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盐城晚报》:以“有感”的党 报道成风化人

时间:2024-04-24

□ 文/征跟东

一、做“有感”的报道,要发掘黏性强的故事

党建报道往往是“命题作文”,如何做好颇费思量。《盐城晚报》曾以“勿忘初心”为诉求,做了两个专题,其一是“此地曾著星星火”,寻访盐城最早的几个基层党组织,向先驱致敬;其二是“言犹在耳励来者”,从本地党员烈士的遗言切入,向先烈致敬。两个专题都获得了读者、网友的强烈共鸣,为党建报道做出了探索。

勿忘初心,就要找到最初出发的地方,重温为什么而出发。盐城有40多万党员,他们的“根”在哪儿呢?“此地曾著星星火”这一专题,就是要找到先驱们在盐城各县播下的第一点星火。记者请教资深党史学者,遍翻地方史料,锁定了东台县特别支部、盐城县南舍支部、阜宁县城厢小学支部、滨海县篆河小学支部等4个盐城地区最早创建的党支部。

沧桑变幻,有迹可循。记者的踏访,犹如举着一支探寻的火把,带着读者穿越90年左右的时光,还原当年的军政背景,重走陈雪生、李润生、李林等先驱们播火的足迹。阜宁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初期用过的旧桌凳重现于世,历经89年风雨,被该县最早的党员之一曹加明的后人完好保存;滨海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时的老式民房也摄入记者的镜头,当地人视之为宝……

当年实物的再现,先驱们牺牲奋斗的回放,使历史得以激活,让寻根有了着落,更让精神有所依归,也给现实中的“两学一做”提供了镜鉴。在表现形式上,由图表美编部主任直接上手操作通版,设计早期党支部的演进轨迹,以层层递进的板块设计,呈现亲切、直观的视觉效果。

将纪念建党95周年的报道,做成4期探解悬念的“发现之旅”,抓住了读者、网友的眼球,本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纷纷收藏这4期报纸,作为学习交流的材料。

二、做“有感”的报道,先要让自己有“痛感”

盐城有名有姓的烈士有近两万名。岁月的流逝,让他们的事迹逐渐淡出世人的话题,以致“经年芳草掩残碑”。《盐城晚报》做“言犹在耳励来者”这一专题,就是要激活这份记忆,重温那种力量。

在查看党员烈士的遗言时,我这个从业二十多年的老记者,竟有好几次禁不住泪湿双眼。在血雨腥风的年代,盐城无数党员慷慨赴死,留下遗言且被载入史册的,却少之又少。这些遗言,或给战友,或呈组织;或给父母,或留儿女;或壮烈,或深情。有的只言片语,有的满纸血泪……

但就是这些吉光片羽,足以让年轻记者深受震撼。记者祁佳一天在大雨中踏访烈士申德辉之子申父志兄妹家,聆听老人讲述父亲被伪军活埋前的“与妻书”“与组织书”,心灵如同接受洗礼。

“秀英贤妻,分别了,多么难受呀!请勿以我为念,好好带领我们的两个孩子,请政府帮助好好读书,不要哭,不要过度悲伤。为完成我未尽之革命事业,望将吾儿申玉才改名为申父志,女儿申玉花改名为申解放……”

“今特留书致给诸位同志,以表吾等最后斗争之决心。望能给吾家留一点纪念,使教育后人,继承余志……这次万一身遭不幸,吾深知革命是要流血的,绝对含笑以赴……”

生死关头,字字血泪。这些至情至性的遗言,71年之后,读之依然催泪。《盐城晚报》在策划方案中有一个“札记”的板块,让记者写下采访感受。祁佳写道:“这让我感到惭愧,有些无地自容,我并非主动要来,而是因为采访任务。”而深入的采访,她已深深折服于先烈们崇高的人格力量,“是啊,铭记才能传承,了解了才会更加坚信!”记者找到了多位烈士的亲人,让那些牺牲报国的故事有了下文。

做标题时,慎用惯常的“大词”,倾向于“生离死别、有情有义”,例如:《请勿以我为念 带好两个孩子》《骨头硬不怕死 但恨母恩未报》《忠孝不能两全 嘱儿代父尽孝》《风云任变幻 难更我主张》……有读者来电说,单看标题,就不能自已。

“言犹在耳励来者”这一专题,第一次让本地党员烈士的遗言集中呈现。这些摧肝裂胆的故事重新激活,震撼了记者,更打动了读者。网友“炫彩一族001”赞叹:“铁汉柔情!”网友“王圆圆1028感慨”:“好生活来之不易,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

三、做“有感”的报道,要流淌思想的活水

盐城曾是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所在地,有“铁军故里”之称。大军去后,美名留下。“铁军精神”是这座城市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但要将内涵丰富的“铁军精神”诠释明了、植入人心,却颇费思量。

2012年和2014年,《盐城晚报》两次接下中共盐城市纪委、市监察局的任务,以“硝烟清风”为主题,以“军中无戏言”为切口,踏访共产党人在盐强军、建政的遗迹,探寻前辈们从严治军、廉政爱民的秘诀,进而让历史照进现实。

我们将暑期来报社实习的18名90后大学生分成4组,由4名80后记者带队分头采访。在分别持续一个月、16天的田野调查中,大学生们“发现”了特务营营长李成桂贪污1000元(抗币)就被枪毙的“无情”、查到了一个副连长私吞恶霸金银被处决的案例、听到了老战士“占公家的便宜很丢脸、群众是我们的父母”的人生信条、吃惊于“吃请一顿、批评三天”的较真……

这群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从“红色旅游”到挑剔寻踪,进而心怀敬畏,对“铁军精神”从“无感”到“有感”,终致心服口服。每期报道都让大学生们写下400-1000字的寻访手记,给他们一个反刍沉淀的机会,回味新四军在敌伪环伺、一马平川的盐阜大地扎根壮大的真谛,思考深得兵心、民心的军规究竟怎么“铁”,以及如何以史为镜、鉴往知来。

有灵魂的选材、鲜活的形式、直接的参与、没有斧凿的文字,这样的党建报道切合时代的需求,得到各个年龄层次受众的由衷肯定。市纪委、报业集团等单位为此将60多篇报道集辑出版了两本书,每次都被一“抢”而空。

四、做“有感”的报道,字里行间必须“有氧”

在移动互联时代,作为传统印刷品的报纸,必须让读者感受到人文之美。这当中,党建报道尤其要让读者在字里行间呼吸到“氧气”,把有意义的报道做得有意思,让人读来如和风拂面,神清气爽。

毫无疑问,党建报道最忌“缺氧”——陈辞滥调最能赶走读者,“老一套”是没人愿看的。从策划到选材,再到写作、摄影、编辑,都要注重人文关怀,以一种亲民、亲文的姿态呈现给读者。

2011年,为纪念建党90周年,《盐城晚报》策划了一个专题——“就这样被你感动”,连续90个整版,刊发90个经过时间沉淀的动人故事。我们与本市诗词协会合作,约请诗词名家,给每篇报道写一首旧体诗或填一首词,并在文首刊出,体现庄重与深沉。与此同时,聘请以治学严谨著称的地方党史专家为历史顾问,以历史本来面目示人,体现真实之美。这些报道见人见事见文采,深受各界好评,“一下子提高了报道的档次”(网友语)。

在盐城乡间,百岁老人越来越多,其中就有一些老党员,是传承优良党风、家风的活字典。2009年,我们策划了一组“访盐城农村百岁党员”的报道。

我采访的第一个百岁党员,是东台市东台镇陈灶村103岁的夏炳忠老人,人未见,先听“向导”说说两个小细节:

“去年秋天村支部改选,已经102岁的夏爹爹听到广播,也赶去参加了。他还自己到小店买了一包烟散给大家,拜托村干部要对群众负责任。”

“夏爹爹到100岁前,村支部一有活动,他总是第一个到,由于耳朵有点背,他总是坐着第一排。”村会计夏钦领对老人家敬佩不已。

……

当我附在老人耳边问他哪一年入的党,夏老想了几秒钟,清楚回答:“很久了,五十多年了,1957年8月入的党。”他甚至记得自己的入党介绍人,“是陈旭桂介绍的,他对我说农民入了党还是农民,但要比一般农民多做多干才称职。”这让我深受震动——现在有些党员年纪不大却总是记不住自己的入党时间。

老人的朴实无华,促使我们用白描的笔法写作,不蹈虚、不高冷、不刻意,不加任何修饰,得到了读者的普遍认可。多年后,我将原文贴到网上,依然收获网友的点赞。网友金冰J91跟帖:“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更需要这样的正能量。”

党建报道从来不是新闻的另类,它是潜在的新闻富矿。但是,只有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转作风、改文风,才能体现真理的穿透力和人格的感召力,才能让受众产生共鸣,进而成风化人、凝聚人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