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刘树林
[摘 要]动态生成资源是课堂教学鲜活而宝贵的资源,是学生学习状态的具体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坦诚地面对各种生成资源,对学生的认知和体体验进行点拨与引领,并通过统整梳理、营造氛围等途径,把握、激活生成资源;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丰富、拓展动态生成资源,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灵动、有活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2-003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因此,抓住动态生成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它要求教师在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能坦诚地面对各种意外,抓住时机对学生的认知和体验进行点拨与引领,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命的品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更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要真正地为学生的学服务,真正体现以学定教的原则。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解读文本,而要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整体认知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质疑问难,并筛选出与学生认知、文本重难点较为匹配的问题,进行统整,归纳出全班学生共同探究的话题。
比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在预习环节教师设置了“我的质疑”这个小板块。上课时,收到学生30多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解读文本时所遇到的障碍。为此,教师就对这些问题进行统整和归类。比如,情节发展类——“为什么如果有人抢在女人和小孩前面就要开枪打死他”“船长为什么要选择与船共沉”;人物形象类——“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被称为‘伟大的灵魂和‘黑色的雕像”;写作方法类——“为什么船长与大副之间的对话没有提示语”“为什么在撞船之后要描写船上的混乱局面”……
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是极具价值的,是他们原生态阅读下关注的重点内容。在了解了学生的问题之后,教师明白了自己的教学方向和重难点。当然,由于学生的认知、经验相对有限,他们提出的问题并不一定都有价值。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与筛选,选出体现文本教学重难点的问题作为学生探究的话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阅读教学说到底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对话是师生双方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进行信息交流、情感沟通的过程,能促进师生认知的碰撞和思想的对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对话不仅消除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中心地位,同时也让好学生把控话语权的现象得到有效的改变,从而使学生不断地生成新的思想、观点,并呈现出彼此相互倾听和悦纳的情态。
如,教学《詹天佑》一文的“开凿隧道”这部分时,教师运用图示法,将文本语言描述的开凿方法转化为直观的图画。在完成图画时,不少学生发表自己看法:“为什么不多打几口竖井呢?这样就不是两头并进了,而是多头并进,更能有效缩短工期吗?”教师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共同解决这一问题。一段时间沉默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一个学生说:“多打竖井虽然能够缩短工期,但并不是越多越好。打竖井本身也是需要时间的,打多了就会得不偿失了。”另一个学生说:“如果将八达岭平均分成几份,在等分的地方打下直井,让几支队伍同时施工,那这样就可以既省时又省力。”
在这样平等、民主对话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教材内容,而且能大胆思考,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独到的意见。对话中,学生相互倾听,彼此补充和完善,课堂呈现出灵动、活力的局面。
接受主义理论认为,作者创作出来的仅仅是“文本”而已,只有读者在感知时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才会产生 “作品”。由于学生认知、性格、经历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文本的解读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状态。这就需要教师提供自主对话的空间,通过立体化、多维度的对话方式,将原本机械而平面的语言转化为鲜活而立体的世界,最终达成认识世界、感知语言和提升思维的目的。
如,教學《我不是最弱小的》时,教师组织学生在默读课文的同时思考:“你们认为文中谁是最弱小的?请紧扣课文的核心语句做批注,写写自己的真实感受。”由于学生的认知经验不同,他们的理解自然是多层次的。有的学生认为,蔷薇花最弱小,因为它经不住风吹日晒,大雨已经冲掉了好多花瓣,显得非常娇嫩和纤弱;有的学生认为,蔷薇花的弱小是暂时的,因为植物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有的学生认为萨沙是最弱小的,因为她年龄最小;还有的学生认为,弱小是相对的,在爸爸面前妈妈是弱小的,在妈妈面前姐姐是弱小的,在姐姐面前萨沙是弱小的……
不难看出,课堂上学生对问题有了自己的理解,这是他们激活了自身的认知经验后形成的认识。在多元化解读中,学生获得了丰富而独特的情感体验,真正地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语文课程是开放而充满活力的。我们的教学不能将关注点局限在教材中,而要拓展、融合课外内容,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基本学情入手,聚焦学生的认知,拓展必要的阅读材料,真正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比如,选自古典名著《水浒传》的经典名篇《林冲棒打洪教头》,是一篇小说。作者以林冲与洪教头两个人的对手戏为抓手,将两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林冲“谦逊谨慎”的特点提出了质疑:“林冲武艺高强,身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为什么面对一个普通的武师如此谦虚,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懦弱呢?”产生这样的困惑,暴露出学生的认知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对林冲当下的处境并不明了,对林冲如此表现的深刻原因缺乏整体认知;二是对林冲性格的认知出现了偏差。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两个方面资料的拓展。第一处结合整本书《水浒传》的阅读,补充了林冲“棒打洪教头”之前的故事情节。如,误入白虎堂等,使学生理解林冲当下处境产生的原因,从而对林冲的整体性表现形成认知。第二处,教师出示一位外国留学生阅读了这一部分的感受:“林冲唯唯诺诺,怕东怕西,一点都不像个好汉,倒是洪教头敢作敢为,直爽豪迈,更像是一个好汉。”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认知感受,从而使学生对林冲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特点进行全面的体验。随后,教师提出问题:“结合你所了解的内容,说说林冲口口声声所说的‘不敢,不敢究竟蕴含有怎样的意蕴?”这样,引导学生将人物内心隐藏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样的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林冲这一人物的个性有了更为深入的体验,而且对林冲个性特点形成的原因有了更为全面的感知。在教学中,教师对文本没有必要事无巨细地全部关注,而是要紧扣学生的认知体验进行更深入的开掘,将关注点聚焦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
课堂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不断地实践、反思和改进,充分尊重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才能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责编 韦 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