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微课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4-05-08

昝翠荣�オ�

[摘要]微课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学生进行数学实践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而且为后续教学提供了直接的、丰富的数据支持,使学生积累了感性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活动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和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微课;综合与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4003501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中年级开始增设了“综合与实践”课程,它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课程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可以结合其他板块内容自主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使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运用促进数学能力的提高。微课的运用为“综合与实践”课程拓展了研究的时间和空间,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研究品质提供了可能。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微课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微课进行示范教学

学生探究时间不足,学生小组探究活动的范围受限,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低……面对以上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微课以自身的特点恰好能够予以解决。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学生对“图形的形状改变而周长不变”这一结论难以理解。于是,我制作微课:先量出一根60厘米长的铁丝,然后将之围成一个长方形,量出它的长和宽,要求学生计算出它的周长,再和铁丝的长度进行对比,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确确实实是这根铁丝的长度,虽然铁丝的形状变了,但长度不变。在此基础上,我通过演示将这个长方形的一组长和宽改成“阶梯状”,引导学生发现“阶梯”中的“横”边与“竖”边和原来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让学生真切地看到了图形由长方形变成阶梯状多边形的过程,从而得出“图形的形状改变而周长不变”这一结论。这种示范性微课能将抽象的结论直观化,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二、运用微课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际操作

例如,教学“折线统计图”后,教材安排“蒜叶的生长”这一“综合与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全过程,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为了引起家长的重视,我制作一节微课:第一,要求家长配合,选择一些饱满的蒜瓣分别种在三个盆里,其中一盆放水,两盆放土,放土的两盆分别放在阳光下和房间里供观察。第二,提出要求:“放水的一盆用以观察根须的生长,看看种在水中的蒜第几天开始长出根须。同时,每天在大致相同的时间进行测量记录,记录根须开始生长后的六天长度,先求出前三天和六天的根须长度,再分别计算平均数,并和其他同学的记录情况进行对比,总结根须生长的大致情况。放土的两盆蒜瓣从第六天开始测量记录,每两天记录一次,测量最长的叶片,最后完成统计图。”在微课中,我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根须长度和选择最长叶片的测量,并示范测量的方法,尽量减少学生由方法的不恰当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教师的重视势必引起家长对这类与考试无关的活动的关注,有了家长的参与和指导,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也会少走许多弯路。这样的课堂彻底实现了教学翻转,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三、运用微课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践

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综合”不仅指数学知识的综合,更兼有学科的综合;“实践”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地分析、研究并解决问题。探究的成败受各种因素影响,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充分预设,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怎样滚得远”活动中主要研究斜面角度对物体滚动的距离的影响。为了控制变量,每个学生小组都要对30度、60度、45度角斜面的滚动进行多次重复的实验。教材中出示了理想状态下的示范,由于实验材料需要学生自备,场地需要自选,那么如何用手头工具搭建并固定这三种度数的斜坡就特别关键了。这样的实践活动需要在课外进行,教师无法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和监督,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就成了活动成败的关键。为此,我制作了一系列微课,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场地等,甚至对学生小组如何分工合作都做了具体的要求与讲解示范,使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够获得有效的帮助,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导致活动失败。如学生会遇到“球的反弹高度是多少”“如何計算校园绿地面积”等问题,通过制作微课,降低了学生进行实验的难度,清除了学生实践中的“拦路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有积极地投身实践活动中,才能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总而言之,微课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提高学生进行数学实践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而且为后续教学提供了直接的、丰富的数据支持,使学生积累了感性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活动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和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

(责编杜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