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米雪
[摘 要]“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是教师关注的焦点,也是阅读教学的难点。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确实,真情挚意构成诗词歌赋灵韵的生命,成为课堂教学中“感人心”的点、“入情境”的线、“晓以怀”的面。
[关键词]教学案例 以情串课 评析 欣赏 朗读 感悟 拓展 延伸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65
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描述了雨中青山、空中白鹭、江中渔舟、桃花流水,不仅色泽鲜明而又微濛柔和,意蕴宁静而又盎然怡趣,寄托了作者爱自然、爱自由的情怀,而且字里行间裹挟着悠悠的文情言韵,读来让人撩心撩怀、动容动情。因此,教师应基于文本,引领学生怀情行走,凝心品悟,产生共鸣。
片断一:欣赏,走近《渔歌子》
1.欣赏江南景,引诵《忆江南》
(播放江南春景,师配乐吟咏)
被风唤醒的春天,柳丝轻摇,微点水面,“绿杨烟外晓寒轻”成了动人的美景。兰馨惠香,莺啼蝶舞,心中不禁涌起几份“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韵致。
朦胧中,江南细雨,缠绵飘落,此刻漫步于微雨,定能感受到“小雨纤纤风细细”的惬意。
原来,春归之际,就是心情飞扬的时候。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曾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忆起过江南。
(生吟诵《忆江南》)
2.区别诗与词,引出《渔歌子》
师:还记得词与诗的区别吗?(师生交流略)
师:今天,我们将乘这股春风再来学习一首新词——《渔歌子》。(板书课题,生读题)
……
[评析: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教师利用白板呈现一段幽柔袅袅的音乐及美轮美奂的江南春景,拉开了全课的教学序幕,让学生尽情地徜徉在古诗词的氤氲中,诗意地栖落于课堂,别具一番情趣。
——情随曲生]
片断二:朗读,感受词韵之美
1.意从文中来——读通
过渡:这首词写了什么?结合注释及插图仔细读上几遍。
2.韵从准中生——读准
师:要想读出词的韵味,首先要将字音读准才行。
多媒体出示:西塞山 白鹭 鳜鱼 箬笠 蓑衣
(让学生在电子课本上圈画)
师:这里的“塞”读sài,后面四个词语中都有生字,如果读准确,那就是字正腔圆了,试试吧。
3.留心停顿——读出节奏
师(播放朗读):你们在听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生1:她在“西塞山前”的后面停顿了一下。
生2:她在“桃花流水”“斜风细雨”的后面也停顿了。
师:这就叫节奏,如能读出来,那就叫抑扬顿挫、有板有眼了。
(出示划好节奏的词,生再读)
4. 形式多样——读出美感
(领读、齐读、指名读)
……
[评析:这一环节设计了四次不同目的的朗读,力求学生读得有层次、有提升。从自读时的意顺韵准,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再到白板范读后的有板有眼,逐步要求学生读通顺、读准确、读出节奏、读出美感。
——情融读中]
片断三:感悟,想象画面之雅
1.精心设计,发现词中潜蕴的美景
师:张志和不仅是一位词人,还是一位画家,所以大家都说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闭上眼睛,听咱班的朗读小明星来朗读,看能否发现词中藏着的那幅画。
2.精巧设问,引导描绘多彩的画面
问题(1):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3: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垂钓的渔翁。(师相机板画)
问题(2):知道这首词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吗?
生4:“桃花流水”告诉我们是春天。
问题(3):欣赏到了哪些五彩的春色?
生:白鹭的白、桃花的粉、箬笠的青、蓑衣的绿、西塞山的苍翠。(师相机涂色)
3.精妙合作,深刻领悟画面的优美
师:从你们陶醉的眼神中,我似乎看到了你们心中的“画”,拿起笔,先用心写下它,然后我们来交流。(配古筝曲,生写话)
生6:站在西塞山下,看到一群白鹭悠闲地飞着,发出欢乐的叫声,而且桃花怒放,似红霞飞瀑……
生7:一群白鹭在苍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飞着……蒙蒙细雨飘落在老渔翁的身上,他似乎浑然不知,只顾静静垂钓。
师(小结):多美的画面呀!短短27个字在你们大胆的想象中居然变得如此唯美。想象,这可是读诗词的一种好方法。
师: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美读了。
……
[评析:27个字,辅以板画,让学生充分想象、丰盈画面,在意境空远的音乐里深情书写美读,学生似移步画中——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于是学生心中的画面有了色彩,有了声音,有了味道,有了情感。
——情润襟怀]
片断四:拓展,品味垂钓之情
1. 过渡
师:作者置身于美景中,会有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生:不须归。
2. 提问
师:此时可是下雨了呀,他为何不须归呢?
生8:他戴了箬笠,披了蓑衣,不怕风雨。
生9:他想多钓些肥美的鳜鱼。
生10:他被景色迷住了。
师:果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而不须归吗?
(出示《唐书·张志和传》: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师:原来他钓的不是鱼,那是什么?
生11:可能是一份心情。
师:一份怎样的心情呢?
(出示资料:张志和年少得志,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他的哥哥张松龄担心他在外受苦,特地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其回家)
师(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想想哪个词语最能表达哥哥的期望?
生12:且须还。
师:请同桌分角色试着和答这两首词。(生和答略)
师:此刻的张志和只流连于这山、这水、这美好的春光里,用些词语来形容他的心情吧!
生:悠闲自在,惬意自得……
(出示资料:张志和原名张龟龄,因皇帝赏识,赐名“志和”,意在心志平和,这也成了他毕生的追求)
师:好一个心志平和,真可谓“钓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间也”。
3.小结
师: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我们也就了解了这首词所蕴含的真情实意,这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一种好方法。现在再来朗读,我们一定会有更深的领悟。
……
[评析:所谓“诗言志”,了解诗人当时的时代背景、处境和心态,再去理解诗意、体会情感就容易心领神会了。此时再读,就能读到字眼里去,读到词情的骨子里去。
——情入心魂]
片断五:延伸,体悟弦外之韵
1.吟诵
师:刚刚的一和一答,我们似乎成了张志和的知音。来,同学们,我们面对青青西塞山,看阵阵白鹭展翅飞翔,在桃花烂漫、流水潺潺的斜风细雨中,记住《渔歌子》,记住张志和吧!(师生共诵《渔歌子》)
2.延展(自选一项)
(1)结合《渔歌子》作一幅风景画——画。
(2)课外阅读《渔歌子》的另外五首词——读。
(3)试着表达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写。
……
[评析:“词以境界为最上。”这里,教师让学生反复吟诵深化理解,直至熟能成诵,领悟作者寄情山水、不慕俗世的写作主旨和内涵,使学生体验到画中有景、读中有情、写中有意。至此,画、读、写的课外延伸回味,使课堂教学余音绕梁,耳犹不绝!
——课终情未尽]
总评:
情者,文字之经、课堂之纬。《渔歌子》字字句句涌动着情感的溪流,为课堂教学蓄积、盈润了无穷魅力。把准它,就有可能引领学生自由地行走于语言文字的世界中。
本节课以情串联,引导学生渐进曲径通幽之境。
1.在欣赏中移情
课伊始,教师融音乐、画面、原创小散文为一体,调动课学生的情感储备,水到渠成地带领学生走进词人游历的美丽山水间。
2.在诵读中传情
通过形式多样、逐层递进的阅读实践,用语感链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感情,让学生用心去洞察、去领悟,引发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教师、与编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3.在感悟想象中深情
教师努力寻找情感渗透与语用训练的契合点,并通过词画相依、音乐渲染等途径,半扶半放地让学生写意,使其迈出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跬步。
4.在拓展延伸中动情
教师扣准“不须归”的细节,呈示历史资料,使其承载的思想和情感穿越时空,引领学生了解张志和生活与情感的原始状态,使语文课在情感濡染心灵中变得丰满、生动而富有美感。
至此,整节课词情浓浓、师情依依、课情飘飘、生情满满,在情连意绵、错落有致中悄然落幕……
(特约编辑 木 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