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袁维娟
[摘 要]情感意蕴和言语形式是文本解读的核心。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悟情感,把握文本意蕴;要开掘文采,引导学生洞察文本的表达密码;要情采并重,让学生言意兼得,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只有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文本解读,引领学生进行积极的认知体验,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文本解读;言意兼得;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4-0026-01
文本解读的核心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情感意蕴,一个是言语形式。在文本解读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探寻文本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为学生合理而深入地解读文本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师生之间展开深入对话找到最好的抓手。
一、体悟情感,在文本解读中把握文本意蕴
琦君的名篇《桂花雨》一文的最后一句:“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很多教师认为这里的“乐”是一种快乐,是来自作者童年时代摇桂花时的愉悦,因此教学定位也在这点上。可是,这篇文章所传递出来的真的是快乐吗?琦君通过语言文字所传递的仅仅是一种纯粹而单一的快乐吗?这篇课文改编自作者的原文《故乡的桂花雨》,是作者于1976年在台湾过中秋节时所创作的。作者从小就失去了父母,一直跟着伯父、伯母生活。《桂花雨》这篇课文中的“母亲”其实是她的养母,即伯母。但是,她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好,伯母待琦君也是视如己出。作者在创作这篇课文时,养母也早已过世。
了解了这些背景,我们就能在这篇原本充满快乐的文本中感受到淡淡的忧伤,这便是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对故乡的依恋。文本语言洋溢出来的情感其实蕴藏着忧伤与哀愁。这样的解读不仅契合作者创作文本的初衷,同时也契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引领学生向文本深处漫溯的基本保障,为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解读,教师充分整合了作者的创作背景和所处的环境,与文本的作者、教材的编者进行了深度对话,促进了文本解读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二、开掘文采,在文本解读中洞察表达密码
优秀的文本,其言语表达都带有鲜明的风格和个性。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思想情感,而且要帮助学生探寻文本语言表达的陌生感,揣摩语言表达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言语认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慧,引领学生言语能力的高效发展。
如,《望月》这篇课文出自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赵丽宏先生之手,其背景是夜深人静的月夜,描述了作者和外甥在甲板上对空望月的情境。对课文中所描写的“江中月”这一语段的教学,笔者这样引导学生解读。首先,读出文本之美。要求学生借助自己对语言的感知,运用轻柔的语气来朗读这段文字,感知它的独特之美。其次,感受文本之美。笔者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这段文字,让他们圈画出核心的语句,感受文本语言的独特之美。同时,让学生重点体悟“安详”“晶莹闪烁”“镀”等核心词语的表达效果。最后,理解文本之美。作者之所以能将文本写得如此具有美感,就因为其中蕴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按照从上至下、从近到远的顺序进行描写,运用准确的语言真实而客观地再现事物的特征等。
这样的解读,使学生深入地体悟到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精妙,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情采并重,在文本解读中融合言意兼得
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不仅有着规范优美的语言,同时也裹挟着独特而鲜明的情感认知。因此,我们的文本解读就要从情感和文采的双重视角进行。
如,对苏轼的名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篇课文,教师分别从认知情感和语言表达的双重角度进行了深入感知,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1.洞察诗人醉意,开掘古诗的文采。在学生初讀感知后,教师引导:“如果你发现了诗歌叙写暴雨的骤来骤去,其实你才读懂了诗歌的一半。你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色彩之美、意境之美和修辞手法的独特。
2.评价诗人醉意,感受古诗的情韵。教师相机出示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引导学生从“望湖楼下水如天”的描述中进行思考,感受作者对人生遭遇的独特态度。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没有停留在语言或者情感意蕴的单一角度,而是从联系、对应的视角,关注了文本中的言语特征,为学生深入感知与洞察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深入而全面的文本解读,决定阅读教学的内涵和走向,更决定学生认知体验的高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文本解读,引领学生进行积极的认知体验,以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
(责编 韦 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