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李 芳
奥苏贝尔说:“影响学生的唯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学”的要求,依托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使教师的教为学生学的需要服务,从学的需要中引出赚的问题,从学的需要上推进探性的学习进程。
教学片段
活动一:找角
(课件出示教科书中的主题图)
师:你能从图中找到角吗?
生:房子顶上有角。
生:交通标志牌上有角,斑马线上有角。
生:花坛周围有角。
师:请同学们找找看,在我们周围哪儿有角呢?
生:黑板上有角。
生:桌子上有角。
活动二:第一次画角
师:同学们找到的这些角都藏在—些物体上,你能把你找到的角的样子画下来吗?
(学生的表情非常轻松,马上动笔画了起来。)
我在巡视过程中选取了部分作品放在展台上:
(关于角的图形早已存在于儿童的经验世界中,第一次画角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角的认识程度,把他们心目中的角画下来,当然学生这时画的并不是规范的角。)
师:这些同学已经将他们的作品展示在这里了,那么请你说一说你画的是哪个物体上的角?
生:我画的是交通标志牌上的角。
生:我画的是花坛周围的角。
师:同学们画出了这么多不同的角,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到底什么是角呢?
(这一问题提出后,多数学生脸上露出了困惑,我环顾学生一周,发现学生迫切想解决这了问题而又找不到答案,这时便自然的进入“做角”“第二次画角”等一系列活动。)
教学反思:二年级学生对角并不陌生,但学生心目中的角是广义的,在他们脑海中的角就是生活中的角,如,墙角、桌子角等。所以说角的概念是抽象的,从实物中抽象出角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上课开始,我让学生“找角”(找主题图上的角、找周围物体上的角),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着把找到的角画下来(第一次画角)这样就把储存在学生脑海中的关于“角”的信息全部呈现出来了,也暴露了学生的原始思维状态。学生的作品展示了学生对角不同的认识:有的学生认为斑马线上有角,所以就画出了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把花坛周围的角画出来了,但顶点部分是弯的;还有的学生直接把房子、交通标志牌等简画了下来。无论学生画出了什么样的“角”。这时我教没有做过多地评价,而是提出了“同学们画出了这么多不同的角,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到底什么是角呢?”这一问题。这一问题的启动将多数学生引入“迷茫”的状态,造成了认知的冲突,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自然的引入“做角”这一活动。学生通过下面的“做角—模角———说角”等活动,对角的特征就有了整体的认识,思维也得到了提升,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了“第二次画角”的活动,从课堂上学生的作品中发现这时学生画出的角都是规范的,这就说明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
本节课中每一个数学活动都有一个问题来驱动,活动与活动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这种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整堂课学生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他们不仅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观察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学习的兴趣都得到了提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