱贫攻坚工作的进展和成果,呈现全省脱贫工作的新成效和新变化,形式丰富,内容翔实,角度新颖,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报道形式发生巨大变化,新闻媒体的传播形式逐渐从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向微信、微博以及新闻客户端等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大数据、云计算以及VR和H5等技术逐渐应用在新闻报道中,对整个新闻内容的生产链产生了颠覆式影响。因此,媒体在开展精准扶贫报道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外部传播环境变化,以群众信息接收特点为出发点,结合最新的技术和科技手段推动精准扶贫新闻报道的有序开展。例如,对于一些政策性规定,可以借助动画、故事案例的方式进行呈现,加深群众对政策的解读;在开展精准扶贫新闻报道中,尽量采用数据、图表等量化指标,对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效果和进度进行直观呈现;通过微视频等方式,对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现状进行报道,并借助微信、微博以及新闻客户端进行信息传播,让群众能够全方位了解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现 状。
▲ 2018年8月21日,村民在饶阳县圣水村一处生产作坊内制作化妆刷。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积极鼓励乡村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重点招收农村留守妇女走进车间就业。(新华社记者李晓果/摄)
贫困往往不仅包括经济层面,同时还涉及精神层面需求的匮乏,而媒体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重要提供者,就需要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产品,给贫困群体注入信心。例如,新闻媒体通过发布精准扶贫公益广告,倡导和宣传贫困群体脱贫的信念和精神,进而传递社会正能量;同时新闻媒体还可以与贫困村搭建文化帮扶机制,为贫困村的文化宣传、农村书屋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言献策,并组织开展一些公益文化讲座,丰富贫困群体的文化生活和精神追求。
精准扶贫要转变原有的“输血式”扶贫方式,着重加强对于脱贫致富智力方面的帮扶。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与地方人力资源部门、企业建立信息互通和密切联系,为贫困群体及时提供就业岗位;同时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微信、微博以及新闻客户端等平台的作用,建立与贫困群体的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困难,并通过整合资源提供帮扶和指导。媒体要通过对创业致富的典型事例进行详细报道,通过经验总结,为贫困群 体提供创业指导和参考,媒体还可以通过策划专业技能培训活动,让贫困群体真正掌握一门技术,促使他们早日摆脱贫困。
在开展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媒体还可以打造地方资源整合平台,并向全社会大力推介相关信息,进而增加贫困群体的收入来源。一些贫困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以及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但由于受交通以及营销能力限制,很难转化成为经济效益。对此,媒体可以通过与各级政府及相关扶贫部门开展合作,对优质的农产品进行重点推介,充分发挥官方微店以及购物节目和推介会等平台资源,让消费者与贫困群体间建立密切联系。例如,2017年河南广播电视台《第一书记邀您来看看》共在光山、汝南、卢氏、范县等地举办了十五场直播活动,现场客商及网友订单超过千万元,常年订单超过六千万元,2018年春节,第一书记富民成果年货团购仅新农村频道就销售各地第一书记推介产品超过六百万元;河南卫视《老家的味道》栏目,通过搭建特色土特产销售平台,为农户和爱心企业之间起到了高效持续的链接,有效加快了当地贫困群体的脱贫步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