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郭亚丽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从语言结构角度展开教学,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语言感知和体验的机会。教师让学生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引领学生了解语言结构、运用语言结构、内化语言结构,能够帮助学生顺利构建语言结构意识,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语感基础。
[关键词]语言结构;了解;运用;内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5-0048-02
所谓语言结构,是指语言的构建规律特征,包括基本语序、语气语调、习惯说法、关联句式、段落设置、观照铺垫等。小学生对语言结构还不是很清楚,教师利用故事为引导,让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的实践中逐渐了解语言结构、运用语言结构、内化语言结构,能够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快速成长。
一、听故事,了解语言结构
小学生大多喜欢听故事。对此,教师要给出明确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在聆听故事的同时能够了解其语言结构特征。
(一)创设聆听机会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故事资源,教师不妨给学生创设更多聆听故事的机会,让学生在听故事中展开自觉学习和感知,从而对语言结构形成完整认知。
例如,教学第六册《守株待兔》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守株待兔》的音频故事,让学生展开聆听,并给出提示:这是一篇成语故事,故事情节很简单,人物也不多,在聆听时要注意其语言特点,特别是过渡性语言。学生进入聆听环节,课堂讨论阶段都能够积极发言,阐释聆听感受。为了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感悟,教师继续播放成语故事音频,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在聆听中形成的学习感知也越来越丰富。学生对故事有特殊敏感性,教师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设计,使课堂教学形成了崭新的学习契机。
(二)做好聆听指导
学生都喜欢听故事,但大多关注的是情节和人物命运,这无疑是在“听热闹”。教师要在学生聆听的过程中给出一些指导,让学生更多地关注故事语言,感受个性化语言的表达效果。学生听得多了,也会形成自然模仿,语言结构学习就在潜移默化中展开了。
《鹿角和鹿腿》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教学时,教师先为学生讲述故事,并给予学生指导:故事主要围绕鹿角和鹿腿这两个部位的作用进行了对比讲述,聆听时要关注对比性语言的运用。故事讲述完成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聆听感受,学生都能够给出自己的见解。有学生认为,鹿角虽然好看,却不实用,关键时刻还需要靠不好看的鹿腿,这样对比给人带来了更多心理触动;有学生说,鹿角和鹿腿各有特点,但谁更重要,这是我们听故事时最需要关注的地方。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正面评价,并对故事折射的道理进行重点强调。
二、讲故事,运用语言结构
教师发动学生讲述故事,不能只让学生一味地模仿,还需要有创新探索意识,让学生在语言结构的运用中掌握相关知识。
(一)增设讲述任务
讲故事是一种再创作实践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难得的语言运用机会。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布设更多的讲述任务,让学生有更多实践体验的机会。为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教师可以给学生布设小范围的讲述活动,同桌合作、学习小组展示,都能够成功调动学生参与讲述的热情,使学生在讲述中建立起语言结构意识。
在教学《剃头大师》这篇课文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复述任务:阅读完课文,展开复述时,不妨先设计一个提纲,这样能够避免出现卡壳现象。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展开相关操作。在课文复述环节,学生有了一定的准备,自然能够顺利进入故事核心,在对文本情节展示的过程中形成了阅读认知基础。特别是语言设计方面,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了巧妙借鉴,通过模仿改进,形成了讲述语言,这对提升学生的语感水平有一定帮助。学生对复述课文存在一些畏惧心理,教师给出方法指导,让学生列出复述提纲,确保了复述操作的顺利进行。
(二)传授讲述技巧
讲故事需要有更多方法和技巧的支持,学生在这方面有一定欠缺,教师不妨从语言结构角度展开引导,让学生在模仿之中逐渐认识语言结构。课文中的很多故事语言都可以借鉴,教师要给学生做出一些示范,让学生对一些课文语言进行简单的模仿,然后再创造性模仿,最后是内化性展示。
《方帽子店》是一篇哲理性故事,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教师在指导学生讲述这个故事时,主要从语言角度展开引导:阅读文本内容,注意画出一些特殊的描述性语言。这家帽子店为什么只做方帽子?人们是如何感触的?为什么要戴这种帽子呢?只有对相关语言进行内化,这样才能确保故事讲述的顺利展开。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展开学习操作,先对文本内容进行重點梳理,对相关语言进行重点解析,然后进入讲述环节。教师依据文本语言展开讲述引导,教给学生更多的操作技巧,使学生顺利进入讲述体验之中。
三、写故事,内化语言结构
读写结合是最为基本的语文学习手段,而续写故事可以形成丰富的成长点,能使学生在内化语言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语用能力。
(一)创新续写设计
续写故事是一种典型的读写训练活动,教师要有创新设计意识,为学生提供更为适合的续写内容,以成功调动学生参与故事创编的主动性。续写故事需要对前文的故事情境有一定的把握,还要对其语言特点有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设定适合的语言操作方案,使续写内容与前文高度契合。教师要在续写方法上给出更多指导和提示,让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学习环节,提升学习品质。
《漏》是一则民间故事,这个故事有很高的趣味性,学生对故事情节十分感兴趣。教师先让学生深入阅读故事,然后给学生设计续写任务:这个故事后来怎么样了?不妨发挥你的想象力,给故事写一个结尾,看谁设计得更为合理和精巧。学生听说要给故事写一个续集,自然有浓厚的参与兴趣。教师深入课堂中,与学生展开多重互动,讨论续写内容的设计。课堂展示后教师又组织学生展开互评活动,对续写内容进行评价,使学生形成了丰富的学习感知。
(二)拓宽续写范围
续写故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语言运用方面的训练更为难得。教师要注意启迪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自然进入读写环节中,在更广阔的领域展开学习实践。
教学《枣核》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故事,并让学生展开信息搜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会听到类似的故事,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搜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资源,以习作形式展示出来,准备参与班级集体评议活动。学生通过多种信息渠道搜集民间故事,经过一番实践操作,并经过筛选和创作处理,他们都完成了习作。在课堂展示阶段,学生都能够主动讲述自己的故事。教师在组织学生评价时,主要对故事语言展开重点分析,使学生对故事语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学生语言基础还比较薄弱,对语言结构更是陌生,教师利用故事展开教学调度,符合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学生在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中形塑了语言结构认知,这对有效提升他们的语言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责编 刘宇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