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批判性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4-05-08

姚利娟

[摘 要]批判性阅读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主要途径,能有效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目前,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对批判性阅读教学认识不足,导致教学目标设定不准确,出现缺少多元化解读与评价等问题。为此,教师要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采取有效策略展开批判性阅读教学,构建有助于提升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的语言实践场域,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实现教师、学生、教材、编者之间的深入对话,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批判性阅读;教学策略;教学目标;多元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7-0032-03

批判性阅读教学,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依据不同文体的特点,优化教学设计,构建有助于提升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的语言实践场域,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实现教师、学生、教材、编者之间深入对话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批判性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批判性阅读是一种积极的阅读,学生在阅读中能体验到乐趣,获得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并从三个层面设置了六大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二个层面设置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

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语文新课标这样表述:“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从上面表述中,我们不难理解,思辨性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形成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余党绪老师认为:“思辨性阅读就是借助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原理、策略与技能开展的阅读,可以说,思辨性阅读就是批判性阅读。”

何为批判性阅读呢?批判性阅读指读者在阅读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经验,用一种公正的态度看待文本,通过解释、分析、推理、辨别、评判等质疑文本呈现的或隐含的观点,并以积极的态度寻找论证,最终做出符合逻辑的个性化解释。批判性阅读是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是通过对阅读内容进行分析和质疑,做出自己评价的一种高层次的阅读。

从这一层面来理解,批判性阅读是思辨性阅读的核心要义,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发展直接促进思辨性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批判性阅读教学。

二、批判性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至深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的教学过程亦步亦趋,缺少创新,落实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没有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话语霸权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导致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教师个人的教材解读展示,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和质疑的权利。有的教师虽然表面上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其实并没有赋予学生真正的话语权,只是象征性的提问,一步步把学生的理解引入教师早已设定好的、固定的模式中,致使学生的思维没有自由驰骋的空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慢慢退化为课堂的沉默者和旁观者,致使批判性阅读能力很难得以提升。

(二)批判性阅读认识不足

部分教师对批判性阅读的了解仅限于“阅读批判”一词的概念,完全不了解批判性阅读的含义及特点。有的教师甚至望文生义,认为批判性阅读就是对一切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批判文本、批判作者,否定一切观点。有的教师对学生完全背离文本的理解,不但不给予适当的引导,反而肯定其见解。这与批判性阅读教学的要求相去甚远。有的教师认为,既然进行批判性阅读教学,那么就不需要进行文本的理解和鉴赏了,学生也不用太多了解文本的内容、知识点、写作方法了。殊不知,理解和鉴赏文本是学生进行批判性閱读的基础,没有对文本的认知、理解和欣赏,批判性阅读能力就没有发展的根基。

(三)教学目标设定不准确

批判性阅读教学指向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目前的阅读教学,不少教师特别注意学生的感情朗读,要求学生体会、感悟、欣赏文本的语言,却忽视对文章的质疑、比较和评价。

(四)缺少多元化解读、评价

在一些课堂上,即使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体会,教师也不能适时地引导学生。面对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现象,教师没有给予肯定与鼓励,而是用沉默或否定熄灭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火花。长此以往,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能力得不到发展,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如何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呢?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三、批判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批判性阅读教学的理性设计

1. 学习语文新课标,理解批判性阅读的内涵

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是对批判性阅读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观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阅读目标设定上,要注重学生阅读思维、阅读方法的培养,注重分析、比较、评价等理性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2.研读教材,确定批判性阅读目标

教师要深入解读教材,结合语文新课标提出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设计分层目标,不仅要有理解、概括等基础性的目标,还要有分析、评价、鉴赏等高层次的目标。批判性阅读是一个由低层次思维向高层次思维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把理解文章的内容及表达方法作为主要目标,重在理解、体会、积累和鉴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从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欣赏文本的表达特点以及学习写作手法等方面展开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同时,教师提出一些看似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实则是教师在“牵引”着学生的学习。而批判性阅读教学的目标重在促进学生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在阅读文本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产生批判的意识,对作者、文本进行解读,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个性化解读,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出自己的评价。

3.了解“前知识”,形成针对性教学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经验、思维方式,对文本有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教学前,教师要了解学生“前知识”的结构特点,针对他们的不同认知,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形成自己的阅读评价。

学生的“前知识”具有动态化的特点,并不断地发展、完善。不同的学生读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体会,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间阅读同一篇文章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给予不同的评价。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读完文章后,及时了解他们此时的见解,引导他们进行梳理;同时与他们前期的阅读理解进行比较,以观察学生在阅读时发生的变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扩充学生的“前知识”结构,如在阅读前为学生补充和拓展文本资源,使学生顺利地对文本进行分析。面对学生“前知识”结构中的错误,教师应该及时进行修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准确理解,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二)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实践路径

1.引入推理思维,贯穿教学始终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凭借“前知识”经验进入文本,经历一个由未知到已知的探索过程,其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这时,引导学生运用推理思维,由已知推导未知,就能帮助学生理解难以理解的内容,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

(1)由题目入手,预测主要内容,激发学习动力。在每学期的开学之初,笔者都会带领学生阅读教材目录,让学生选择最欣赏的一两个课题展开预测:“你先通过课题,预测一下文章可能会写什么?再读课文,与自己的预测进行对比。”这样,既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促进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依据内容,探究推理的思维路径。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田忌赛马》一文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田忌的推理过程,并用形象化的表格或思维导图等方式呈现出来。这样,能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建构推理思维的图式。

2.激发合理想象,培养思维灵活性

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想象能帮助学生丰富文本、超越文本,赋予文本新的意义。想象能提高批判性阅读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表现为学生走进文本的世界,与作者相遇,能生动形象地理解文本;同时,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思考不会受到文本的限制,这是对文本的二次创作。

(1)依据线索想象,把握文章脉络,促进观察、判断能力的发展。阅读中的想象,不是随意发挥的幻想,而是结合文本的内容、在厘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理有据的想象。在想象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把握文本的主旨,梳理行文的线索,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等。

(2)换位思考,依托人物性格想象,形成理解、感受的能力。引导学生站在文本主人公的角度去分析观察人物,进行换位思考,能让学生感同身受,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掌声》一文时,教师根据课后练习第3题,让学生用英子的口吻讲述故事。在讲述过程中,学生抓住英子的神态、动作、语言等进行揣摩想象,走进了英子的内心世界。

(3)空白处想象——合理移情,促进思维的发展,形成分析、评价的能力。在批判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空白处进行补白想象,想象文中事物的具体特点以及人物的经历、思想、言行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对文本做出理性的分析,获得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3.实施对话教学,发展批判性思维

(1)真诚面对学生。师生平等对话是有效进行批判性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应放下姿态,不以自己的观点代替学生的思考,要成为学生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发展的引导者。师生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进行對话交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对文本展开探索,做出自己独立的选择和判断。学生的思维因此被激活,他们在课堂上变得激情四射,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鼓励学生质疑。善于学习的读者,就是善于质疑或批判的读者。质疑与理性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特征。强调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不是为了质疑而质疑,而是对问题进行合理分析,结合文本对问题做出恰当的解释,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更进一步。质疑不是随意地提出问题、对文章内容或形式进行简单的否定,而是读者对文本的思想进行合理的反思。在阅读中,既不能全盘接受文本表达的观点,也不能随意做出否定,否则就会阻碍批判性阅读的正常展开。

(3)促进多元解读。在批判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看待文本,要尊重他人对文本的解读,学会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不再是“话语霸权者”, 学生置身于平等交流的氛围中, 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能自由地思考、提问、表达,进行独立的判断和选择,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样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虽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但是文本的核心意义只有一个。因此,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理解文本的多元性,也要把握好“度”,因为学生所表达的观点不能与文本的价值取向相悖。

总之,在批判性阅读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策略,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发展、提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教师应不断地探索,找到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编 韦 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