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阅读教学中如何把书读“活”

时间:2024-05-08

李俏

[摘 要]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读书的指导就是学习的指导。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把书读“活”: 问答读,了解表达顺序;对比读,品味语言魅力;增减读,感受生动形象;变化读,体会感情色彩。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法设计;读“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48-02

崔峦说:“阅读教学的要义在于,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入文本,经过一系列个性化的读,建构知识意义,锻炼阅读能力,获得审美愉悦,受到范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读书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活”,让学生在读书的实践中爱上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享受读书。所谓把书读“活”就是活跃读的形式,突出各种读法的功能,读出活力,读出变化,读出文本精髓,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问答读,了解表达顺序

课文表达顺序的安排,对突出文章内容、表达思想感情有着重要作用。许多课文在表达顺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顺序的特点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可以设计问答读,让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的表达顺序。问答读就是在读书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学生通过读书来回答。

例如,《日月潭》一文,是按时间的推移来安排内容的。如何让学生了解其表达顺序呢?教师提出了问题:“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日月潭景色怎样?中午,太阳高照,日月潭景色怎样?蒙蒙细雨中,日月潭景色怎样?”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回答:“清晨……”读后,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从“清晨、中午”等时间提示词了解了表达顺序。

又如,读《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师提出问题:“去金华双龙洞路上的所见所闻是什么?游览外洞看见了什么?进入内洞看见了什么?内洞里面有什么?出洞的感受怎样?”学生通过朗读相应的文段领悟了课文的表达顺序,并学习和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课文关键段落,了解课文表达顺序,对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发展语言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二、对比读,品味语言魅力

在比较中鉴别,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因此,根据课文思想感情的表达特点,运用对比读,能够使学生感悟文章特征,体会思想感情。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读,品味词句,让语言“活”起来,让体验抵达作者的心灵呢?

如《猫》一文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对比读,深入品味词语,感悟词的魅力。猫的“温柔可亲”在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学生画出相关词句,找到“蹭”字。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蹭”的意思,并与“擦”字进行比较体会。学生在不断地对比品读中,细细推敲老舍先生用词的生动、准确,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理解了老舍先生对猫的真挚感情。

再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句子:“春天到了,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对比读,感受作者用词的凝练、准确。教师让学生比较“抽出”和“长出”,把这一组词语放进文中反复读,使学生感受到“抽出”一词更能形容树木发芽的速度特别快,迫不及待长出来的样子。

运用对比读,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品评赏析,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的表达效果,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品味出力透纸背的意蕴,从而走進文本,走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品读出课文的精华所在。

三、增减读,感受生动形象

感受课文的具体生动形象,即把当时的环境、情景呈现在眼前,这需要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去感受,通过声音来还原当时的形象、颜色、温度、明暗、气味……学生在朗读时常常会自动地增加或者忽略某些词句。根据这种现象,教师可以运用增减读, 也就是给课文补充或者删除某些语言文字,引导学生体会某些词语、段落在语境中的含义或作用,从而更好地感受课文的形象生动性。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写了父亲挖了38个小时,挖得艰苦……但没有写父亲具体怎样挖的。只有让父亲挖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高大起来,学生才能够从中受到感染。教师可以设计:“父亲面对瓦砾怎么做?面对大柱子怎么做?”并补充父亲的一系列动作:扒、搬、挪、撬、推、扛等。丰富文中句子后,教师再进行引导:“他挖了36个小时,两天一夜,想象当时是什么情形?”学生从中体会到父亲面临的巨大困难,再把体会融进朗读中,获得了深刻感受。

又如《仙人掌》一文,描述仙人掌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时,运用了“无论、都”“却、总是”“从来、任你”等词语。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仙人掌的敬佩、喜爱之情。为了吸引学生的关注点,教师设计了增减读,帮助学生领悟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和感情。教师删除了文中含有“无论”“却”“总是”“从来”“任你”等词语句段,让学生读后谈体会,再朗读原文。此时,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带到朗读里,充满激情地读,反过来又通过感情朗读,获得了情感熏陶。

四、变化读,体会感情色彩

要想在阅读课堂上培养学生语感,就必须训练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根据课文内容表达的感情色彩读出语句的轻、重、缓、急等变化。阅读课上,教师常常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学生所理解的情感朗读就是大声读、使劲读,甚至喊着读……人的感情世界是丰富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是多样的,用声音来表情达意也是迥然不同的。教会学生变化着读,首先要让学生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再引导学生用声音把眼前的文字通过富有情感的变化读出来,从而展示鲜明的人物形象。

如《和时间赛跑》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由这句话中的“忧伤”来体会全文的忧伤情感,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感受到了一位因失去外祖母而忧伤的男孩形象。

又如,《语言的魅力》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心情:“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里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这段话抒发了作者对盲老人怜悯同情的感情。在学习时,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春天,再出示春天的图片,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春意盎然的良辰美景。之后,突然出现全黑屏幕,让学生的内心产生强烈感受。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变化朗读,点拨朗读技巧,让学生以声音的大小、轻重、快慢的变化来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起伏,抒发自己内心深处强烈的震撼。

阅读教学中,设计多种形式的读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丰富多样的读、灵活多变的读、有声有色的读、有实效的读,在读中培养语感,能让学生越读越有趣,越读越入迷,从而走进文本,把书读“活”,受到情感的熏陶。

(责编 刘宇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