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吕宣杰
[摘 要]课堂教学中,习作教学要尊重主体,满足主体的各种心理需求,这样才能实现真情表达、自主表达和创意表达。基于主体的表达本位,习作教学要实现“五需要”,即激发倾吐欲望的需要;感知表达方法的需要;掌握文体特征的需要;养成良好习惯的需要;启动互助赏评的需要。
[关键词]习作教学;倾吐;表达方法;文体特征;习惯;互助赏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86-02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习作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注重学生思维情感的熏陶,竭力寻求突破,寻找到一条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作文教学之路。
一、激发倾吐欲望的需要
学生在习作时常常愁眉不展,主要是因为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或无情可抒而陷入困境。为什么会这样呢?仔细深究,主要是我们设置的教学目标过高、要求太多、方法不当引起。习作指导中,我们总是习惯于从课程标准出发,从教学要求出发,从我们教师自身出发,提出这样那样的框框,死死地捆住学生,却忽视了学生这个习作的根本主体,忽视了学生的心灵需求。我们盲目地以习作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机械枯燥的原地转圈圈,习作教学只能从一个误区陷入另一个误区,毫无质量可言。习作指导必须从主体出发,从主体的心理需求出发,这样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灵,真正破解习作这个难题,让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习作是什么?是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交流和表达中才不断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不断地提高表达水平。那么,要表达什么呢?也就是学生要表达什么内容呢?要知道,我们教师强制性的规定、人为的要求只能害苦学生。这些规定、要求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岂不知,它并不符合学生的心理,或者学生的生活经验里根本就没有。如此的强人所难,这样的表达和交流还有什么意义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他告诉我们,学生的言说欲是写作的真正动力源。可见,习作教学必须从激发学生的言说欲入手。那么,教师该怎样激发学生的言说欲呢?
这必须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要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着力于言说能力的培养。具体要做到:第一,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第二,基于学生的情感活动,让学生快乐地表达;第三,基于学生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创意地表达。
例如,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本领。首先,本领就来自于学生个体真实的生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本领,而且各不相同。那么,怎样让学生成功地发现并介绍“真正的”“与众不同”的本领,则是我们指导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我们不妨让学生经历“自我发现——发现他人——合作提升”的过程,在反复言说、发现和探讨中提炼“本领”,具化“本领”,欣赏“本领”,只有经历这样充分言说的过程,学生才能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打开思路、恰当选材,写起作文来才能文思如泉,得心应手。
二、感知表达方法的需要
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学生写出来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有的文章具体生动,有的文章简单明了,有的文章粗糙干瘪……除了学生自身感知事物的方式有差异外,最主要的是学生并不懂得怎样去叙事,不知道表达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心中没有方法,写起作文来当然会无从下手,不知所云。
小学阶段,主要练习记叙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由此可见。“具体”是最重要的教学要求。那么,怎样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呢?首先,怎样才算是具体呢?我们必须借助实例来解剖和表现,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悟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景物描写等方法及其作用。学生只有通过具象化的语言才能领悟其中的内涵:这样的一系列详细描述就叫具体。其次,什么时候必须具体?除了借助大量的习作范文,我们还必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理解和体悟,总结其中的规律性;再次,为什么要具体?这要引领学生通过审题,通过写作目的等来感知。
“在写中才能学会写。”在学生充分感受到“具体”这一表达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地练写、修改、评价和完善,他们就能懂得表达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并渐渐地习得表达的规律性。
三、掌握文体特征的需要
文章体式将文章系统有效地进行归类,帮助学生认识和把握文章的基本特征,便于习作时“对号入座”,能促进学生习作的规范化。每一类文体都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和语言特征,在阅读教学中已有所渗透,学生也能粗略地感知。可是,在习作教学中,要求学生用文字、用恰当的形式来表现文体就困难了,学生实践起来也容易糊涂。例如,记叙文和说明文有什么不同?应用文中的书信体和请假条、通知等有什么异同?为什么?
文体是文章内在的规范性要求,我们必须借助习作实践才能让学生体悟和准确地运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类练习,然后有针对性地比较文题、语言表达、文章结构等方面的不同,最后再鉴别、整理和总结,以形成整体“块状”的习作知识。对于实用性的应用文,如小学阶段重点要求掌握的书信,在具体的教学中,必须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对于习作中各种知识性的要求,只有深入透彻,学生才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这样的教学也就避免了死记硬背、机械枯燥,达到了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例如,书信开头的称呼要顶格写,为什么?结尾一定要有祝词,为什么?怎样的祝词才恰当,才能符合对方的心理?最后为什么要署名,而且要先署名再写日期?弄懂了这些之后,学生才会明白:这些外在的格式要求,实际上是内在表达的需要。有了这个基础,习作中进一步练习、强化,学生才能够准确而熟练地达到格式要求,而且终生都不会出错。
四、养成良好习惯的需要
好习惯受益终身。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造就一个人,成就一个人的人生。习作教学尤其要注重培養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1)认真审题,据题选材的习惯;(2)想好再说,先说后写的习惯;(3)写自己最想说的话,写自己最能写好的事的习惯;(4)想通再写,一气呵成的习惯;(5)独立表达,自我表达的习惯;(6)静心修改,完善自我的习惯;(7)阅读互动,欣赏合作的习惯;(8)及时反思,提升自我的习惯。这些都必须在教学中认真落实,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学生就能逐步提高。
五、启动互助赏评的需要
学生是习作的主体,也是修改、欣赏和评价的主体。教学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阅读比较、互助探究、欣赏评价,在交流分享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习作鉴赏力,这是学生心理的需要,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评价方式。
我们也可这样分步教学:自读自赏,明确得失——互读互赏,比较激励——优作品赏,提升自我。习作教学经历了合作互动、探究比较、欣赏评价的过程,学生在自由阅读、自主体会、自如评价欣赏中就能愉悦地汲取经验,吸纳方法,明确目标,产生动力,从而实现生动、活泼地自主发展。
总之,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有效落实好“五需要”,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责编 刘宇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