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自闭症儿童沟通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

时间:2024-05-08

陶家兰

[摘 要]自闭症儿童就像外星人来到地球一样,不认识这个世界,不理解这个世界。如何使其回归主流社会,更好地融入社会,一直是自闭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焦点话题。通过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跟踪和分析,引导身边自闭症儿童的思想和行动,从而提高和发展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能力。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沟通能力 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87

自闭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的病变引起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多数起病于婴幼儿。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是一种涉及感官知觉、语言、思维、动作和行为等多方面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这类儿童主要障碍具有对听觉或视觉的刺激反应异常、对理解别人说话有困难、语言发展迟缓、表达方面有反复现象、语法结构不成熟、不会使用人称代词、不会使用抽象语言等特点,其中社会性关系方面的问题,尤其在视线、社会性接触、共同游戏等方面有障碍;在行为方面,对固定的行为模式固着并拒绝变化,对奇异的东西有偏好,执着于一成不变的游戏模式。这一系列问题导致自闭症儿童很难适应学习生活和主流社会,笔者就针对如何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展开分析和个案研究。

一、研究对象

1.基本信息

朱××,男,2004年9月足月顺产,家有父母亲和一个小他6岁的弟弟。他的父亲从事运输工作,母亲在家专职带孩子。根据他母亲的讲述了解,朱××从小就不喜欢与人交往,话语少,目光游离,如果刻意去捕捉他的目光,他便会很快避开,别人逗他,他也不理不睬。在幼儿园时,朱××对周围环境和其他小朋友不感兴趣,不主动参与游戏,如果硬拉他一起,就会发脾气。4岁时被诊断为自闭症,并在专业机构接受康复治疗及训练,但进步不明显。后有了弟弟,父母精力上有所分散,再加上工作繁忙,对其教育和训练有所松懈。8岁时到特殊教育学校智障班三年级就读,去年应其父母的要求,重新就读一年级。

2.能力现况

朱××平时沉默少言,喜欢独处,很少主动与他人交往,不愿与别人有目光交流,即使有也是机械性、缺乏情感的交流和表达,能说出极其简单的个别词语或短语,语速快且不清晰,经常出现语言重复、喃喃自语、鹦鹉学舌、不能理解简单的情境对话等问题。同时,他不能建立同伴关系,不关心周围同伴发生的事,硬要他一起玩耍,他就会发脾气,又哭又闹,自己走开。他对玩具不感兴趣,对家用电器、开关按钮等感兴趣,喜欢拿着一根小木棍在手上玩耍,喜欢竖着或摇晃自己的双手,眼睛盯着看,或是双手不停地拍打着自己的课桌,还喜欢看电视,但不看动画片,只看天气预报和广告。另外,他对自己的一些物品摆放固执地要求始终如一,如书本、桌子和椅子等都要摆放在固定位置,稍有变化,情绪便会有很大的波动。饮食方面单调,他只吃平时喜欢的,不肯尝试新的食物,即使硬让他吃,他会吐出来或整吞,表现很委屈难受。朱××的情绪敏感,有不如意就感到很委屈,不停地流泪或发脾气,大声喊叫。

二、研究方法

1.干预前的沟通评估

(1)沟通交往意识缺乏。

朱××同许多自闭症儿童一样,缺乏与人对视的能力,很少用眼睛去关注周围的环境,习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没有主动和别人交流的意识和目的,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他对陌生人的态度是冷漠的,见到熟悉的人也是面无表情的,即使别人主动叫他,也会表现拒绝的态度。另外,自闭症儿童还缺乏对信息的好奇心和兴趣,关注信息的意识薄弱,导致其缺少信息来源,使他对周围世界感到陌生并对此拒绝。

(2)语言能力发展迟缓。

语言内容贫乏,不能理解语言表达的意思,不能够运用语言与外界建立联系,没有沟通和交流的意识,更不会使用表情、目光、手势、身体动作等非语言内容,不能学会适时地点头或摇头,复杂的肢体语言表现弱。同时,自闭症儿童的认知理解能力有限。如朱××在认知方面表现对一些基本概念不理解,对事物的认识关注细节,缺乏联系,或是在认知过程中刻板、重复,不懂变通迁移。

2.干预过程

(1)尊重与进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干预中,我能充分尊重并且理解他的行为。面对他怪异的表现,听到他莫名其妙的叫喊,没有表现出厌烦的情绪,而是用温和的言语主动跟他交流,观察他的行为,努力去适应他的举动,再小心翼翼地引导他,利用一切机会接近他,主动进入他的世界,尝试和他一起分享他的游戏活动。如一次体育课,学生都很开心一起玩球,唯他独自带着一个篮球坐在一个角落,一只手不停摆弄着一根小树枝。我走近他,摸摸他的头,轻轻地问他:“我们一起玩,好吗?”他不理会。我也找来一根小树枝,和他一样抓在手上,他做什么,我也学着做,终于他抬头冲我笑,他的微笑让我看到了希望。接下来,只要看到他在玩什么,我主动参与到他的玩耍中。

(2)陪伴与引导,培养其对身边信息关注的意识和能力。

自闭症儿童喜欢沉迷于自己的空间世界里,很少有意识去关注身边其他所发生的信息,不会主动地去接受身边的陌生事物,更缺乏与之交往的意识和目的。因此,教师要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进入他们的情感世界,与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在活动时,尽量展开并延长与孩子的游戏活动,寻找或创设他在活动中对教师产生依赖性最强的环节,再从中寻找或创造发生在活动以外的突发信息,并在此间通过教师有意无意的引导,中止整个活动,全神贯注于突发的信息,将孩子引到教者所关注的信息为止,使孩子的意识跟随教者的意识,注意到突发信息。如果此时孩子关注了信息,直接去参与该信息的活动,教师就要陪伴孩子一起参与;如果孩子不去参与信息的活动,说明孩子对原来的活动感兴趣,教师再继续和孩子回到原来的游戏活动中。同时,可以通过助教或是家长了解突发信息,再通过夸张的行为、语气诱导孩子一起看看究竟何事。如他仍然不想参与,证明孩子对原来的活动更感兴趣,此时教师同样与其继续原有的游戏活动。整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关注身边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在于孩子是否去参与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和强化,教师很快发现平常对身边所发生的信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他,对信息有了很大反映,就算他正沉迷自我境界时,对所给予的信息也有一定反应。

(3)言传与身教,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学生在校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同伴,同伴之间的交往对其语言发展及沟通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其自身的交往意识缺乏,导致身边的小伙伴也忽略了他的存在。因此,教师注重言传身教,效果会更佳。如一次课间,他情绪有点不稳定,趴在桌前,时而发出一些怪叫声。我悄悄地走过去,用手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安慰着他。这时,好几个小伙伴也学着我的样子,也用小手抚摸着他的后背,安慰着他。于是,我趁机提议去玩游戏,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手牵着手到操场。他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同伴的帮助下,与集体交往的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4)引导和训练,感知丰富的语言信息。

利用一切生活资源,丰富其感知内容,理解语言文字。训练中运用实物,引导他看、听、嗅、尝、触等感知信息,使其通过多次亲身体验后真正理解并接受。如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各式建筑,来往的同伴与老师等;学词、绘画、玩玩具等,从声音、图像、语言等方面亲身体验和语言内容,理解语言文字;家中的生活环境,房间里的衣物家具,客厅里的沙发、茶几,厨房里的油盐酱醋,再到各种电器。再如认识水,让其感知冷水、热水、温水的基础上学习水;认识水果、蔬菜,可先通过引导他观察水果的外形、颜色,摸一摸,再尝一尝,最后试着说一说。

(5)创设与强化,发展沟通交往能力。

由于学生本身的交往意识薄弱,学习的迁移能力差,交往性语言,即使通过不断强化训练学会了,但还不能在生活中自然状态下加以运用。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引导其尝试谈话和交流,并不断强化。如主动跟他问好,引导他回应,再到与同伴或其他人的问好;课间休息时,问他“我要去玩篮球,你去吗”;课堂上,让学生自然交流,引导和帮助他尝试参与交流。在情境中不断强化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发展他的沟通交往能力。

三、研究结果

经过一系列的干预强化,如今孩子的交往意识与沟通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如该生每天上学,会主动向教师问好、微笑;与周围熟悉的人能有适时的交流,与他问好,会有所回应;与他借东西,也会很乐意。课外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带领下,他不再拒绝参与集体游戏活动,能与同伴玩耍,开心时会兴奋地又蹦又跳。据其母亲反应,如今在家与弟弟相处融洽,每当弟弟不在家时会不停地念着弟弟名字,在家时会一起玩开关门、开关灯等游戏,外出玩耍时会主动牵着弟弟。

四、讨论

经过近一年的干预和引导,该学生的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和提高。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尊重、理解孩子,不仅是生理上,也是心理、个性发展上的需求,在充分进入孩子精神世界的前提下展开教育和引导。这是发展其沟通能力迈出的第一步,任何的干预训练必须是建立在和谐的关系上,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视干预对其身边信息的关注

一个人的能力与发展都离不开对周边人、事、物等信息的关注和接受,因此培养关注意识是发展沟通能力的前提基础。这需要长期不断的引导和训练,使其对身边信息关注意识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由此激发其产生交往的意识,发展沟通能力。

3.引导其在充分感知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学习语言

语言是伴随感知生存的环境开始的,要想丰富其语言信息,感知生活环境是唯一途径。实践证明,孩子对语言或概念的理解和认知是建立在感知觉经验的基础之上,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4.干预过程中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家长的教育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对孩子最了解,能洞察孩子生理、心理的变化,了解孩子的所缺所长之处,清楚孩子的现有水平和发展潜力。而现阶段的干预强化未能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其父亲由于工作繁忙,很少顾及孩子的教育,母亲思想保守,生怕别人笑话孩子有问题,很少带孩子到公共场合,即使偶尔出去也不加以引导和干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了孩子沟通能力的发展。

总之,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引导是一个艰辛而又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并在不断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干预措施,激发其内在的潜能,促进其更好地健康发展。

(特约编辑 严 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