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王玉婷
[摘要]《陶罐和铁罐》是一篇蕴含着哲理的童话寓言,全文用对话展现情节、塑造形象。对于本课的教学,必须紧扣人物语言来了解人物性格,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教师应基于“同学课堂”理念,针对这篇叙事性文本展开活动型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学习字词、分析人物性格、分角色朗读、进行文本整合,帮助学生实现深度思维的拓展、多角度分析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同学课堂;叙事性文本;活动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34-0074-02
“同学课堂”是以思维能力训练为重心,以多维问对为载体,以交互反馈为保障的深度学习发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同学课堂”上,有新任务能引发学生的好奇与探究,师生通过共同体验、共同思考、相互倾听、相互启迪,生成新知识与能力、新情感体验和思想冲击,从而获得新的教育教学启示。
“同学课堂”理念下的叙事类文本教学,需要结合文体特征,挖掘文本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故事情节、独特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在自然、主动的状态下体情悟道,使文本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成为学生的探究性活动,使课堂充满活力与情趣。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蕴含着哲理的童话寓言,全文用对话展现情节、塑造形象,是三年级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篇课文。但对于本课的教学,不能仅限于热热闹闹地读读对话、说说人物,必须紧扣人物语言去了解人物性格,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发散思维,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能力。
一、字词学习,半推半就
这篇课文字词较多,有11个“四会字”,10个需要认读的字,生僻的词语也比较多,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先要对所有字词进行筛选和组合,可以设计以下三种学习活动。
首先是直接教学,主要是指“骄傲、傲慢、懦弱、谦虚、代价、尘土、何必、哟”这些虽然包含“四会字”,但是基本没有学习难度的词语。这八个词语可以设计成三组先后出示。
第一组:骄傲傲慢懦弱谦虚
第二组:代价何必尘土
第三组:哟
这三组词语中,“懦弱”的声母容易混淆,需重点正音;“骄傲、傲慢、谦虚”可让学生自读发现其中有一组近义词,一组反义词;“哟”是一个语气词,可结合句子来读正确、读出理解。
在课文里还有一个语气词——“哟”,文章中是出现在这句话中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哟,这里有一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
“哟”在这里就表示惊讶,再来读一读,读出惊讶的感觉。
其次是对全文关键词“奚落”的理解。对这个词语的表层意思的理解,学生在课前预习中通过查字典就可以知道。但课堂上对这个词的理解始终推动着本课核心问题“从哪里看出并感受到铁罐奚落陶罐”的步步深入,并随着对文本理解的层层递进,逐渐展现出它作为核心词语的独特张力。
第三是“轻蔑、相提并论、和睦相处”等不能直接理解的词语,完全采用随文理解的方法,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能使学生对这些词的理解鲜活起来。 将本课的词语分成三类,安排不同时段、不同背景的教学活动,既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也注意到了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在各种环境中切换方法,在半推半就中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性格分析,边扶边引
叙事性文本中的人物性格十分鲜明,《陶罐和铁罐》中陶罐和铁罐两个角色也是如此。如果教学活动设计中直奔人物性格而去,以三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来说,轻易就能得到“骄傲”和“谦虚”这样的结论。可这样的结论是浅层的,教学止于这样的结论,就只能让学生获得同样浅层的道理——做人不可以骄傲,应该谦虚。这不能算是真正读懂了文本,也违背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无法培养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人物分析这个环节,可抓住课文2-9自然段来展开教学,围绕着“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这一问题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一找铁罐奚落陶罐的四句话,重点进行品读。对于这四句话,教学设计是从对关键词的理解、朗读,层层深入地引领学生去读懂铁罐的语言、神态的。例如,这一句:“‘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教师可先从“相提并论”人手,在学生了解其意思后追問:“在这里谁和谁是不同的事物?他们不同在哪里?”指导学生读懂在铁罐心里陶罐和他是不能比的,因为他比陶罐坚固,就像他所说:“我会永远在这里。”铁罐这样说,就是在故意奚落。然后,教师抓住铁罐的“恼怒”神态,让学生用词语形容铁罐的表情,继而指导朗读。当然,对这四句话的教学引导是有轻重的,这种轻重也基于学生课堂的生成。因为学生的感悟是有个性的,每个人对四句话产生的感受是不统一、不同步的,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自由表达的空间。不管学生交流哪一句,第一句话教师都要进行细致指导,有了第一句的“扶”,其他三句则改成“放”,学生就能努力思考、充分表达、畅快朗读了。
在四句话全部理解到位后,教师要求学生再读一遍,思考铁罐凭什么能这样奚落陶罐,能否从四句话中有所发现。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行了调整,引领着学生从读明白讲什么、怎么讲转向了思考铁罐这么讲背后的深层原因,且要求学生能结合文中的词句有条有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此时,学生的思维已被打开,纷纷抓住“你敢碰我吗、我就知道你不敢、你会破成碎片、我要把你碰成碎片”等语句更加流畅自如地表达着,他们已经明白了铁罐之所以如此奚落陶罐,只有一个理由,就是觉得自己很坚固,而陶罐易碎。课文学习到此,铁罐的性格昭然若揭:他不仅傲慢无礼,而且自以为是。
这样的性格分析,从表层的一读就明到深挖细抠,不同的学习活动给予了学生对文本不同层次的反复理解,直至他们真正读懂了文本。
三、角色朗读,自悟自得
对话占据了这篇课文很大一部分的篇幅,许多描写角色动作和神态的词语都出现在提示语中,标点也用得很丰富。这些都是引导学生理解揣摩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挖掘角色的性格特点的关键之处。因此,朗读必定是这节课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活动,尤其是文本主体部分的学习,我们可以设计成三种形式:默读浏览、自读体会、角色表达。
对于陶罐和铁罐的语言描写篇幅比较长,在有限的时间里要想学生很快抓住文本主体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这里,教师安排了两次默读浏览课文,就是希望利用默读速度快,可以来回往复地读的特质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更快、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对于陶罐与铁罐性格的感悟,主要是由学生的自读自悟以及个性化朗读来展现的。这样的朗读一共有十多次,大多分布在对人物语言的理解中、理解后,属于表达性朗读,既带着学生个性化的解读,也能彼此互相促进,最终生成共性化的朗读。
角色朗读更准确地说是角色演读,是学生对人物角色情感的初步体验,可以要求学生加上动作、表情来展示人物,其已经初步具有教育戏剧的形式。这种表演性质的朗读也是最受学生喜爱的朗读形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读中得益。
四、文本整合,有详有略
这篇文本本身就有详有略:第一个场景,对国王御厨里的对话进行了生动的描绘;第二个场景中,铁罐是如何消失的却没有一个字的描写。既然文本有详略,那么教学活动也必须有详略。因此,重点段落的学习应安排在第一个场景中,借助陶罐和铁罐的语言体会两者不同的性格。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其实也设计了详略,教铁罐详细,教陶罐简略。这样设计也是根据人物特点来安排的。铁罐的性格相对于陶罐要更加鲜明一点,他的傲慢无礼、自以为是学生几乎可以在自读感悟中体会出来的。但是陶罐的敢于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品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此处过多设计教学互动,反而会将学生引入云里雾里,到最后迷迷糊糊、不知所谓。所以,索性设计略教,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发现陶罐的用处更多,从而启发学生明白,陶罐不回避自己的缺点,也谦虚面对自己的优点,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正确看待自己。
【教学活动设计】
1.出示陶罐的语言,教师引导思考:“课文也写了陶罐的语言,请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陶罐呢?”
“不敢,鐵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2.学生交流,很快发现陶罐很谦虚。教师继续引导:“陶罐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陶罐和铁罐都能盛什么东西?”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小结:“铁罐和陶罐因为材质不同,所以盛放的东西也不同。铁罐适合装干货类,如茶叶、豆子等,而陶罐什么东西都能装,包括铁罐不能装的液体它也能装。听到这儿,你明白了什么?(陶罐比铁罐在盛东西方面作用更大)所以陶罐说——(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看来陶罐不仅知道自己的缺点,也清楚地明白自己的优点,这就叫‘正确看待。”
这里有详有略的教学还表现在对文本内容的整合上,两个场景的教学也有详略。第一个场景明显必须详教,但第二个场景的略教则是为第一个场景服务的。此处设计师生对读,把现实和过去进行对照,是为了将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帮助学生进一步夯实“时间是最好的验证者”,当年自以为是的铁罐最终没有“永远在这里”,而一直处在“易碎”的奚落声中的陶罐却依旧光洁美观。略到极致地教,也能让学生“恍然一悟”,课堂上学生多角度的表达就是整节课学习的一种全面映照。
叙事性文本教学中,在不同的学习环节进行不同的活动设计,不同的活动设计都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在协同学习中互相成就,这种过程观照了语文学习的本质,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责编 刘宇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