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提取信息”语文要素的编排及教学策略浅探

时间:2024-05-08

王华

[摘 要]“提取信息”是语文要素的重要内容。第一学段的统编教材从“提取简单信息”“进行直接推断”和“学会综合表达”三个层次具体呈现“提取信息”的语文要素。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清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分散与整合的关系、补白与推断的关系,使學生在阅读中学会提取信息,获得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提取信息;第一学段;统编教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2-0034-02

相比其他版本教材,统编教材不仅注重人文素养的渗透,而且还注重语文要素的落实,其单元采用“双线”编排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提取信息”是极为重要的一个语文要素。统编教材从一年级上册开始,就将“提取信息”纳入编排体系中。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有效落实“提取信息”这一要素,以便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本文以第一学段统编教材为例,对“提取信息”这一语文要素的编排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的具体策略,以供参考。

一、基于“提取信息”内容编排分析

何谓阅读能力?按照“国际阅读能力发展研究”表明,是学生理解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能从各类文章中建构意义,能通过阅读学习、参与活动,享受乐趣。阅读能力具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提取信息”“直接判断”“综合并解释篇章”“评价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统编教材第一学段根据“提取信息”“直接判断”这两个基础层级的要求,采取台阶式的编排方式,具体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取简单信息

一年级新生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弱,因此“提取信息”的要求便是“找出课文中明显信息”。比如,《项链》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说出“大海的项链是什么”;《青蛙写诗》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说出是“谁来帮忙”;《乌鸦喝水》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说说乌鸦能喝到水,它采用什么办法……这些要求都是提取信息的“变种”,相对简单。只要学生认真阅读,就能从中找出答案。

(二)进行直接推断

到了一年级下册,对“信息提取”这一语文要素提出了更高要求,即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简单推断。比如,《树和喜鹊》这一课,有一道课后习题:“想想树和喜鹊后来为什么快乐?”学生要准确回答这一问题,就要根据树和喜鹊生活环境的前后变化进行简单推断,从中得出它们快乐的根源。又如,《一分钟》这一课,其课后习题为:“要是早一分钟,就能赶上绿灯了。/要是能赶上绿灯,就___________。/要是能及时通过路口,就_____________。/要是……”要回答这一问题,就要进行简单的推理,明白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楚知道前面一个分句是后一个分句的前提条件。

(三)学会综合表达

到了二年级,上册与下册教材对“提取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结合课文信息,简单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曹冲称象》这一课,其课后习题就要求学生找出两种称象的办法,并说说曹冲的办法为什么好。其中“找出称象办法”属于信息提取,而“说说曹冲的办法为什么好”则需要学生将曹冲的办法和其他人的办法进行比较,做出简单判断,阐述自己理由。又如,《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这些课文的课后习题都安排了类似问题,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所提取的信息学会进行简单的推理,做出综合表述。这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课后习题并不是在讲解课文后才要求学生去做,而是要结合文本阅读,有机穿插其中,从中落实“提取信息”这一要素。

二、基于“提取信息”内容的教学策略

对“提取信息”这一要素的教学,关键在于落实。教师要站在整个学段的高度,准确把握教材编者的意图,结合学生实际,采取有效策略,以便有效发展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一)理清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做到把握整体,关联局部

一般来说,有用的信息都是分散在语言文字中,需要学生整体把握文本主题,联系上下文进行阅读理解。如果只局限在具体段落、句子或者词语之中,那么取得的信息必定是不全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一年级上册的《项链》这一课,其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说说“大海的项链是什么?”不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印象,将答案说成“贝壳”“海螺”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生没有整体把握课文的意思。

课文中有这样的一段:“小娃娃嘻嘻地笑着,迎上去,捡起小小的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胸前。快活的脚印落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这里,不少学生只关注到“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胸前”,没有注意到前面的主人是“小娃娃”,更没有关注到后面一句,即“快活的脚印落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只有进行完整阅读,前后照应,关联有用信息,才能获取有用信息,得知“脚印”才是大海的项链。

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先巧妙设置“陷阱”,让学生直接回答;接着,引导他们对比阅读,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从而真正获取有用信息。这个方法,不仅便于学生准确提取信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演绎课堂的精彩。

(二)理清分散与整合的关系,做到分散圈找,整合提取

有的信息分散在各个段落,需要学生进行整体阅读,经过认真思考、分析,才能提取有用信息。比如,一年级下册的《动物王国开大会》这一课,出现四次通知,内容虽有所不同,但一次比一次全面。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圈画出四次通知;然后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提取有用信息;最后,让学生明白——通知要完整地表达出时间、地点和参会人员,才能让小动物们准时参加会议。

又如,二年级下册的《沙滩上的童话》一课有这样的一个片段:“不知道谁说了一句:‘这个城堡住着一个凶狠的魔王……就这样,我们编织着童话。”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对话的内容圈画出来,进行整合提取。这样,使学生发现,把这些语言串联起来就是一个童话。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顺利理解了“我们编织着童话”这一句话的内涵,而且还能准确地理解文本的主题内容。

对信息较为分散的课文而言,教师要善于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圈画、比较分析等方法,从中整合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信息链条,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三)理清留白与推断的关系,做到填充留白,合理推断

从一年级下册开始,教材就要求学生对信息进行简单的推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以细化落实。大多数课文由于表达需要,往往留有空白之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留白处,设计一些悬念,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推理、合理的想象。

还是以《动物王国开大会》这一篇课文为例。经过狐狸、大灰狼、梅花鹿等动物的提醒,狗熊的通知越来越完整,不仅补充了具体的时间,还补充了开会的地点。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结合前三次通知内容,推断故事的结果。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从而演绎出课堂的精彩。

总而言之,“提取信息”是不仅涉及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还涉及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编者意图,并结合学生实际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在推动课堂教学生成精彩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韦 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