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邵辰芳
内容提要凭借在美国加州圣贝纳迪诺袭击案中的系列报道,《洛杉矶时报》获得2016年普利策突发新闻报道奖。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
《洛杉矶时报》如何从报纸转战到新媒体平台上,做出优秀的突发新闻报道,其成功的操作经验可为中国媒体提供借鉴。
关键词普利策奖突发新闻新媒体洛杉矶时报
2016年4月18日,第100届普利策奖揭晓,凭借在美国加州圣贝纳迪诺(SanBernardino)恐怖袭击案中的报道,《洛杉矶时报》团队获得突发新闻报道奖。
2015年12月2日,加州圣贝纳迪诺的内陆区域中心发生一起恐怖袭击案,同处加州的《洛杉矶时报》迅速介入报道。事发数小时后,圣贝纳迪诺消防部门在推特上发布消息:“事件进展可关注洛杉矶时报网站。”《洛杉矶时报》成为报道该事件最及时、最准确和最全面的信源。普利策奖评委会认为,《洛杉矶时报》运用本地和国际视角,出色完成了现场报道及后续调查。…
在此次袭击案中,网络平台成为洛杉矶时报的主要报道战场,此次报道经验值得国内媒体借鉴。
一、打好基础: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第一落点”做扎实
如今,民众在网上爆料突发事件的速度经常比专业媒体快,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体不再需要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相反,突发事件发生后,网上信息真假不一,公众更需要权威报道。普利策奖评委会同样强调实时报道,要求“尽可能快,在事件发生之时就能精确捕捉”。
20lS年12月2日中午前,有消息称位于洛杉矶以东60英里的圣贝纳迪诺发生枪击,造成多人伤亡。《洛杉矶时报》在11点33分证实消息,并于11点45分创建直播博客,此后数百次更新。
11点56分,《洛杉矶时报》派驻当地的记者已到达现场,并开始直播。前方记者迅速到位,后方团队快速增援。十多名记者从洛杉矶出发,赶往事发地,留在报社的团队则电话采访医院、警方、政府官员等。
数小时内,《洛杉矶时报》团队在直播博客上多次更新,如确认袭击地点、伤亡人数;警方追捕袭击者,并引爆其遗留的“可疑装置”;确认两名袭击嫌疑人已死亡等。截至当晚11点,直播博客更新了22次,袭击案细节浮出水面:袭击者是一对夫妻,在当天上午的一场聚会上开枪,造成14人死亡。
面对突发事件,《洛杉矶时报》及时介入报道,开启网络直播,并在报道中充分利用社交网站的特点。
首先,《洛杉矶时报》放弃传统的导语写作方式。“一段话导语”已不能满足社交网站的要求,因为一条推特消息的长度被限制在140个单词内,这就要求记者用最简洁的语言说清最重要的进展,如“已有20人在袭击案中遭枪击,警方正在追捕凶手”“据现场新闻发布会,两名嫌疑人已在现场死亡,一男一女”等。“一句话新闻”一目了然,具备传播的优势。
其次,《洛杉矶时报》利用社交网站便于传播声音、影像的优势,大量采用记者用手机拍摄的照片、视频等。画面质量不一定理想,视频也不长,一般在1分钟内,甚至只有几秒钟,但都真实反映现场情况。《洛杉矶时报》还积极使用地图,标注事发地点等信息,在空间上还原场景。
再者,因社交网站具有分享的特点,《洛杉矶时报》积极选用目击者以及其他新闻机构拍摄的资料。内陆区域中心护士多萝西·冯(DorofhyVong)一开始以为袭击案是常规演习,走到窗前拍摄了一段33秒的短视频,记录下警方冲进中心的场景。这段视频成为宝贵的影音资料,经过《洛杉矶时报》的传播,让更多人知晓。
袭击案发生后第一时间介入报道,为《洛杉矶时报》赢得主动,不仅被官方机构(消防部门)推荐为信源,抓到“第一落点”还为后续报道打下坚实基础。
二、做足延伸:准确与速度并重。“第二落点”做出特色
在突发新闻报道中,纸媒无法快过新媒体,但可以扬长避短,把目光落在“第二落点”上,做好深度报道。在此次袭击案中,即使是在最初的混乱期,《洛杉矶时报》也不满足于只是更新实时消息,还着手挖掘幕后故事,分三条主线报道,并做出特色。
第一条主线是找出袭击者、分析袭击原因、跟踪警方调查。直播第一天,《洛杉矶时报》已发出多篇深度报道:其中一名袭击者赛义德·法鲁克(SyedFarook)曾到沙特阿拉伯,带回在网上认识的妻子塔什芬·马利克(TashfeenMalik)。在所有媒体中,这是第一篇揭露袭击者重要细节的报道,揭示袭击者可能与恐怖主义有关。
此前,新闻从业者认为,突发消息需要保证时效,但深度报道就不一定需要。《洛杉矶时报》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在后续调查中仍坚持准确与速度并重,多次抢发独家内容,不少随后都被官方机构证实。在速度和深度上都抢得先机,让《洛杉矶时报》在同题报道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二条主线是关注袭击案受害者。袭击案发生的第二天,《洛杉矶时报》刊发受害者专题报道,包括14名死者和部分伤者的照片和生前故事,以及受害者亲友写的回忆录。关注受害者是媒体报道突发事件的常规思路,但《洛杉矶时报》从全球化角度做出新意。报道梳理受害者背景,发现不少人是移民,从伊朗、越南等国移民到美国,寻求自由、安全的生活,未料遭遇悲剧。袭击者也是移民,二者对比,引发读者从更广阔背景讨论问题。
第三条主线是追踪袭击案影响。袭击案发生三天后,《洛杉矶时报》的深度报道指出,袭击案与近期发生在美国的恐怖袭击案类型一致:袭击者受到国外恐怖组织的鼓舞,但不直接受其领导,警方因此难以提前察觉袭击预谋。
《洛杉矶时报》还指出,袭击案助推了枪支销售。以前,美国其他地方发生枪击案时,也会出现购枪潮,多是因为担心政府会削减武器供应,但此次民众更多的是考虑保护自身。袭击者曾在社交网站上公开支持圣战,白宫因此希望增加针对伊斯兰国的网络攻击。但《洛杉矶时报》认为,网络攻击次数越多,极端组织越可能加强网络安全。
普利策奖评委会要求:报道突发事件不能只停留在实时更新,还要“随着时间推移,不断阐释,提供背景材料,在最初报道的基础上扩展”。《洛杉矶时报》积极提出新问题,阐述新观点,使报道胜人一筹。
三、锦上添花:碎片信息再整合,“第三落点”做成优势
做好现场报道和后续调查已成为媒体报道突发事件的基本动作,但大部分媒体可能只是满足于这两方面。事实上。新媒体广泛应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导致了信息泛滥。大量碎片化信息在网上随处可见,却缺乏权威的整合。这恰恰是专业媒体的又一强项,并可以成为报道中的“第三落点”。
在最初的直播中,《洛杉矶时报》用一条大时间轴架构起报道主体,把袭击案的所有重要内容都落在时间点上,好处是信息全面,缺点是逻辑不够清晰。在此基础上,《洛杉矶时报》又做了两项整合工作。
首先,开辟另一直播页面,将报道按天分割,从事发第一天开始,共延续8天。8天的报道相互链接,可随意点击某天查看。在每天报道的页面最上方,一份分点提要罗列当天最重要进展,下部则是当天的重要内容节选,按倒序时间轴排列。
这项整合虽仍以时间为逻辑主线,但比起时间流直播,结构和内容都清晰了不少。每天梳理的重要进展,无疑是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最有用部分,方便读者阅读。…
其次,根据袭击案调查进展,适时推出四个专题。第一个专题在袭击案发生的第二天推出,梳理案件概况、目击者描述、警方初步调查等。过两天,又推出第二个专题,聚焦两名袭击者,讲述他们是谁、有何经历、为什么策划袭击案等。
再过5天,《洛杉矶时报》把目光转移到警方身上。第三个专题的编排设计清晰又有创意。左边三分之一的页面主打音频,来源是警方出警时的进展汇报;右边三分之二的页面搭配与进展相关的图片,二者结合呈现警方破案过程。3天后,推出最后一个专题,梳理警方追捕两名袭击者的过程,配发关键节点的时间轴,并附上追捕地图。”
《洛杉矶时报》的四个专题融合了实时信息和深度报道,读者即使无法从头到尾追踪报道,通过这四篇报道,也能了解整体状况。在此次报道中,《洛杉矶时报》把报纸作为辅助载体,但仍多次用整个头版报道重大进展,同样提供了精确的浓缩版本。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