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感受谐音趣味 触摸汉字文化

时间:2024-05-08

周红日 姜正生

根据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字习“遨游汉字王国”中“有趣的汉字”而设计。谐音的表现形式很多,学生通过工具书、网络等去搜集。通过四个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谐音特点,感受汉字的有趣与神奇,弘扬民族文化。

一、说歇后语,感受谐音趣味美

案例:

师:大家已经了解了什么是谐音,在我们的汉语里有着丰富的谐音文化,谁能试举一例。

生:外甥打灯笼一照旧(舅)

师:不错,这就是谐音歇后语。它有什么特点呢?

生:它借助了同音或音近的特点。

生:我知道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人们往往只说前半截。“歇”去后半截让听的人去猜。

师:真聪明!你就说一个谐音性歇后语,同学们猜猜。

生:(若有所思)秃子打伞一?

生:(齐答)无法(发)无天。

师:很好。请大家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或别人用过谐音性歇后语。(纷纷举手。)

生1:上星期三,校长听了我们班的一节语文公开课后,在大会上表扬了我们班的同学学习习惯好,思维敏捷,数学老师笑着表扬我们:“五(4)班以后就是飞机上鸣喇叭——名(鸣)声在外了。”

师:说得真好。

生2:(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小明的坏习惯还没有改掉,真是外甥打灯笼一照旧(舅)。

生3:我听邻居的叔叔说,他近来打牌手气不好,像孔夫子搬家。(学生笑)。

评析

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对歇后语风趣、幽默的理解和运用,从中感受到歇后语的趣味羡。

二、议广告,体会谐音鲜活美

案例:

师:当我们打开电视或者走在大街上时,有些广告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视觉冲击。(课件出示)瞧,森马公司打出了这样一则服装广告:穿什么就是什么。大家读一读,感受一下(边读边品味)。

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趣,很好记。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生:因为“什么”与“森马”谐音,非常生动,活泼。

师:是的,精彩的广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喜欢这样的广告吗?(生:喜欢。)

师:(课件出示服装图)好,看着这些漂亮的衣服我们也来做一回广告设计师,要求广告中一定要用上谐音(学生议论纷纷,自由创作)……

评析

语文的学习资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同。议广告很好地把课内与课外、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拓展了学习空间。

三、听故事,感悟谐音诙谐美

案例:

师(声情并茂地讲):在集市上,一个卖鲜鱼的喊:“鲜鱼,鲜鱼啦!”对面一个卖糖的喊:“泡糖,泡糖啦(泡汤啦)!”卖鱼的越听越生气,大声问:“你为什么说我的鲜鱼‘泡汤啦?”卖糖的火了,“我愿怎么喊就怎么喊,碍你什么事?”他俩越吵越凶。一个卖豆芽的叫卖:“豆芽,豆芽(斗呀)!”他俩一听,就打起来了。菜场管理人员走过来问:“你们为什么打架,扰乱市场秩序?嗯,还有谁参与打架?”这时旁边卖油果的吆喝:“油果(还有我)!”管理人员一听:“有你?好,一起带走!”(课堂上笑声不断)

师:同学们为什么发笑?说说故事的笑点。

生:“糖”与“汤”;“豆芽”与“斗呀”;“油果”与“还有我”谐音。

师:说得很好!老师也想听听你们的笑话。(有选择地请学生讲)

生:(绘声绘色地讲)清朝乾隆年间,纪晓岚与和珅同时在朝当官。纪晓岚任侍郎,和珅任尚书。有一次,两人在一起喝酒,和珅指着一条狗问:“是狼是狗?”纪晓岚是个非常机敏的人,马上意识到和砷是在辱骂自己,就不动声色地回答道:“垂尾是狼,上竖是狗。”

生:(听后说)“是狼”与“侍郎”,“上竖”与“尚书”谐音。

师:听了笑话,你有什么感想?

生1:我想说纪晓岚随机应变的能力让我佩服,他的机智表现了汉字文化的魅力。

生2:听了故事,我感悟到纪晓岚在以牙还牙,很巧妙地回答和珅,这就是汉字文化的智慧。

评析

采用听故事、讲笑话的形式,学生倍感欣喜,在这种氛国、这种感悟所带来的欢愉,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种质的飞跃。

四、品对联,领会谐音双关美

案例:

师:一天,苏东坡和好友佛印和尚在江上泛舟。苏东坡忽然用手往岸边一指,笑而不语。佛印J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手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师:他们俩为什么笑了?(学生议论,教师相机点拨)

生1:苏东坡的动作是指“狗啃河上骨”。

生2:佛印的动作表示“水流东坡诗”。

师:领会得真好!大家说说这副对联的妙处。(学生自由赏析)

生3:这副对联中,“河上”与“和尚”,“诗”与“尸”,利用谐音一语双关。

生4:这是一幅谐音哑联,两位好友都在利用谐音互相开玩笑。

生5:我能体会到两个好友真是博学多才,思维机敏,谐音对联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快乐。

师:你们说得太棒了!相信大家一定很喜欢对联,也领略到了谐音对联的独特魅力。还有很多有趣的谐音对联,咱们一起交流交流……

评析

巧妙的对联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亲近、喜爱对联作了铺垫。采用悬念、对话交流方式,在交流中达到互学、互补、互相启迪的效果,也激发了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热爱。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