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打造内通外联的计算机特色课堂

时间:2024-05-08

曹辉华

[摘 要]新课改积极倡导内通外联的课堂教学,这也是计算机教学的现实需求。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走出枯燥、乏味、单一的教学方式的束缚,深度探究教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将计算机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链接起来,打造内通外联的特色课堂。

[关键词]计算机;内通外联;特色课堂

[中图分类号] G4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7-0063-02

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在课堂上往往走马观花教教材、轰轰烈烈讲知识,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课堂教学不是单向的教学活动,而是双向的,必须实现内通外联。所谓的内通外联,是指在夯实课内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课外知识的延伸,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课内挖掘,打通教学通道

开发和利用课内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为教学活动服务。一些教师存在认知偏差,认为计算机教学就是要摒弃教材知识,进行上机操作。这种认知会对教学活动产生不利影响。

1.深度探究教材

要想实现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关键在于深度探究教材内容,找准教学切入点,科学设计。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计算机教学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利用教材特点,因材施教。教学不是单纯实施教学计划、落实教案的过程,而是对课程进行深度开发的过程。施教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教学智慧,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创造者和开发者,教学实效的凸显,必须以教师对教材的挖掘为基础。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深度探究教材内容,对教材特点进行整体把握,充分理解教材内涵。

2.科学阐释理论

计算机课程主要由理论知识和上机操作两大部分组成。理论知识是操作技能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得好,上机操作自然顺畅。但是计算机理论知识点繁多,涉及面较广,且每个知识点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了阻碍作用。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教师要做好科学设计,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讲解,促使学生顺利掌握理论知识。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用故事讲述、媒体展示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教学浙江摄影出版社三年级下册《指挥窗口》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有关词语解释的导入:“最近小明遇到了一个词,他很不理解这个词的意思,为此很苦恼,大家愿意帮帮他吗?”学生纷纷举手表示愿意帮助别人。教师出示“指挥官”这个词,学生热烈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逐渐理解这个词的含义。于是,教师顺势引入对指挥窗口的学习。这里,教师在阐释理论知识时,由一个有趣的词语引入,让学生结合语文相关知识进行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课外延伸,打破教学桎梏

计算机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帮助他们掌握最基础的计算机技能,提高信息收集、信息传输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进行课外延伸,打破教学桎梏。

1.关注个体差异

学生个体存在极大的差异,这是教育教学的共识。在这种教学共识的推动下,因材施教理念应运而生。但一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没能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的发展规律,一味贪多求快,在不了解学生认知实际的基础上,一个劲地进行知识灌输,“吃不下硬塞”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积极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是不容乐观,甚至连优等生对计算机知识也是一知半解。这显然无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个性特征也得不到彰显。

2.链接社会生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习教材内容是为了提升应用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教师必须以教材内容为基准,恰当地进行拓展延伸。计算机与社会生活有太多契合点,可以说生活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计算机,学习资源的储存、文本编辑、绘图制作等现实生活问题,都需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完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链接社会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的价值和意义,获得成长。

如教学《设计文集封面》时,教师让学生扮演设计师为某学校的作文集设计一个个性化的封面。学生接到这个任务时有些为难,毕竟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任务。这时,教师进行指导:“大家喜欢看杂志吗?喜欢看什么杂志?你们喜欢的杂志的封面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学生认真回忆,在回忆的过程中,思维被激活,认知得到更新,迅速找到设计封面的要点。在进行难点突破时,教师巧妙地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在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教学效果自然值得期待。

三、内通外联,打造课堂特色

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转换视角,利用好教材,注意教法創新,让学生迅速掌握课内知识。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适当进行知识延伸,拓展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实践训练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对夯实学生的学习、巩固课堂知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不妨借助实践训练,实现教学的内通外联,打造富有特色的计算机课堂。

1.组织知识竞答

教师在设计训练任务时,首先考虑的是上机操作,这是一种惯性思维。上机操作训练固然重要,但对理论知识的检验也必不可少,教师可设计部分理论检验游戏,组织知识竞答活动。学生学习能力有限,对知识的认知程度较浅,教师在设计知识竞答活动时,要注意题目的难度系数。题目太难,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题目太容易,则无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如何设计科学合理、难度系数适中的竞答题目,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

2.开展上机操作

计算机教学具有实践性等特点,要求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内化知识,巩固理论知识。理论知识的学习枯燥乏味,难以对学生形成有效吸引,而上机操作则不同,学生对上机操作充满期待。因为学生乐于表现自己,学习了某一知识后,希望有机会表现一下。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设计趣味化、游戏化的上机操作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会快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此时教师再进行科学指导,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措施,使教学活动更加高效。

如教学《作品上传与分享》后,教师首先设计了一个理论竞赛抢答活动,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紧接着,教师布置了一项任务:“元宵节快到了,旅游局邀请你为家乡制作一个元宵节名片,然后上传到网站,你怎么完成?”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设计。教师在进行评选时,主要从用时和作品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考量。这样的上机操作活动激活了课堂教学因子,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得到快速提升。由此可见,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并不难,关键要看教师的调动角度和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下的计算机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根据计算机教学需要,整合课内资源,着重探究教材理论知识,打通教学通道。同时,教师要适时将计算机知识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教学效果自然实现,从而打造富有特色的计算机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自然得到提高。

(特约编辑 木 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