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如何做好铁路新闻创新——以《上海铁道》报实践为例

时间:2024-04-24

□ 文/何水根

内容提要 中国高铁发展举世瞩目,中国高铁建设发展、安全运营的背后所展现的“正能量”,在当前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作为铁路行业的记者,本文作者从这一角度出发,以《上海铁道》报为例,分析、阐述新时代背景下创新铁路新闻报道的方法和途径。

一、当前铁路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行业新闻报道与社会新闻报道有所不同,尤其是铁路行业,受资金、人力、物力以及体制、受众等方面影响,报道受到很多限制,且存在不少问题,如:部分铁路新闻报道内容不受读者关注;铁路重大新闻题材缺乏科学策划;部分报道缺乏感染力等。

(一)铁路新闻报道的内容受众关注度不高

在当前铁路新闻报道中,部分报道内容不被受众所接受,具体表现在:对各类会议报道、上级指示多,职工喜闻乐见的、耐看的内容少;重点工作报道反映动态多,见人、见精神的报道少;反映机关站段的报道多,报道车间班组特别是一线职工精神风貌的少。一些铁路新闻报道中虽然也反映出了一些“接地气”内容,但并未真正展示出一线职工最想关注、愿意深入了解的热点问题,只是浅显地将相关事件提出,并未进行深度挖掘和深入采写。

(二)铁路重大新闻题材缺乏科学策划

记者对重大题材采访做好准备和筹划,可以有效提炼出新闻点,为将来的新闻报道奠定良好基础。这需要报社编委会相关负责人及记者具备长远目光、理性设计以及采取科学策略,然后通过对重大新闻题材全面、深度的报道来影响铁路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由于近年来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报社部分记者的工作效率提升有限,工作能力不匹配,造成对重大新闻题材的报道缺乏事先筹划,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铁路新闻宣传的效果。

(三)部分铁路新闻报道缺乏感染力

为提升新闻宣传效果,相关新闻应贴近读者实际生活、富有一定感染力与吸引力才能赢得受众好评。但事实上,在新媒体背景下,铁路行业新闻因部分报道内容过于“高大上”,缺少感染力,因此竞争力越来越小,关注度也越来越少。从2017年《上海铁道》报开展的读者调查中可窥见端倪,调查中,读者对加强职工心声和一线生活的报道要求较多,分别占到30%、25%。原因主要是缺乏对职工所思所想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在报道议题设置上,正面引导的多,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涉及较少,因此新闻缺乏感染力。由此分析,部分铁路新闻报道没有在考虑到权威性与政治性的同时,注重新闻报道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二、创新铁路新闻报道的方法途径

(一)注重内容创新

在新闻传播格局、传播技术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铁路报道要在内容上创新,唯有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激发记者创新思维的活力。在近几次“走转改”活动中,《上海铁道》报记者转变采访作风,走进基层,深入群众,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报道见诸报端。例如2011年10月7日,京沪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迎来首个国庆黄金周,报社记者在北京开往上海的G15次列车上采访时,听到一位浙江村民讲述他们从上海出发前往北京游玩的过程。从他的讲述中记者敏感地捕捉到一个新闻点,一篇《赴首都看升国旗,到申城观世博园,京沪高铁让千里同城庆国庆》的新闻报道在头版刊登。这篇带有中国高铁发展时代特征的新闻报道,荣获中国企业报好新闻一等奖、中国铁路报纸好新闻一等奖和上海市企业报好新闻一等奖。类似亮点报道还有不少,比如在大量高铁建成通车之际,铁路网络售票终于破冰前进,旅客出行从此多了一种方便快捷的购票选择。报社记者多次深入现场,模拟旅客体验,及时采写了《网上买票,刷证上车,铁路开启“无票”时代》的稿件,报道先后荣获了第二十一届上海市好新闻三等奖、中国企业报好新闻一等奖、中国铁路报纸好新闻一等奖、上海市企业报好新闻一等奖。可见,新闻报道内容的创新,其源头在于实践,唯有沉到铁路建设的第一线,在调查研究上下工夫,真正了解实情,了解下情,才能获得创新思维的“源头活水”。

□ 2018年6月30日,京沪高速铁路开通运营满7周年,乘务员和乘客在北京南站站台上与“复兴号”列车合影。(新华社/发)

(二)坚持“三贴近”

一张受众欢迎的报纸应该是有温度的,而新闻的温度体现在贴近性、亲民性和服务性。中国高铁快速发展,不仅实现国人“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梦想,也大大缩短了地区之间、人与人交往的距离。要让每一位读者切身感受和分享中国高铁建设的成果,就必须从小切口、小人物入手,讲述群众经历过的新闻故事,宣传百姓身边的先进人物。《上海铁道》报基于这一思路,始终将报道的镜头对准基层站段,对准一线职工。鼓励记者多写接地气的新闻,用图片和文字记录各系统各专业平凡工作中的敬业与坚守、团结互助、奉献友爱等各类凡人事迹。同时组织基层通讯员寻找、发现身边的好人、能人及各类先进典型,报道他们身上的一个个感人故事和一幕幕动人场景,弘扬企业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职工学善向美。一批富有时代气息、“接地气”的铁路新闻报道作品层出不穷,拉近了与读者间的距离。

(三)注重科学策划

新闻的深度体现在媒体的观点性、思想性和耐读性,是报纸安身立命之基、塑造品牌之本。面对好的铁路新闻题材,就要加强科学策划,精选议题,做好深度报道。近年来,《上海铁道》报结合企业特点,围绕职工普遍关注的企业改革发展建设、安全生产经营、职工教育、党建等重点工作,开展系列访谈,邀请专家解读,组织记者调查,定期推出具有全局高度、独家视角、思想深刻、现实针对性强的深度报道,扩大舆论反响,形成企业共识。对企业重要会议、重要节点和重大活动,积极策划开展组合性报道,丰富报道内容,扩大报道声势,提升报道的知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丰富新闻报道体裁。让特写、访谈、对话、速描等各类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形式见诸报端。比如围绕每年春运、暑运,报纸都会策划开辟“铁路春运人”“高温下的铁路人”等栏目,分系统分工种开展“记者走现场进一线”采访活动,撰写铁路人在各个岗位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增进社会旅客对铁路人的认知,展示企业员工的良好风采。

讲述铁路人自己的故事是《上海铁道》自创刊起就秉持的报道方向。在不断宣传铁路发展为社会“人便其行,物畅其流”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报纸始终不忘把宣传报道铁路人背后的付出、艰辛作为己任。结合每年一度的“最美上铁人”评选活动,报社组织策划开设“身边的榜样”“走近铁路人”“铁路才艺人”等一系列的栏目,定期推出铁路建设者、高铁司机、乘务员、高铁维修工、接触网工等铁路人的事迹,营造了良好的报道氛围。

同时加强新闻评论。做精已有的“社论”“上铁时评”“今日谭”等评论专栏,策划组建评论员队伍,及时解读和评议局管内发生的典型新闻事件、领导讲话、上级精神,反映企业立场,引导企业舆论,弘扬社会正气。

□ 上图为2018年7月1日,整备好的G7次列车驶向北京南站,准备发往上海。此列G7列车是从北京开出的首趟正式运营的长编组“复兴号”动车组。(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 中图为2018年4月9日,一列“复兴号”动车组列车行驶在京沪高铁南京市境内。(苏阳/摄)

□ 下图为2018年7月1日,工作人员准备登上首趟北京南至上海虹桥G7次长编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三、媒体融合扩大铁路新闻报道影响力

作为铁路行业报,要想持续发展,站稳脚跟,走“全媒体”之路已是大势所趋。2016年,《上海铁道》提出以移动互联网为融合平台、以全媒体采访为融合前提、以旅客和职工的满意度为融合导向的办报新思路,目标就是要把报纸和电视办到职工手上。

(一)提升铁路报道引导力

近年来,《上海铁道》报在加强媒体融合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把握运用好新闻规律,探索立体化、形象化传播的新路径,开辟更大的成长空间。立足“短、实、新”的报道方式,将企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易于读者阅读与感知的图文信息,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同时加大评论的策划、组织和撰写力度,及时围绕集团公司重点工作、典型新闻事件发表言论,引导舆论,推动工作。如围绕会风问题、动车组禁烟、铁路职工文明乘车、交接班制度等热点话题刊发的评论,在干部职工中都引起较大反响。2018年报社策划的《铁路人的春运时光》系列报道中,推出了《值班站长的春运首日》《忘记多少年没有回家》《弯腰3000次,只为旅客安全出行》等多个融媒体新闻产品,受到旅客和广大干部职工一致好评。

(二)提升铁路报道传播力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同质化新闻此起彼伏,要想产出高质量、吸引人、具备权威性和可读性的新闻产品,满足用户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使用需求,提升新闻传播力,就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受众为本”的原则,实现新闻内容的差异化。《上海铁道》报作为铁路行业的专业媒体,在铁路新闻报道上坚持专业路线、精品策略,通过权威解读、专业呈现,增强新闻传播力,强化受众的“渠道依赖”。为确保铁路新闻报道在传播过程中,抢“快”、求“真”,2017年10月18日,报社统筹资源,创办《上铁视界》网络视频节目,在新闻视频化上实现突破,为铁路新闻报道增加了一个新媒体传播阵地。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受众既可以通过传统媒体获得高品质、有深度、原创性的内容产品,也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在“可读可说可观”中,实现“信息+体验+场境”多元感受。2018年春运期间,报社策划拍摄的视频《蛟龙入浴——揭秘“复兴号”是怎么洗澡的》《冰与火之歌——高铁钢轨打磨》,在互联网上推送后,发布不到48小时,就有超过300家“大V”转发,几天内点击量分别达到1.8亿和1.5亿人次,成为“现象级”的融媒体产品。

(三)提升铁路报道服务性

各种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传播方式和体验方式的深刻变革,传统主流媒体的垄断地位被彻底打破,受众的信息接收模式也由被动变为主动。要实现对受众全方位、多渠道的提供服务,就要求铁路新闻报道的内容出彩,形式出新。在重大新闻报道行动中,做到报纸与新媒体的有序衔接、有效互动,成为重要的原创信息源。目前,《上海铁道》报以微信公众号和“上铁视界”网络视频为新媒体主要平台,通过专题策划和开展系列报道,实现了“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在微信公众号的推送中,报社不仅注重内容的可读性,还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增加了图片、音频、视频等元素。一条新闻发出去不再是单一媒介、不再受报纸版面的约束、不再是只能用眼睛看的新闻,而是以“内容+”“知识+”的高级形态,与新媒体技术手段一起,增强铁路行业报的使用黏性,吸引更多读者。一年间,报纸微信粉丝数增加三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