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 本刊特约评论员
■ 韦 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
日前,人民网重磅推出“三评浮夸自大文风”系列评论,指出“近期‘跪求体’‘哭晕体’‘吓尿体’等浮夸自大文风频现,消解媒体公信力,污染舆论生态,扭曲国民心态,不利于成风化人、凝聚人心、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在人类的信息环境中,不实言论一直存在。通过选择、夸张、编造来误导公众的情况也不鲜见。但现在的区别是,即使人们知道是谎言,只要是自己爱听的,也会选择相信和接受。2016年11月16日,牛津词典宣布,“后真相(post-truth)”,被选为当年的年度词。牛津词典对“后真相”的定义是,“在某种环境下,情感和个人信念比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在“后真相”时代,重要的不再是告诉你什么是真实的,而变成了说服你什么是你想要的。
落入这番境地的部分原因在于人的认知偏见。人们常常会选择接受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略或拒绝与自己信念相悖的内容,从而产生所谓的“回音室”效应。
当前大行其道的算法推荐,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效应,使人们越来越封闭在自己的“过滤气泡”之中。另一个原因是社交媒体的崛起,导致信息环境变得空前鱼龙混杂,真实信息日益稀缺,情感威力不断放大,人们受到不实信息影响的风险急剧增加。
在媒介疆界日渐模糊的互联网时代,在“后真相”的危险中,文章应该怎么写?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文风应该改,要从冗长空洞、言之无物、刻板生硬的风格中走出来,学会使用人民群众言简意赅、清新朴实、鲜活生动的语言,用群众话说群众事。但是,改文风绝不意味着迎合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和思潮,利用浮夸低俗、哗众取宠的文字来造噱头,博眼球。否则,无异于从一个悬崖滑向另一个陷阱。
越是真相稀缺,媒体,不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越需要坚守“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一信条。不论选题如何讨巧,体裁如何丰富,结构如何多元,语言如何鲜活,形态如何融合,没有客观事实支撑的文章,终将不会有生命力。故弄玄虚的标题党,耸人听闻的营销号,华而不实的浮夸体,表面上的确能够迅速圈粉丝、攒用户、赚流量,但在一阵廉价掌声和喝彩之后,留下的却是空洞、苍白、浮躁和扭曲。
任何人都不应该利用公众的认知弱点,为自己的特殊利益服务。有责任感的媒体,应该回归事实,坚守真相,遵循“知识层次”理论的规律,通过提供翔实数据,生产真实信息,传播社会知识,最终形成人生智慧。只有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媒体才能更有效地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也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