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 文/贺俊浩 筱 舟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很早以前,就有了对媒体市场发展的预判,从1999年成立大洋网,到2012年粤传媒改组上市,这些举措让广州日报保持着充足的力量,时刻面对新形势、新变化,但集团不断扩张的同时,也给报业集团带来了新问题,即资源分散,无法形成合力,造成转型包袱过重。以大洋网为例,该网自1999年成立之后一直独立核算,办公不在报业集团本部,采编上自成一体,经营上有独立的指标,特别是大洋网划入粤传媒之后,独立性进一步得到强化。如何以一体化思维整合资源,成为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面临的新问题。
2014年12月1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编辑部正式成立运行,而就在这一天,大洋网也更名为广州日报大洋网并全新改版上线。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编辑部执行总监田小平认为,以此为依托不断调整完善顶层设计、组织架构、采编流程、管理考核,建立起一体化运作的全媒体内容生产体系,真正做到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改变了以往内容生产经脉不通,纸媒与新媒体彼此分立的状况,解决了不同媒介之间优势互补、一体化融合发展这个根本问题。
作为中央厨房式的全媒体数字化采编部门,全媒体编辑部由《广州日报》夜编中心、全媒体中心(含数字新闻实验室)、音视频部以及大洋网等组成,主要承担新闻的组织策划、内容采集、信息集成、把关发布等职能,包括《广州日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新闻客户端、大洋网等新媒体产品的维护与更新,以及《广州日报》主要新闻版面的编辑工作,是集团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中枢平台。围绕崭新的一体化平台,需要从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产品整合等多个方面进行配套改革。
首先是完善组织架构,建立中枢平台。
据田小平介绍,全媒体编辑部的组织架构调整,是在原有组织架构基础上不断优化完善。全媒体编辑部主任由《广州日报》总编辑兼任,下设内容总监、技术总监,以及执行总监和执行副总监。其中,执行总监由《广州日报》夜编中心主任兼任,执行副总监由全媒体中心主任和大洋网总编辑等兼任。显然,在此框架下执行总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统筹角色。这样设置架构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希望在不打散报社原有部门建制和不改变上市公司新媒体业务隶属关系的同时,通过统分结合的管理方式,既分出不同媒体平台的活力,又统出融合发展的合力。二是报纸采编拥有强大的新闻生产能力,且报纸编辑部在原有生产体系中处于相对强势地位。三是领导交叉任职,有利于打通新旧媒体部门之间的壁垒,融通人员之间的隔阂。
在全媒体编辑部的统筹指挥下,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变革内容生产方式,创新采编业务流程,建立起了“统一指挥,统一把关;滚动采集,滚动发布;多元呈现,多媒传播”的全媒体内容生产体系。
其次是再造业务流程,实现内容一体化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必须对沿袭多年的报业采编流程进行改造,包括编前会议、主任值班、记者采写、稿件编辑、审核发布等诸多环节。具体来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
人员集中办公。为了便于一体化运作,全媒体编辑部的所有主任和编辑全部集中在同一个空间内办公。各位主任负责自己分管工作的同时,还要轮流值全媒体编辑部的班,负责组织召开编前会,统筹新闻的策划、采集、编辑、把关工作。
记者即时交稿。对于突发新闻和需要滚动发布的新闻,要求记者到达现场确认可靠信息后,10分钟内发回140字左右的快讯,2小时内发回500字左右的消息,如有可能全部要求配发照片和音视频。对于非紧急稿件和提前策划的稿件,要求采访完毕后根据新闻事件的特性尽快发回快讯、消息或完整稿件。最后,记者还须采写一条最为完整、纵深的新闻稿件,且最好与新媒体平台上已经刊发的稿件形成递进、差异和错位,晚上提交供报纸版面采用。
稿件加工改写。从全媒体编辑部新设的基础编辑岗位,抽调10名素质全面的资深编辑,组成类似“内部通讯社”一样的编辑小组,负责新闻策划、采编对接、稿件改写等工作,并将合格稿件放到成品库供新媒体终端编辑选用。基础编辑就如同报纸采编和新媒体之间的一个“转换器”,将采访部门的优质新闻资源激发、挖掘出来,源源不断地引流到新媒体平台上来。
稿件审核把关。为确保舆论导向正确,所有新媒体终端发布的稿件须经采访部门和全媒体编辑部值班主任双重把关,如遇重大事件和敏感题材还需请示值班老总。此外,还特别增设了新媒体检查审读员,专门负责未刊发稿件的审读和已发布稿件的检查,确保把好出口、及时纠错。
稿件发布原则。新媒体的特点是“快”和“新”,纸媒的特点是“全”和“深”。根据不同媒介的传播特性,在发稿时注意把握如下原则:对于大家都有的、通用的即时新闻,尽快在新媒体上先发,争抢第一落点;独家新闻和深度稿件则由纸媒先发,新媒体可以提前导读并于见报次日转载。
最后是整合产品矩阵,构建立体化传播体系。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产品丰富,在电脑端、移动端都有相应的产品,而在完善组织架构和改造业务流程的同时,集团也对全媒体产品线进行了整合。在电脑端,对大洋网进行全新改版,整合推出广州24小时、广州观察、广州镜头、广州政务、广州服务等五大本地资讯服务板块,使网站定位更加明晰,页面清新炫动。据第三方监测数据显示,改版短短一个多月,由于《广州日报》优质采编资源的注入,大洋网日均点击量和日均访问用户迅速攀升。
在移动端,《广州日报》新闻客户端全面改版上线,数字新闻实验室基本组建完成,全媒体采编系统正在建设之中;《广州日报》新浪微博粉丝560多万,腾讯微博粉丝360多万,总粉丝数突破900万大关,长期稳居全国报纸官方微博影响力前五位;《广州日报》官方微信用户数36万,阅读数在纸媒中仅次于《人民日报》官方微信;集团有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达到30多个,涵盖了新闻资讯、生活服务、互动娱乐、电商平台等方方面面。这样,围绕《广州日报》这一共同品牌,各个全媒体产品既有不同的分工,又能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
据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5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广州日报》以221.86亿元品牌价值继续稳居中国报业品牌第二名,仅次于《人民日报》。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广州日报》2014年平均每期读者规模高达629万,居全国报纸第一位;“1+N”全媒体产品用户达2000多万。对于《广州日报》今年品牌价值的上升,世界品牌大会的主办机构——世界经理人集团创始人兼CEO丁海森认为,虽然《广州日报》是一家区域性的媒体,但《广州日报》积极布局新媒体,拥抱互联网+,实现品牌价值不降反升。
一个媒体集团能够实现华丽转身,除了内部资源的重新整合之外,还要有外部力量的推动,而且二者之间往往互为因果,彼此转化。
立足党报优势资源 与政府建立多维深度合作
打开大洋网网站,年轻活泼的界面风格,引人入胜,在新的改革再造中,大洋网力图打造针对年轻用户的区域新闻网站,并从界面呈现、网站内容、用户体验等各个方面,做细做透。从经营上来说,力图做本地最强的政府互联网网站,通过与政府的多维深度合作,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据大洋网总编辑刘海健介绍,目前,政府服务的收入占三千多万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另一半是广告、版权以及移动增值服务。目前大洋网产业布局广泛,新媒体产业方面有游戏公司、数据公司、彩票网站、参股电商、参股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
目前政府服务部分主要有高端、中端和低端三个层次,高端包括为政府提供解决方案,通俗说是设计一些软件,例如政府舆情抓取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其中包括广州文广新局的报刊审读系统。另外,创建的舆情系统,可以实现对市级和区级的全方位监控。中端的包括为政府代建网站和运维双微内容;低端的包括活动策划,新闻策划。
刘海健认为,其优势来自体制内媒体的身份,体制内的优势是比较好沟通,政府项目合同也不会太严格。另外,政府方面其实也会考虑,如果随便和社会网站合作,会产生很多麻烦。现在大洋网的定位是市委市政府的半官方网站。
说到大洋网目前的技术,刘海健称基本上是他们的自有技术,比起竞争对手,大洋网具有相对的技术优势,内部有自己独立的技术部门。但提起腾讯、阿里等企业,刘海健直言称大洋网的技术仍然不够先进,希望能够通过多元合作,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共赢。
及时完善体制机制 反哺一线采编人员
媒体融合的探索,需要体制机制等顶层设计的完善,而诸多改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一线采编人员,在习惯了报纸为载体的传播实践之后,面对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账号等新媒体终端,他们的报道策划、采访编辑等具体实践层面,也会有不同的情感和思想体验。而通过及时互动,聆听他们的心声,完善调整体制机制,是广州日报社的经验做法。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办公室主任冯镜明刚参加了一个各部门对新媒体考核意见的征集会,他介绍说,大多参会的记者、编辑,认为目前媒体的定位不是很明确,在以往只有报纸或者报纸与网站分离的时候,记者采写有很明确的目标指向,但是现在到底是以新媒体为主,还是以纸媒为主,他们很纠结,有时候都不知道发稿往哪里发。针对出现的种种问题,广州日报社创新考核机制,形成既与传统考核衔接,又富有新媒体特色的考核机制。
设立奖金池和绩效考核机制。新制定的新媒体考核机制,是基于原来纸媒考核并形成有机衔接,通过切分实现对工资结构的调整分配。主要的作法是按照不同版面类型,从原有收入中切分出一定比例的数额,目前共分有一二三等级。除此之外,集团再追加五十万到三百万的资金,作为整个集团新媒体奖励的资金。
随着新媒体报道形态日趋多元化,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形成了针对新媒体稿件的评奖机制。目前,新媒体好稿的奖励分为三个等级ABC三类,新媒体C稿的评定,每个月大约是240条,其中有60条分给部门平台(中央编辑部编辑),180条是官方平台(三个类型部门的所有记者编辑)。每一条新媒体C稿奖励350元。新媒体B稿价值是700元,A稿是1500元。除此之外,还会对中层进行季度考核,更为全面有效的覆盖多个层次,实现考核机制激励采编人员实践的目标。
有效连接外界市场 连接资源转型路径模式
如何有效连接外界市场的多样化资源,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控股的粤传媒,通过三年实践,形成以资本连接资源的转型路径模式,既形成了巨大的内生力量,也为报业集团的转型集聚强大的外部推动力。
粤传媒2012年6月成立时,成为华南地区第一家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报业集团。重组三年来,粤传媒频频通过借力资本,成功实现与多种外部资源的连接,并从媒体出发,通过内生外延并驱方式,实现了从平面媒体经营业务向综合性多媒体经营业务的跨越:
2014年12月,粤传媒携手德同资本,成立5亿元人民币规模的“德粤基金”,专注于投资文化传媒的热点领域和创新服务领域;
2015年2月,战略入股国内多屏程序化购买引领者悠易互通,合资成立悠广通广告公司,全面进入数字营销领域;
2015年3月,粤传媒、阿里创投和上海万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合作签约,发展电商物流;
2015年4月,参股国内专业从事视频原生态广告程序化购买的互联网企业影谱;
除此之外,粤传媒投资孵化新媒体业务,通过自建游戏平台2181.com和云彩彩票,参股游戏研发公司,进军游戏、彩票等在线互动娱乐领域;自建广州日报电商、广州日报报业商城等电商平台,参股飞飞商城,拓展电商领域。
短短三年,粤传媒已从一家以经营平面媒体业务为主的公司,转身成为一家能为用户提供从综合到细分领域生活服务、为客户提供从广告到销售全案营销服务的综合性文化传媒公司,并为全面转型奠定了基本格局。粤传媒重组上市,实现了传统传媒产业与现代资本市场的对接,上市公司平台,为报业集团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经过三年的实践证明,资本运作已成为粤传媒加快转型、推动媒体融合的重要手段。
在媒体转型过程中,技术往往是自身发展和连接资源的短板,粤传媒也不例外。粤传媒在整合多方资源同时,意识到自己作为缺乏技术基因的传媒公司的局限性,利用“连接”手段快速完成技术积累。2014年,粤传媒先后和华南理工大学、甲骨文软件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参股悠易互通,投巨资引进移动广告领军企业威朋的LBS(定位服务)技术,已经形成了在技术方面丰厚的储备,部分已开始投入应用。2014年10月,在引入威朋的LBS技术的基础上,粤传媒推出拥有亚洲最先进LBS技术的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ADshow,并应用到香榭丽户外广告和移动终端的融屏互动中。
在做好资本运作的同时,粤传媒不忘初心,时刻铭记“以媒为本”的发展理念。据粤传媒负责人介绍称,“媒”是粤传媒经营背靠的根基,是最大的力量来源。粤传媒从“媒”出发,落脚点也要放在做大“媒”上。
粤传媒深耕细分市场,依托《广州日报》,成立广州广报社区报有限公司,创办了系列社区报,下沉到基层社区;《羊城地铁报》《老人报》《舞台与银幕》《广州文摘报》《新现代画报》《足球》《岭南少年报》《美食导报》《读好书》等细分媒体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贴近用户的经营理念,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和进一步增长。2014年1月,围绕粤商企业家,粤传媒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一体化发展的形式创办了研究粤商群体的财经刊物《粤商》和社交服务媒体平台。
广州日报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国华介绍,这些细分报刊,目前总利润约5200多万,老人报利润突破2000万,文摘报利润700万。地铁报800万,足球报、篮球报300万。在以往二次销售模式不再兴盛时,这些报刊通过直接售卖内容,实现一次销售来达到盈利目的,而广告是作为补充。到目前为止,粤传媒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密集覆盖、垂直细分、扎根深入的“广州日报+系列报刊+新媒体集群”的全媒体立体化发展体系。
在2015年3月11日晚上,重组近三年的广东广州日报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粤传媒,002188.sz)举行了一场以“家国情怀,连接未来”为主题的媒体融合广告发布会,会上粤传媒副董事长肖卫中强调,作为控股股东,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将与粤传媒一起共同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全面融合,争取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建成具有强大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