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吴红娟
[摘 要]语文教学中为学生搭建情境支架,能够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核心,展开深度阅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搭建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时代对话的情境支架,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情境支架;深度阅读;文本;作者;时代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25-0063-02
支架式教学理论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是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线索或者提示,即支架,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阶段学生主要通过具体思维来获取知识和经验,情境创设具有一定的生活真实性,能够生动有效地对接文本,对接生活,为学生提供可视化的学习环境。以情境支架为支撑,能够促进学生从具体思维转向抽象思维,促进学生走向深度阅读。
一、搭建与文本对话的情境支架
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对话”过程是一个理解和认知的过程。统编语文教材为对话提供了诸多情境素材,教材中的单元导读、课文导语、泡泡提示、课后习题等都是具体可感的情境支架资源,巧妙地将其运用到阅读教学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去年的树》一课教学实录(节选)。
师:同学们把书翻到27页,大声朗读单元提示。
生:“乘着想象的翅膀……听星星唱歌。”
师:很有诗意的单元提示啊,你从如诗一样的学习内容提示中发现了哪些信息呢?
生1:这个单元要学习的是童话。
生2:童话是“奇妙的王国”。
生3:在童话世界中“花儿会跳舞”。
师:童话充满了无尽的奇幻色彩,带给我们无尽的阅读享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童话是《去年的树》,根据题目,结合单元提示中童话的特点,发挥你的想象,说说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生4:故事中的大树一定会说话。
生5:大树一定经历了什么,因为题目是“去年的树”,今年的大树一定发生了变化。
师:树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从树的用途上想想?
生6:也许变成了火柴。
生7:也许变成了家具。
……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0页,看课后第二道习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8:这个故事不止有大树,还有一只小鸟。
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利用好教科书的提示要素,创设情境支架,为学生铺设深度学习的第一道桥梁,进而引导学生带着对单元的整体理解、对课文的初步认知走进阅读,是实现深度阅读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搭建与作者对话的情境支架
阅读是一个动态的三边活动过程,文本是媒介,作者和读者的对话才是心灵的碰撞。指导学生阅读时,既要立足文本内容,也要联系作者的生平、成长经历、写作特点、生活情境、思想经验等,使学生在对作者的多元了解中走向对文本的准确理解。
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节选)。
师:文中哪里能够体现叶圣陶先生为作者修改文章的仔细?
生1:密密麻麻、到处是红色圈、钩成直线、曲线。
生2:作者用了一个夸张的修辞手法。“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叶圣陶老先生当年为“我”修改的原文。(出示原文)
(生惊讶)
师:如果你是文章中的“我”,看到修改得这样“密密麻麻”的作文,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生3:非常激动,但是也会有一些失落感。
师:为什么?
生4:当然是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够被认可,修改得多就证明写得不够好。
师:如果你是修改作文的老师,修改了这么多内容你会给出一个什么样的评语?
生5:会告诉学生写得还不够好。
生6:也会进行简单的鼓励。
师:叶圣陶先生怎么写评语的呢?
(生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叶圣陶老先生对我充满了肯定,这样的评语让我备受鼓舞,内心“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就好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
师:站在作者的立场,我们就会明白那片爬山虎为什么总是那么绿了。
生7:那是一个大作家对一个15岁孩子的鼓励,是真诚而平等的对话。
生8:这片绿是激发“我”创作的动力。
......
走进文本,对话作者,只有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才能体会到文本的一字一情。教师将作者的创作过程进行还原,为学生创设了对话作者的情境支架,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以感同身受的体验,体会到了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阅读教学也因此走向了深入。
三、搭建与时代对话的情境支架
文学作品承载着文化价值,也承载着教化的作用。文学作品是作家心灵与思想的反映,更是社会与时代的折射,把文本阅读与时代、社会接轨,搭建与时代、与社会对话的支架,引导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体会作品,才能更为有效地走向深度阅读。
如在《少年中国说》(节选)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介绍了“戊戌变法”的事件始末,对当时清朝政府统治下的中国社会情况进行了介绍,就西方列强污蔑和讽刺当时的中国是“老大帝国”这一社会背景和学生进行了交流。在了解了文章创作背景后,学生就能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饱含的对中国少年的强烈希望,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体会到了作者寄寓在“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中的深刻而浓烈的爱国之情。又如,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教师以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萧红所生活的年代,并对萧红的身世进行介绍,因为国家的动乱,少年时期缺少父母的爱护,所以作者萧红才极尽笔墨展现童年时光的自由与美好,学生处在社会与作者的經历之中就会格外明白自由与快乐对于萧红的意义。
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教师搭建与文本、与时代对话的支架提供了广阔的路径。教师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源向学生生动地再现文本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学生在了解历史、了解文本创作背景和动机的前提下,走进深度阅读,就能感受到文本的生命力和作家的深刻思想。
以情境作为支架,以对话走进文本,立足教材,根植文本,联系时代,为学生搭建与文本、与作家、与时代对话的阅读情境支架,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感知力,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并最终帮助学生实现了与自我的对话,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责编 刘宇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