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注思维,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时间:2024-05-08

沈冬梅

[摘 要]深度学习离不开学生思维的全面参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思维入手,通过整理与联系、比较与建构、逆向与转身、质疑与追问等策略,使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清晰、深刻、独特,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这样,为学生提供思维训练场,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走向深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思维能力;深度学习;比较与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6-0026-02

深度学习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更进一步掌握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走进学习的深处,获得能带得走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比较肤浅。对语文教学来说,要想实现深度学习,就离不开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为学生搭建深入思考的平台,让学生走进学习的深处。

一、整理与联系,让学生思维清晰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习同样的内容,有的学生反应敏捷,有的学生反应很慢。这些都是与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密切联系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助力。

(一)帮助学生发现语文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学的知识之间是有着一定的联系的。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这些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引领学生进行整理,使学生的思维更清晰,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感受更加深刻。如,《去年的树》一课,有这样一句话:“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这句话中的“睁大”“盯着”“看了”三个词语都有“看”的意思。作者在描写的时候,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呢?这些词语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教学时,教师可从这些知识的联系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感受、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它们虽然都有“看”的意思,但还是有细微差别的。“睁大”的目的是为了看得更清楚;“盯着”表示在看的时候眼睛是不动的;而“看了”一词是为了避免与前面雷同,给读者一种新鲜感。教师从知识之间的联系入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养成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让学生的阅读学习真正走向深入。

(二)帮助学生掌握梳理相关内容的方法

语文教材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教师依据所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引导学生进行整理,使所学的内容清清楚楚一条线,深化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如,在教学《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的时候,由于是送别诗,在学生对诗歌表达的情感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学过哪些送别诗。在教师的启发下,《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赋得古原草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古诗出现在学生的学习交流汇报中。这样,学生对送别诗中友人之间那深切的情感感受更为深刻,并养成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思考的习惯,让学生的学习走向了深入。

二、比较与建构,让学生思维深刻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根据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线性思维之外,教师还要把学生的学习向多个方向发展,使学生形成结构性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在比较阅读中发展学生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所学的内容特点,采取词语比较、段落比较、篇章比较、人物比较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走进学习的深处。如,在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白鹅》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把课文和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笔下的《白公鹅》一文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说说两位作者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在比较阅读中,学生发现这两篇课文的异同。它们的共同点是先介绍白鹅的特点,然后再进行具体描写。它们的不同点也体现在行文结构上。《白鹅》先进行总的介绍,然后再从白鹅的步态、叫声和吃相上来表现白鹅骄傲的特点;《白公鹅》一文则主要是以“海军上将”来表现白公鹅的派头,然后再通过对白公鹅的走路姿态以及争抢地盘等来表现白公鹅的有趣。除此之外,这两位作家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也不一样。在对比中,学生对这些课文的理解感受更加深刻。

(二)借助思维导图发展学生思维

在语文课堂中,思维导图作为发展学生思维、串联文本内容、活化学生阅读理解的一种有效方式,能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平铺在一个平面上,使知识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地呈献出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海底世界》一文,通过对海底各种情况的介绍,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对海底的景物与物产认识得更加深刻,教师可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促进学生聚合思维的发展。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绘制思维导图,把相关的知识内容整合在一起。这样,使学生对海底的一切清清楚楚,为学生的深入阅读奠定了基础。

三、逆向与转身,让学生思维独特

在平常语文教学中,教师大都会按照字词句段篇这种常规的模式引领学生阅读学习。长此以往,按部就班,學生的思维就会像一潭死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因此,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另辟蹊径,让学生在不一样的学习中活跃思维,走进阅读的深处。

(一)在逆向思考中发展学生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随着学生阅读学习方法、策略的积累,教师就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思维转向,从而走进学习的深处。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金色的草地》一课时,多数教师是按照正向的顺序来学习的。其实,作为习作单元的课文,它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教师可以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直接从课文结尾处进行教学。在学生读完全文之后,教师从课文结尾处入手提出这样的问题:“草地为什么可爱?蒲公英为什么有趣?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与感触呢?”这样,教师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引领学生从课文结尾处入手,感受作者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样生动形象的文章原因——留心观察并把观察所得及时记录。这样教学,深化了学生对观察的认识,使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

(二)在关注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

要想让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的发展,让学生的学习真正走向深入,教师就不要过于纠结学生的回答是否与标准答案一样、是否正确,而是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否完整、思维方向是否正确、思维方法是否适宜,或提醒,或点拨,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峰回路转,走进文本的深处。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从题目入手展开教学:“‘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指的是什么画呢?”当学生回答出《清明上河图》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说说《清明上河图》为什么能够名扬中外,它有什么特別的地方。最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和插图向大家介绍一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起到的只是一个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获得主要来自于他们的自主探寻、自主发现。这样的教学,体现出了略读课文的特点,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阅读逐步走向深入。

四、质疑与追问,让学生思维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当学生能够发现他人所未能发现的问题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刻的钻研。而这种发现是与学生的敢于质疑分不开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及时就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追问,以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的阅读走向深入。

(一)在关键处质疑

学贵有疑,疑是知之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使学生的理解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走进学习的深处。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剃头大师》一课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先自由读课文,再说说自己有什么疑惑之处。在教师的放手下,学生自读课文,展开深入思考,并提出问题:“课文为什么以‘剃头大师为题目?‘我真的是剃头大师吗?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要让学生通过细细阅读文本,思考怎样回答。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思考步步深入,他们分别画出了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句子。在品读中,他们明白了作者以“剃头大师”为题目,目的是吸引人们目光,具有诙谐、幽默的意味,同时也是一种自嘲,能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这样,学生的思维发展了,阅读深入了,感受深刻了,他们对文章中的人物的看法更加全面、深刻了。

(二)在追问中生成

追问作为课堂提问的一种方式,合理运用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步步追问,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走进学习的深处。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一课的时候,在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教师提出问题——“青蛙为什么卖泥塘?”引领学生阅读全文。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追问:“青蛙的泥塘卖了吗?”当学生回答“青蛙的泥塘没有卖”以后,教师继续追问:“青蛙的泥塘为什么不卖了?”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从文本中走出来再回归文本中。教师的追问层层递进,直抵问题的本质,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刻认识思维在深度学习中的价值、作用,并从整合联系、比较建构、逆向思考以及质疑追问等方面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深入学习,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得到提升。

(责编 韦 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