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儿童立场的文言文教学浅析

时间:2024-05-08

朱密英

[摘 要]文言文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手段。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应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引领学生亲近文言文、感受文言文,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教师可从儿童化诵读、儿童化理解、儿童化思维、儿童化表达等方面展开文言文教学,让学生爱上文言文阅读,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儿童立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7-0023-03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通常采取的模式是“自主朗读—字词讲解—翻译文意—练习背诵”。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没有考虑学生的学情和文本内容的特点,千篇一律,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學习兴趣不高。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学习文言文呢?坚守儿童立场,尊重儿童思维,唤醒儿童情感,创设符合儿童的学习情境,采取适宜儿童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更有动力。

一、倡导儿童化诵读

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基本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过多的分析与讲解不仅会让文言文丧失韵味与美感,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诵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获得深切的学习体验。

(一)注重诵读技巧指导,读出韵味

文言文多以短句出现,节奏感强,字词句之间语脉贯通相连。课堂上的文言文诵读,虽然不需要像舞台表演那样夸张,但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这主要体现在声断气连的感觉上。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把文言文的这种感觉读出来。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囊萤夜读》这篇课文,有这样一句话:“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句子稍长,如果把握不好停顿,就很难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画出教师停顿的节奏,并对照自己的诵读,看看是否停顿正确;最后,在正确停顿的基础上把句子声断气连的感觉读出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读懂句子的意思,而且使学生读出句子的韵味来。

(二)借助课文插图,读出内涵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文言文,多数都配有相应的插图。这些插图对促进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课文插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加浓厚,真正读出文言文的内涵与韵味来。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守株待兔》一文,如果单凭阅读文字,学生是很难感受到宋人希冀得到兔子的荒诞的。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并启发学生想象:“偶尔有一只兔子不小心撞在树桩上死了,于是宋人就坐在树桩旁边等待兔子来撞死,连田地也不管了。你们觉得他这种想法能实现吗?”在形象直观的观察中,学生不仅读出了寓言中的荒诞与可笑,而且也读懂了寓言蕴含的意义。

(三)表演适时介入,读出意味

在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虽然提倡学生“不求甚解地阅读”,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学生理解。教师可依据文言文的特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表情、动作来演绎文本,从而真正读出文言文的意味来。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司马光》一文,教师可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抓住“光持石击瓮破之”这句话进行表演,以再现文本的情境。于是,学生模仿司马光拿着大石头击瓮的动作。这样的表演,不仅让学生学得更有趣味,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司马光的急中生智、英勇救人的品质。

二、注重儿童化理解

文言文中的字、词与现代文有很大区别,往往一个字就表达一个词的意思,一个词就表达一句话的内容。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出发,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让学生真正读出文言文的内涵来。

(一)结合字理,理解词义

在文言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能让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因此,教师要注重对文言文文化意义的挖掘,把字词的文化内涵与文本的文化意义结合起来,以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学生的阅读平添几分生趣。例如,《守株待兔》一文的开头写道:“宋人有耕者。”在理解“耕者”一词时,教师先从字形入手,让学生观察。学生会发现“耕”字是由“耒”和“井”两部分组成的。接着教师告诉学生:“‘耒表示的是一种农具,‘井指的是田地,拿着耒这个农具去田地里翻土播种的人才叫‘耕者。而文中的‘耕者却‘释其耒而守株——放掉了手中的耒去守着树桩。失去了‘耒这个农具,这个宋人就不能称为‘耕者了。”教师从字理出发引导学生理解“耕者”一词的意思,不仅使传统孤立、枯燥、零散的字词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而且把文本的意蕴与农夫的形象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二)教给方法,理解词义

由于古今文化的差异,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与现代白话文的词语有着很大区别。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从现代汉语入手,依据汉语具有极强继承性的特点,通过猜读、组词、换词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以促进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囊萤夜读》一文,对“胤恭勤不倦”中的“倦”一词,教师可让学生用组词的方法来理解,即“疲倦”;对 “夏月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中的“盛”“以”,可以让学生采取联系上下文猜读的方法来理解;对 “博学多通”中的“通”一词,除了让学生用组词、猜读的方法来理解,还可以让学生运用换词的方法来理解。教师要教会学生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以逐步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补白想象,深入理解

文言文言简义丰,在凝练的语言文字背后往往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有许多内容值得反复咀嚼、玩味。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人物的表情、心理等进行合理的补白与想象,让文言文的内容更充实、情节更具体、人物形象更丰满,让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真正走向深入。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伯牙鼓琴》一课,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紧扣文本空白处“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让学生想象:“当伯牙听到锺子期死去的消息后,他的脸上会是什么表情?在破琴绝弦之前,伯牙拿着自己心爱的琴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的补白,让学生真正走进伯牙的内心,想伯牙之所想,感伯牙之所感,进而对伯牙破琴绝弦的决心与行为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助想象突破对“知音”这一难点的理解,从而深入理解了课文的内涵。

三、关注儿童化思维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要以成人的思维来代替学生的思考,而要从儿童立场出发,构建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训练场,这样才能真正把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一)利用连环画,发展儿童思维

连环画式教学就是以前后有联系的一组图片为主要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依据文言文的特点,设置连环画式的情境学习任务,引领学生学习,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在充满趣味的情境中学习语言、发展思维,开启文言文的学习之门。例如,在教学《司马光》一文时,教师引领学生围绕“司马光砸缸”这一核心事件,聚焦司马光沉着、冷静的品质,先要求学生以教材中的插图为支点,创作出一组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连环画;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以连环画为中心的拼连式、表演式、体验式学习,把课文内容说一说、演一演。这样的学习,让学生感到好玩、有趣,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巧用任务驱动,发展儿童思维

任务驱动是以提出任务和完成任务为主线引领的课堂教学活动。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所有的活动都指向任务的完成,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设计具有趣味性的阅读学习任务,以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深入探究。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时,教师抓住“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句话设计趣味性的学习任务。首先,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填空:“反之,树在道边而 ____,________。”学生学着王戎的推理方式进行推测:“反之,树在道边而少子,此必甜李。”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以拓宽学生对“少子”可能性的认知,如“树在道边而少子,此必病李”“树在道边而少子,此必烂李”等。这样的思维训练好玩、有趣,把思维训练目标落到了实处。

四、走向儿童化表达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感受语言特点、积累语言上,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与熏陶,从而理解、爱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借助思维导图,积累内化语言

统编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言文的课后练习都提出积累背诵的要求。为此,教师应引导、鼓励学生积累背诵文言文,并为学生搭建支架,以活化学生的积累过程,为学生的迁移运用奠定基础。例如,《守株待兔》一课的课后练习就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为降低学生的背诵难度,教师先和学生共同绘制本课的思维导图(见图1)。然后,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来背诵课文。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回顾课文内容、厘清课文脉络,而且能促进学生内化语言、体会思想内涵,便于学生背诵积累。这样,把积累语言的目标落到实处,提升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质量。

(二)发现特殊句式,实现举一反三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文言文语法、表达技巧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师可在文言文浅显易懂的地方巧设言语学习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语言的规律,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可供选择的语言训练点有很多。例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教师可让学生以“群儿戏于 ”的形式进行写话训练;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可让学生仿照着“看道边 ,诸儿竞走取之,唯 不动。人问之,答曰:‘ ”的形式进行模仿运用、迁移写话。教师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出发,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迁移写话,能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创设表达语境,促进灵活运用

在文言文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模仿文本的语言进行表达,而且要让学生进行创意表达,使学生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构建恰当的语境,鼓励学生在语境中生成语言、创意表达,这样能使学生将习得的语言真正融入自己的言语结构中,获得语言素养的提升。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精卫填海》一课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精卫的外形、动作、神态,并让学生说一说:“面对波浪滔天、凶险万分的环境,精卫是怎么做的?想象一下,精卫在填海过程中還会遇到哪些困难?面对困难,精卫是如何克服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达,教师出示句式:

面对狂风巨浪,精卫_________ 。

面对他人的不解和质疑,精卫_________ 。

面对_________ ,精卫_________ 。

在想象表达中,学生对精卫意志坚强、不畏艰险、持之以恒等精神的感悟更加深刻。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迁移、运用语言,促进了学生阅读与表达能力的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引领学生经历诵读、理解、表达的全过程,让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真正发生,以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参 考 文 献 ]

[1] 邹敏娟.儿童立场下的“微言微语”:小学文言文微型课教学策略及设计实例[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1(9):7-8.

[2] 郦泺静.基于儿童立场,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文言文教学策略:以《小书生识英雄》课程的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19(12):53-55.

(责编 韦 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