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把握新理念、引领新常态,不断提升“十三五”时期三农报道影响力

时间:2024-04-24

□ 文/孙 林

把握新理念、引领新常态,不断提升“十三五”时期三农报道影响力

□ 文/孙 林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五大发展理念,充分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三农发展大势,科学研判媒体融合态势,对于做好“十三五”时期三农新闻宣传工作,推动三农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报道 十三五 影响力 农民日报

孙 林

农民日报社总编辑

学习党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的新精神、新思路、新理念,认清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把握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以新理念把握引领新常态,坚持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不断创新《农民日报》报道内容、报道形式和报道方式,不断增强内容生产力和传播力,进一步实现专业特色品牌大众化有效传播,进一步发挥三农主流媒体“主力军”和“挑大梁”作用,是《农民日报》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新闻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在三农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征程中,在媒体融合加速、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传媒舞台上,《农民日报》必将迎来又一个三农新闻宣传报道的黄金机遇期。

一、深刻把握“十三五”时期三农发展大势,清醒研判媒体发展态势,直面三农新闻宣传报道的机遇与挑战

站在时空交错的纵横坐标之上,站在三农与媒体交融的时代背景之下,只有认识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把握未来五年三农发展和媒体发展的总体趋势变化,才能更好地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发挥优势,进一步提升《农民日报》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当前,我国三农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既处于发展黄金期、关键期,也处在爬坡期、转型期。一方面,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成为全党共识,为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汇聚强大推动力;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带来持续牵引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增添巨大带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农村各项改革全面展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不竭的源动力。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是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背景下,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是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在受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影响不断加深背景下,如何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赢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是必须应对的重大挑战。“十三五”时期必须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开创三农发展新局面。作为三农媒体人,必须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准确把握新常态下三农发展所面临的这些形势和任务。

在新常态背景下,三农事业发展步入新的历史节点,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标准和要求。作为唯一一份面向三农的全国性中央级报纸,作为党在农村地区的“党报”,作为三农新闻宣传领域的主力军、国家队,《农民日报》一定要适应、跟上三农发展的变化,了解把握媒体变局,清醒研判新媒体时代自身优势、努力方向和发展路径,主动拥抱新媒体手段、拓宽传播渠道,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媒体融合之路。

当前,新媒体崛起,并和传统媒体互动共融,过去“内容为王”的传媒圭臬,已悄悄转变为“优质内容与有效传播并驾齐驱”的媒体法则,传媒朝着更加多元化、全覆盖的方向发展。移动终端发展出大量高黏性用户,社交平台出现媒体化趋势。这些变化,也为三农新闻宣传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三农新闻宣传必须牢牢把握当前媒体的变局,利用好微信、微博、微视频等新型媒体,把党的政策传递到千家万户,把三农的好形势传播出去,把基层的诉求尽快地反映上来。

对《农民日报》而言,在新常态下仍面临着重大战略机遇期,《农民日报》凭借自己的政治优势和专业优势,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将和其他传统媒体一样,面临媒体融合时代最严峻的冲击和挑战。然而,不管技术如何发展变革,媒体的传播属性决定了,任何时候生产内容和传播内容的能力,都是制胜的不二法门。《农民日报》将更加专注于优质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能力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党的喉舌作用,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好务、尽好责。

二、精准梳理未来五年三农领域的报道重点和选题方向,进一步提升优质内容的生产能力

《农民日报》的发展是与三农发展同步的。三农领域的重点,就是《农民日报》新闻宣传的重点,“十三五”时期三农工作的重点,就是《农民日报》宣传报道的重点。仔细研读“十三五”规划建议,可以看出涉及三农的内容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这无疑是《农民日报》做好三农报道的选题数据库、策划线路图、编采思路源。可以说,“十三五”时期的三农报道,在内容上,既是“十二五”的延续,又是一次新的出发;有些方面要坚持继承、要保持不变,有些方面则要不断创新,在创新中求进、求强。

(一)从报道主题来看,把握好新常态下三农宣传的不变与变。

“十三五”时期,三农报道要正确认识新常态、适应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紧跟三农发展进程抓好报道。从不变的层面而言,不管是“十二五”还是“十三五”,三农工作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都始终坚持如一,不曾动摇改变。“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三农目标任务,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提升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坚决打赢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等等。这些都是过去工作的持续推进,都是三农领域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时代课题,都是《农民日报》宣传报道的核心内容。

从变的层面而言,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报纸选题侧重点、议题设置的角度、话题展开的方向都要调整和跟进。国家的方针政策会有适当调整,要及时解读诠释、释疑解惑,比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些老话题会生发出新问题,要密切追踪探析,比如粮食生产;一些新情况新现象会不断出现,比如产权交易快速发展,要及时纳入视野;地方各省区市在探索实践中会产生许多新做法、新经验、新模式、新思路,值得关注总结传播推广;基层农村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现象,需要及时捕捉;农业各行业、各领域、各产业出现的趋势性情况需要了解追踪。

(二)从议题设置来看,要从大众视角生产专业报道,强化“思想也是生产力”意识。

不断提升“三农”新闻宣传报道竞争力,不是喊口号,而是硬道理。要努力从大众视角来生产专业内容,提升思想引领力。要把报道做得更专、更深,独家、原创、专业、权威的内容方能创造价值,成就核心竞争力。

在三农新闻宣传报道领域,《农民日报》依托职能部委,联系三农领域高端智库专家,行走在最基层最前沿的三农一线,掌握最及时最权威的行业产业信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步入“十三五”,我们一定要做得更深入、更到位、更透彻。就拿三农领域最重大的课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粮食生产”来说,报道不能仅仅流于表面,报动态信息、看表面现象,更要看清实质、引导舆论、引领认识。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后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资源环境压力趋紧、国内粮食生产成本高,国内外粮价“倒挂”,造成粮食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三量齐增”,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着与以往任何时期都不同的内外部环境。这个时候,对粮食生产多了少了的问题又起争议,比如丰收包袱论、农业代价论、粮食安全不必论。社会上存在的疑惑,需要《农民日报》及时关注回应、纠正混乱认识、正确引导舆论。要通过采访专家学者、权威官员,告诉公众,粮食安全在任何时候都是必须常抓不懈的首要工作、首要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一时多一点、少一点是技术性问题,但粮食安全是战略性问题,不能让发展中的技术性问题影响战略性决策。越是连年增产、三农发展形势好的时候,越要有忧患意识。其他议题、话题也都应该如此,站稳政治立场、胸怀大局意识,凭借专业深度、思想高度、视野广度,发出三农主流声音,彰显三农党报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三)从报道题材来看,强化问题意识,强化对涉农公共话题和社会民生的关注,牢固树立“大三农”意识。

这些年来,三农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是多年存在的老问题、深层次问题、复杂问题和根本性问题,有的不仅没有消失,甚至还因为存在偏差而凸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特别是成果转化率、机械化程度等依然有较大差距;水资源短缺、污染加剧,现代农业的基础依然薄弱;一边是不断上升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一边是农产品价格的“天花板”,农产品竞争力弱的局面难以短期内扭转。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库存怎么去、成本怎么降、短板怎么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如何继续夯实农业基础、坚持重中之重?农业农村改革的一些重大问题和敏感问题,如何推进、如何激发内生动力?如何推进四化同步、使农业与其他产业高效融合?如何用法治规范种子、扶贫、金融乃至土地制度等领域的改革实践?……这些问题,无一不是农业领域必须攻克的难关、必须扫除的障碍,也是三农媒体必须持续关注、持续思考的课题。未来五年农村人口将会加快流向城市、落户城市,将会有数以亿计的农民实现向市民转变、向非农转移,如何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深入推进城乡统筹、要素平等交换和资源均衡配置以及农民工市民化的改革?这是全社会都会关注的话题,农民日报社要加大社会民生、公共话题的报道力度,做好舆论的引导。

总之,未来五年,《农民日报》不仅要做好三农事业发展的观察者、见证者、思考者、记录者,更要以媒体的责任和担当,当好推动者、参与者,准确、忠实、负责任地报道行进中的三农中国,这不仅是由新闻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也是由《农民日报》的媒体性质决定的。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三农的具体报道任务、侧重点和视角虽然在调整、变化、转换,但是《农民日报》对三农的感情、态度、坚持和责任感将始终如一,这是我们不变的追求与承诺。

三、主动适应“十三五”时期媒体融合要求,不断创新报道形式,拓展传播渠道,进一步增强传播力

近几年来,经过农民日报社全体同仁不断实践探索,报社的新闻宣传报道工作成效显著。三农新闻宣传的活力进一步增强,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媒体公信力进一步放大,舆论引导力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充分彰显了《农民日报》在三农新闻宣传中的主力军和挑大梁作用。紧扣三农脉搏的重要言论、重大报道、重头策划“三重报道”,从选题立意、采写水准到版面呈现,更加理性生动,有思想有高度有分量,已经成为《农民日报》的显要标志;聚集农业行业产业、农村各领域的专刊报道,在专题策划、报道内容、版面风格上竞相出新,行业影响力持续提高,向专业特色品牌大众化有效传播之路不断迈进,在报社内部形成了“周刊效应”;媒体融合从理念到实践稳步推进,互动共融节奏加快,网络专题制作、微信公号配合宣传重点密集推送,成为三农宣传报道的线上快传手和又一传播阵地。“十三五”时期,《农民日报》将从三个方面加强创新,不断适应新形势。

(一)打造更加完备的核心产品报道体系。

坚持“三重报道”不动摇。重要言论、重大报道、重头策划是《农民日报》探索出的成功报道形式,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要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热点,更加主动地紧跟中央三农重大部署,紧跟三农中心工作,主动策划,设置议题,增强“三重报道”选题的新闻性,实现政治性和新闻性的有机统一。加强问题性报道不松懈,敏锐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发现、报道、推动问题解决。重视舆论监督报道不回避。舆论监督报道为百姓鼓与呼,维护农民群众切实利益,要敢于出手、勇于亮剑、善于发声。关注“三农”典型人物不缺位。人物报道有故事有情节有温度,容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是高情感的题材。关注典型人物和弱势群体,能够有效提升报纸的公信力和关注度,彰显报纸的价值追求。加强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农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加强对与三农有关的弱势群体和草根阶层的关注报道。抓好日常报道不松劲,在满足涉农产业行业、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上下功夫,在短小新实上下功夫。

(二)强化报道形式、编辑手段和版面编排的创新。

《农民日报》将继续深化“走转改”,坚持“三贴近”,多向基层农民群众学习生动鲜活、有生命力的表达方式,减少陈旧僵化、模式化的语言文字。强化读者视角和需求意识,增加报道的故事元素,讲好三农故事,将主题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情节化。鼓励多种编辑手法和版面元素的创新运用,特别是对于比较枯燥的政策和专业技术等板块,构建创意版式,增强版面的可视化、易读性,满足从农民到为农服务的各级干部等广大读者群体的阅读习惯和需求。同时,在深度报道之外配发记者手记、专家点评等,跳出事件进行冷思考,帮助读者延伸阅读,提升报道层次,更好实现三农报道的有效传播。

(三)探索有《农民日报》特色的媒体融合之路。

走媒体融合之路既是中央精神的要求,是媒体发展使然,也是顺应广大关心三农的读者的热切期许。各级干部希望更及时地获取三农政策等方面的权威解读,快速成长起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要更加快捷的行业产业信息,读者们渴盼第一时间听到三农主流媒体针对三农热点现象、焦点事件的发声和表态,农业生产的风险性、脆弱性等特殊性使得滞销卖难时有发生,这些都要求我们搭建更加有效的传播渠道和平台。“十三五”时期,《农民日报》将更加重视网站和“三微一端”(即微信、微博、微视频和客户端)建设,把《农民日报》优质原创内容有效传播出去,更好地为三农事业和广大读者服务,最终实现媒体价值。中国农业新闻网将不断创新编排形式,增强传播力,抢占三农舆论的话语权。原创报道是网站核心竞争力所在,更是网站生存发展的必备基因,要结合形势、时政社会热点策划专题报道;针对有广泛社会关注度的三农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推出有力度的报道;要运用数字图表、H5等新技术手段创新产品形式。与此同时,大力扶持“重农评”“现代种业”“帮农问”“柿子林”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发展,进一步探索纸媒与新媒体融合的最佳路径,按照新媒体传播规律进行内容的创新编排,在媒体融合之路上走出更加坚实的一步。

未来五年,《农民日报》将继续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和制度建设,为《农民日报》更好地肩负“主力军”和“挑大梁”作用提供人才支持和制度保障:将继续加大专家型编辑记者队伍的培养力度;继续采取由领导领衔带领青年骨干采写重头报道的模式,培养精兵强将;继续实行社级、部门二级培训制度和三级策划制度,加大培训和策划力度;将继续完善报社全媒体评价体系,形成社领导、专家组、部门负责人、一线编辑记者、基层编委、核心读者在内的全系统评价格局。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新闻宣传论述研究解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