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巧选视角,提高文本解读的效率

时间:2024-05-08

孟旭红

[摘 要]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生活经验等方面尚有所欠缺,他们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师要巧选解读的视角,从文章的题目、首尾、线索、语言、寓意等方面进行挖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表达艺術,体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不仅能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文本解读;独特视角;文本语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04-0045-0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一直是教师的专利。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如何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是教师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还比较低,教师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教师应利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文本解读环节,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在解读文本时,学生常常找不到解读的切入点。教师应根据学生阅读的需要,从文章的题目、首尾、线索、语言、寓意等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获得解读文本的思路,进入文本的核心,深入阅读文本。

一、解读题目,理解文本主题

题目是阅读文本要关注的第一因素。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题目,而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题目是文本核心内容的集中体现,有的题目是文本的写作线索。教学中,抓住文本题目展开深度探究,常常是文本解读的捷径和通道。在引导学生解读题目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要求学生展开关联思考,对文本主题展开讨论,以顺利打开文本的阅读之门。解读文本题目应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在具体引导时,要多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做出理性的选择。

“题好一半文。”在解读文本题目时,要让学生关注题目的特点。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将相和》一文,题目只有三个字,但每一个字都有特殊的含义。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抓住题目进行思考,很快学生就有了一定的认知。有的学生说:“这个题目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将’是指大将廉颇, ‘相’则是指丞相蔺相如,‘和’是指‘将’和‘相’需要和睦相处。从这个题目中,我能获得课文的基本信息。”有的学生说:“题目中的‘和’字最关键。全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故事具有关联性,都是围绕一个‘和’字展开。我们抓住这个‘和’字展开思考,就能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教师和学生一起展开讨论,对文本内容进行梳理,并肯定学生的表现,这样能指引学生解读文本的方向。

再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猎人海力布》一文,题目直接点明故事人物,交代其身份,这对学生理解全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解读题目,梳理文本的主要情节;然后,让学生思考故事蕴含的寓意。学生积极展开阅读交流,形成共识:海力布是一个英雄,具有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教师鼓励学生抓住题目的关键词,讲述故事的主要情节,这样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他们就能理解海力布的语言、行动、心理特点,体会人物的个性。在学生讲述故事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学生以肯定、激励,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认知、内化。教师从题目入手展开引导,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让学生的学习有了支架,这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师指导学生从文本题目入手展开思考,通过对文本题目的解读,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核心,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发掘,这能够确保文本解读的合理性。题目虽然字数不多,信息却极为丰富。教师从题目的角度展开引导,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中,找到文本解读的方向。

二、关注首尾,抓住文本关键

写文章强调“龙头”“凤尾”,可见开头和结尾的重要性。在文本解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开头和结尾,理解文本的内容。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文本的体裁特点、构思立意等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是很多文本的重要特点。在文本解读时,要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的主题,确保解读不出现偏离文本现象的产生。而结尾常常是作者的画龙点睛之笔,这也是文本解读的关键要素。文本有文眼,其位置常在开头和结尾。教学时,教师从文眼展开具体引导,能给学生的文本解读提供支架,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桂花雨》一文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配乐诵读音频,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展开深度思考,梳理文本的情感。学生都能够从“乡愁”的角度展开思考探究。于是,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展开引导:“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及桂花,这仅仅是一种照应吗?作者为什么对桂花如此痴心呢?结合文本阅读,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呢?文本中的‘桂花雨’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学生开始深入思考,进行互动交流。教师深入学生当中,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适时给予干预,对学生的文本解读情况进行评价,确保学生的文本解读始终处在正确的轨道上。

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珍珠鸟》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的最后一段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展开深度阅读:“作者和珍珠鸟为什么相互信赖呢?从这件事情中,你获得哪些启示?”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珍珠鸟本来是很警觉的,但在和作者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和作者熟悉起来,并得到作者的信任,最后与作品和谐相处。这说明交流是至关重要的。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唯有彼此信任,才能和谐相处,才能创造出一种美好的境界。”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给予积极的肯定。

这样的教学,抓住了文本结尾的文眼展开阅读探究,不仅让学生深度理解文本的内涵,而且使学生掌握了抓住文本首尾展开深入解读的方法,形成了解读文本的关键能力。

三、梳理线索,理清文本情节

不管何种文体都有一定的顺序和线索。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的线索,对文本展开深入解读,让学生体会文本的艺术特点。线索一般贯穿文本的始终。梳理线索,能让学生理顺文本的结构和情节,体会文本的艺术特点。特别是故事类文本,其情节结构更为鲜明。引导学生根据情节展开解读,能让学生走进文本的世界,走进人物内心的深处,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感受文本的艺术魅力。

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慈母情深》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梳理性阅读,并提出具体的要求:“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请大家对课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展开梳理,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深入阅读,梳理故事情節。教师跟进指导,和学生一起探索课文的结构。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说自己对文本情节的梳理情况。有一个学生这样总结:“文章主要写母亲不辞劳苦地工作,为‘我’买《青年近卫军》这本书。文章先写‘我’对这本书的渴望,然后写母亲毅然决然地出钱买书,最后写‘我’终于拿到了自己喜欢的小说。”教师对学生的解读情况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给予解决。

在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父爱之舟》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围绕“父爱”这一感情线索展开研读,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并利用问题形式呈现出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展开探究,很快就产生一些问题。如,作者为什么从梦境的角度进行构思?在梦境中,出现哪些难忘的场景?整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安排材料的?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以上两个案例,教师要求学生围绕情节展开梳理,给学生提供了文本解读的清晰路线和方向。“慈母情深” “父爱之舟”分别是两篇文章的线索,作者围绕线索组织安排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梳理线索,完成对文本解读的任务,这样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逐渐深入,从而理解了作者的构思艺术。

四、鉴赏语言,感知文本表达

语言鉴赏是文本解读的核心内容。小学生普遍缺乏对文本的鉴赏意识和方法。为此,教师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给学生传授鉴赏的方法和技巧,这样能促使学生顺利展开文本解读,确保文本解读的高效性。对语言进行鉴赏,学生一般都会想到修辞方法,其实这只是语言鉴赏的一个角度而已。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词语、句式、结构、情感、主旨等,这样不仅能给学生提供鉴赏方法,还能让学生体会文本解读的方法,对文本的语言特点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统编语文教材的文本大都是名家名篇,其中有不少的精彩段落。教学时,教师要进行精心筛选,从语言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体验、理解、感悟,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形成阅读认知。例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白鹭》这篇课文时,根据课文有很多精彩描写内容的特点,教师要求学生展开梳理性阅读,找到精彩的语言,并展开鉴赏活动。在学生阅读鉴赏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提示:“语言鉴赏不只是单纯地看修辞方法的运用,一些关键的词语、句式以及作者情感抒发的方式等也能让我们体会到语言的魅力,理解文章的艺术特点。”有个学生抓住“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这句话进行鉴赏,说:“这句话运用了反问语气,给读者留下遐想的空间。其中的关键词‘望哨’一词含义特殊,作者将白鹭说成是田园的哨兵,给读者以具体形象的感受,也给我们体会到作者表达的艺术。”

再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搭石》一文,教师让学生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展开思考,分析其表达的效果。学生进入深度阅读环节,对课文语言进行理解感悟。有一个学生认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这句话中的一些关键词有很强表现力,如“止步”“招手示意”“让”这些词语表达出村民之间关系和谐,给读者带来温馨的感觉。

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语言鉴赏活动,成功调动了学生文本解读的积极性。对精彩的语言展开鉴赏,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关键词语、句式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语言艺术,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情感。

五、发掘寓意,延伸文本维度

教材文本内容丰富,特别是一些寓言故事、哲理小品文等,往往具有深刻的含义。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发掘,以延伸阅读的长度、广度、深度。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思想认识有限,所以教师要进行引导,让学生对文本的含义展开深入广泛的思考,从而读出文本丰富深刻的内涵。文本解读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点题句来理解其蕴含的哲理,同时也要让学生借助相关材料展开思考,以深入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内容。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一文,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文本,对其基本内容进行梳理,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理解其寓意。阅读文本之后,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并借助相关材料进一步思考,从而对文本寓意产生了深刻的认知。有的学生这样解读:“落花生的品质值得称颂。做人就应该像落花生一样,要丰富自己的内涵,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注重外表。”也有的学生说:“这篇课文借物喻人,虽然语言比较朴实,但蕴含深刻的道理,给读者以启迪。”对此, 教师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入讨论,形成自己的认知。

又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是一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要求学生从自身的角度思考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教育方法多种多样。巴迪父母不同的教育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最为科学?”学生对家庭教育都较为敏感,主动地展开阅读,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进行理解分析。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方法可以遵循,教师根据学生关注的焦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这能对学生心理产生较大的冲击。

案例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把文本读深、读厚,使学生理解了文本的寓意;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解读情况进行梳理和归纳,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思考的方法。由于知识经验有限、阅读方法有所欠缺等原因,学生对文本寓意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时进行引导,促使学生强化认知,这样能确保文本解读的高效性。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教师可从文本的题目、首尾、线索、语言、寓意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搭建解读支架,以启动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的核心,对文本展开深度解读。这样,不仅能丰富、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还能突显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责编 韦 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