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徐佳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搭建适切的学习支架,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真正提升。教师可以从学习主题、学习经验、学习进程、学习难点、学习需求等方面为学生搭建任务支架、问题支架、学习单支架、导图支架、表格支架、资料支架等,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步深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又能使学生掌握阅读文本的正确方法,形成阅读思维习惯,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学习支架;语文教学;学习主题;学习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04-0021-03
支架式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搭建一定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内化、理解知识,把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的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活动不应是单一的、碎片化的,而应以语文学科性质为基础,聚焦语言文字运用,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系列的语文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为学生搭建适切的学习支架,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呈现递进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呢?
一、立足学习主题,搭建任务支架
统编语文教材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主题非常明确。在教学中,教师应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把文本学习与语文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注重对学习内容的整合,设置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明确的学习支架的引领下完成学习目标任务,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 。基于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教师通过以下的目标任务支架来引领学生阅读学习。
1.任务驱动
(1)诵读《古诗三首》。
(2)学习《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
(3)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
(4)写观察日记。
2.学习目标及评价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作者仔细观察事物的句子,感受作者是如何进行连续性观察的,这样的观察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好处。
(3)了解眼睛结构,明白眼睛近视的原因,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并且持之以恒。
(4)用学到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任选一种事物进行观察,把自己的观察发现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并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以单元整体来设置学习任务群,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把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整合为一个整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这样教学,让学生真正经历了“诵读积累—学习观察—亲身实践—创造运用”的完整的学习过程,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一个以观察为主题的单元。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从单元主題出发,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不仅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掌握阅读方法,而且把“观察”这一主题贯穿于本单元教学的始终,使教学活动变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掌握了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了观察的良好习惯。
二、指向学习经验,搭建问题支架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本内容特点提出关键问题,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学习。关键问题是指舍弃一些旁枝末节的能够直指文本核心内容的问题。教师借助关键问题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突破学习的重难点,能使学生的阅读由文本内容走向文本形式,从而产生新的学习经验,获得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了解课文介绍西沙群岛的哪些特点,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课堂上,教师一般会先设置这样的问题:“西沙群岛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两个方面来具体学习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看似创设了问题情境,但实际上问题的思维含金量并不高,学生的思维仍是围绕着低层次的问题打转。怎样才能提升学生思维的含金量呢?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改为“朗读课文,找出能够统领全文的句子,把它多读几遍;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描写了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哪些自然段描写了西沙群岛的物产丰富”。这个问题从大处着眼,有助于学生整体意识的培养。在学生找出描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与物产丰富段落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方法。最后,教师让学生填写“西沙群岛是一个
、 的地方。西沙群岛一带海水 、 ,鱼 ,好看极了。西沙群岛也是 的天下。”这样教学,让学生经历了读文、体验、理解、感悟、积累、运用的全过程,促进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有了教师的问题支架,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不再盲从,而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深度思考、深入体验,积累了学习经验,获得了阅读能力的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能促进学习内容之间的彼此勾连,让学生的思维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从丰富学生学习经验着手,为学生搭建适切的问题支架,以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三、关注学习进程,搭建学习单支架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师就要创设真实的学习任务情境,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中,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学习单在推动学生真思考、真学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借助学习单,为学生搭建助学支架,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向深处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盘古开天地》一文,教师就设计出预学单、导学单、整理单,为学生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使学生在前置学习、交互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走进阅读的深处。其中,设计预学单,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预学,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回忆自己曾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导学单上设计的问题,主要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与鲜明的人物形象”而提出的。为此,教师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盘古为什么要创造宇宙?盘古怎样创造宇宙?试着讲一讲故事的主要内容。你在预习中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生据此展开自主学习,并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教师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引导,使学生感受到盘古的献身精神以及神话故事想象的神奇等特点。在整理导学单时,教师发现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整合。如有的学生对“宇宙混沌一片”这句话中的“混沌”是什么意思表示不理解;有的学生对“轻而清”“重而浊”的东西分别指的是什么,表示不清楚;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盘古倒下之后,他还在为人们做些什么?”课堂上,教师就引导学生讨论、理解这些问题。这样教学,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越来越深刻,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思维的不断深入,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语文教学中,学习单的恰当运用,能把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整合起来。教师据此设计课堂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文本,能使学生获得思想认识、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基于学习难点,搭建导图支架
每篇文章都有一两个学习的难点,这些难点正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凭借。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语言表达越清晰,说明学生的思维能力越强。对文章的学习难点,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将学生内隐的思维外显,帮助学生把模糊、浅显、分散、杂乱的感知理解条理化、清晰化,逐步突破教学难点,实现学生深入认知文本的目标。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父爱之舟》一文,围绕着“父爱”一词展开故事叙述。教学这篇文章时,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写法,感受文章中浓浓的父子深情是难点。为此,教师可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文中描写的事件与事件发生的场景呈现出来。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先在一张纸的正中间写上“父爱”二字,以凸显父爱这个主题;然后,让学生由“父爱”一词向四周辐射,写上一件件事情以及表示场景、地点的词语。这样借助思维导图,把文中描写的关于父爱的所有小事集中在一起,使学生的感受更为直观、深刻,帮助学生梳理文本内容,增强学生言语表达的逻辑张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父爱之舟》一文的教学中,教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由表面走向深入、从人物走向事件、由框架走向细节,感受到以小见大这种表达方式的独特作用,有效突破了学习难点,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五、注重学习评价,搭建表格支架
在课堂上,教师及时有效的评价是对教学活动最有力的检测、反馈与调控手段。教师要依据学习内容、教学目标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有力的支撑。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达成复述故事的目标要求,教材在每篇课文的后面都提供了相应的复述支架。基于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用评价表(下表)来监控、检测学生复述任务的完成情况。
教学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复述都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为了使教学目标得到有效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复述评价标准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就能紧扣评价标准对同伴的复述进行评价,知道哪些同学完成了复述任务,哪些同学没有完成复述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明确评价目标的引领下,不断地展开复述,使所有学生的复述能力得到提升。
没有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在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利用表格呈现评价目标,为学生搭建复述支架,引领学生复述课文,对学生的复述情况进行评价,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复述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地解决问题,促进了学生复述能力的有效提升。
六、契合学习需求,搭建资料支架
丰富的学习资源對学生的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能把抽象、深奥的知识简单化、明晰化,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消除学生的认知障碍,促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景阳冈》一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学习名著节选类课文对学生走进名著、了解名著,感受古典名著的风格特点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一篇半白话文小说,《景阳冈》中的许多词语和现代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如“梢棒、筛酒、一双箸、酒家、客官”等词语,让学生感到新鲜好奇。这些词语承载着古典文化的特点与意义,但又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距离较远。学生只有理解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民风民俗以及人物的性格特点等。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应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以帮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的全面了解与把握。阅读资料的过程其实是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也是学生经验知识不断转化的过程。这样的学习能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在《景阳冈》一文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阅读名著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帮助学生解决阅读的问题。这种资料支架对学生来说是“及时雨”,契合学生的认知需求,能缩短学生知识经验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语文学科性质与学生特点出发,搭建能促进学生学习与思维发展的支架,以帮助学生主动地把语文知识转化为学习能力,使学生在真实的语文活动中获得知识、能力、思维的提升,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责编 韦 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