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议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时间:2024-05-08

王德林

小学数学不仅是理论研究的课程,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充分掌握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

一、精彩课堂设计,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课堂设计是每个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良好的课堂设计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课堂上要重视导语设计。

有些教师喜欢开门见山,或直奔主题,这样能按时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提高。精心设计导语则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自然进人课堂学习内容中,同时让学生感到有趣,进入“角色”。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利用经典故事设置疑问:“一个大西瓜,唐僧、沙僧、悟空和八戒都有一份,怎么来表示?”像这样故事形式的导语,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设计中的讲解知识要有策略。

叶圣陶曾说:“教就是为了不教。”学生的学习不仅要记住知识,还要会灵活运用知识,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探究、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比较“球与圆”的区分时,可以让学生画出所看到过的“球”和“圆”,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讨论来活跃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课堂结尾要“画龙点睛”。

结尾是对整堂课的总结,结尾可以回到课始提出的问题,也可以结合新知识的内容来解决问题。当然,教师在总结时,也可以介绍一些有关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发展,通过知识串联,启发学生奋发图强,引导他们全面发展。

二、教学联系生活,学习兴趣来源于生活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与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的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画面:“轮胎为什么是圆形的?它跟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呢?”通过情境设计,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多收集与生活有关的数学材料,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学生本身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不是一张一无所知的白纸。例如,在教学分数知识时,学生肯定会有自己的了解,也会有一些疑惑。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生活互动的提问。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其实,教材中有些案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他人的实践体验,学生有时是不能领悟的。所以,教师教学要以实际生活为参照。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兴趣大增,同时也可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

三、研究探索性学习,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现在的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未转变观念,对《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总感觉麻烦。其实,教师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质。同时也迎合了学生的一些爱好。如有许多学生对圆锥感兴趣,并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探求圆锥的有关知识,用一张纸叠成圆锥形状,然后跟老师说出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探索性学习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正是适合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兴趣。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教师通常以教材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主动完成对知识的探求,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正方形周长时,可让学生当场测量;学习直线、射线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示他们对直线和射线的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探究,对知识有了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教师的讲解,很快地就掌握了这一规律。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而且培养他们探索的精神。

总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要让自己讲授的知识能被学生愉快地接受,应从学生的角度多思考。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数学知识也就显得不那么枯燥了。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积极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探索,让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展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使学生既轻松掌握了知识,又无形中培养了能力。使得数学课堂焕发出独有的魅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