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徐文健
[摘 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要与其他多种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要有助于培养语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要有助于促进思维,提高表达能力。
[关键词]朗读;读导结合;读思结合;读说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79-01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纵观当下语文教学,有的老师也很“重视”朗读,课堂上书声朗朗,但学生读得是磕磕巴巴,句读不分,拿腔拖调,老师却放任过度,指导缺位,似乎认为只要学生出声就是朗读。这种朗读目标不明,是无为而读,不是真朗读,是伪朗读。
那么,语文课因何而朗读?笔者通过教学《田园诗情》获得如下体会:
一、读为主线,读导结合,感知意境美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只有读,才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像《田园诗情》这样意境优美,文字诗化的课文更需去读。但不能为读而读,教师应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笔者在执教《田园诗情》时,指导学生或为熟悉内容而读,或为感知意境美而读,或为品味词句做铺垫而读,或为想象画面而读,或为展现风采配乐而读,更有突破重点词语时前后文的重组朗读……在引导中,学生读出了綠草原的辽阔无垠、和谐安宁,读出了奶牛的悠然自得,读出了骏马的骠悍强壮,读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凡事都要有个度,重视朗读指导,但不能指导过度。一些教师不论什么课文,往往抓住某一段,先是让学生自读,然后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接着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再就学生个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总之,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读。这种朗读过犹不及,声响情未达,适得其反。
二、品为关键,读思结合,探究语言美
吕叔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笔者认为抓关键词句品味有助于语感的培养。品味关键词句就是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而这一切的达成则少不了学生的思。思需有疑,笔者在教学中多次设疑激疑。如在无疑处设疑:文本写了荷兰的傍晚美景,是不是写景的文章都要写夜晚的景色呢?再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自然过渡到对荷兰夜晚景色特点的把握上来。再如在平淡处设疑:“只有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抓住句中“才”字做文章,一个“才”看似平常却奇崛,意味无穷,在上下文的勾连朗读中,学生品出了草原的寂静,品出了动物的自由自在。
在品味关键词句时,应做足朗读功夫,以读促品,以读促思。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进入文本情境,此时,学生口里读出感觉,心中读出情感,眼前读出画面,品味水到渠成。如果不通过朗读触响学生心中的那根“情”弦,那么学生品味出的“言”就会游离于文本的“情”外,他们的“思”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说为升华,读说结合,创造个性美
语文的本色是什么?就是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引导学生听说读写,其最终目的是用语文,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随文练说就是其最佳途径。教学中应遵循课文的情感脉络以及文体特点,找准生长点,把说与写的训练融入课堂,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同时展示自己的语言积累,展现自己的个性创造,其反过来也是对文本语言的再一次深入地品味。在教学《田园诗情》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充分与文本、作者展开情感与心智交流,在感受了奶牛的神态各异后,设计了说话训练:你能再模仿说一句吗?“还有的奶牛回过头来哞哞地叫,仿佛在呼唤自己的孩子。”“吃饱了鲜草的奶牛静卧在草地上舒展四肢,显得惬意自得。”……这样富有个性的表达层出不穷,既丰富了文本内容,也内化了语言。课尾,笔者示范了自己撷取文本语句创作的小诗,让学生模仿练写。课后作业则设计了说话训练“我来自牧场之国”,引导学生角色置换,浸润到文本中,浸润到意境中,学生练说精彩纷呈。通过这一系列的说写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语文课上的朗读不但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能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只有当朗读在性质上从属于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才能以自己的生命律动去叩问、探究文本的生命律动,才能与文本、作者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唯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感品质,提升言语品位,提高审美、感悟、表达等诸多能力。
(责编 韦淑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