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融合进程中地市报提升影响力的本土化路径

时间:2024-04-24

□ 文/陈全义

地市报最大的优势是“本土”性

无论国家级还是区域性媒体,只可能关注地方某个领域或者某个社会新闻,不会每天都系统、全面地关注一个地方的民生问题。

在媒体融合大潮中,面对媒体经营“断崖式”下滑,不少媒体在“渠道融合”上发力,积极探索跨界经营,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这些都要建立在内容上,其他一切均要求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做贴近性的本土内容时,即使与自媒体相比,地市报除了有专业的团队来运作,权威的信息来源等,更重要的是地方主流媒体更加规范、稳妥。

地市报要发挥优势,突出本土性,实现贴近性,才能在媒体融合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

2013年10月8日,《漯河日报·晚报版》03版头题刊发了一则消息:《(引)市区黄山北路贯通工程拆迁工作全部完成(主)预计年底前可建成通车》,消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漯河市区黄山路是一条南北主干道,以前是条断头路,路北头直通国家级示范高中——漯河高中,每天来学校接送学生的车辆必须绕行,给附近交通带来很大压力。打通这条断头路是市民呼声很高的一项民生工程,列入了全市的民生实事,但由于拆迁问题,工程多次停工。10月5日,备受市民关注的黄山北路贯通工程完成最后的拆迁工作进入正式施工阶段,预计年底前可建成通车。黄山路完全打通后,将极大方便市民生活和出行。 如此民生问题,除了本地报纸,其他报纸不可能做得如此全面深入。 作为地市级报纸,发布权威消息,《漯河日报·晚报版》的影响力也显而易见。

漯河市是个既年轻又古老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贾湖遗址出土的七音骨笛震惊世界;许慎在这里“说文解字”;岳飞大战金兀术的郾城大捷出现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杨再兴战死在小商桥,小商桥比赵州桥更古老……作为负责任的主流媒体,《漯河日报·晚报版》每年都策划一些大型活动,展示漯河厚重的历史文化。2012年策划 “漯河沿边行”系列报道,刊发文章79篇,累计23万字,深入挖掘了漯河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反映漯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新时期农村的可喜变化,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极大提升了报纸的社会影响力。《漯河日报·晚报版》还开辟了“副刊·文化”版,每周都编发本地文化类稿件,增加了报纸的文化品位和厚重感。这些很本土的专业做法,是其他任何媒体都无法相比的。

如何在媒体融合中提升影响力

10月26日,星期一,《漯河日报·晚报版》04版“本地社会”头题刊发了一条新闻《一男子卤肉店内持枪杀人》。这是一条突发新闻,事发10月23日下午2点半,凶手当晚7点56分被抓获。由于事发时间是星期五,报纸周末不出版,故该新闻一般在周一刊发。

然而,在周末期间并没有停“报”。事发当天下午,记者第一时间获得消息后立即采访,及时在官方微信“漯河晚报”(《漯河日报·晚报版》在本地又叫《漯河晚报》)及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推送信息,实现本土新闻首发。国内一家较大的媒体在推送时,还注明信源为“据‘漯河晚报官方微信’消息……”凶手逃跑期间,各种社交平台上存在各种各样的传言,最后都纷纷向本报记者求证。凶手抓获后,记者又及时推送消息,回应社会关切,平息了各种舆论杂音。

这就是主流媒体的力量!地市报作为主流媒体,其权威性和公信力再次彰显!分析此间公众心理,凶手逃跑时带着一把自制钢珠枪,这让大家十分担心自身的安全。及时发布真相和事情进展,为众人关注。

地市报要在媒体融合中不断提升影响力,融合是大势所趋,转型是这一代媒体人的共同使命,我们必须保持发展定力,坚定不移地融合发展,奋勇前行。各种平台的互动,是媒体融合的必然选择。漯河是全国食品名城,报社开办的网站名字叫“漯河名城网”,这个网站最大特点是有个“市民建言——给市委书记、市长说说心里话”的栏目,群众可以通过此网就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直接向市领导提建议和意见,市委市政府由专门部室督察有关单位、部门限期进行回复、解释或者办理。同时,在报纸上开辟“名城网事”专版,和网络互动,就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报道,解决了很多问题,提升了报纸和网站的影响力。

关注民生是提升影响力的主渠道

《漯河日报·晚报版》的定位是“关注民生,服务百姓”,正是在这面旗帜下,报纸按照“三贴近”原则,深入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倾听呼声,体察情绪,反映诉求,关心疾苦,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报纸的公信力影响力不断提升。

2011年夏,晚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品学兼优的准大学生在为跨进大学校门的学费发愁,而一些爱心人士却找不到帮扶对象。五年来,晚报连年策划“我要上大学——漯河晚报爱心桥”行动,为他们牵线搭桥。记者深入贫困学子家中实地采访,连续报道他们家中的贫困状态,肯定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很多企业看到报道后纷纷伸出援手,五年来,“漯河晚报爱心桥”行动,已经成为漯河慈善事业的一个品牌,通过这项活动,数百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报纸经常对弱势群体的求助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报道,帮助不少家庭解决了困难;对群众工作生产生活面临的难处,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解决,用新闻温暖这座城市,在公众中留下亲民形象,从而提升了报纸的影响力。

《漯河日报·晚报版》针对与群众有关的政策及时采访相关部门,诸如养老、就业、治疗、住房、求学等,尽力为公众提供实用资讯服务,解疑释惑。同时,一些不起眼的小咨询诸如哪天停水停电,或者维修进度如何,柴米油盐酱醋茶,都通过记者采访告诉公众;同时开辟“民生服务”专版,对日常生活中有关问题及时提醒;开辟“帮办”栏目,给群众跑腿、打听、帮办等,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责,是提升报纸影响力的重要抓手。我们抓住那些既是党委、政府下决心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又是关乎民生的热点问题开展舆论监督,惩恶扬善,弘扬主旋律。这要求记者必须采访到位,让有关各方都发声,通过客观公正的报道推动有关问题的解决。

晚报曾就公交车和出租车乱象进行系列报道,刊发了《部分乡镇客运站咋成了摆设》《因打表起争执,的哥叫人打伤乘客》《市区公交站牌设置不合理》《说到出租,谁还能心平气和》《出租车乱象症结何在》等稿件,市领导做了几次批示,有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暨媒体恳谈会,听取媒体对客运企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发展改进等征求意见和建议,并表示立即整改,做到标本兼治,重塑形象。随后,全市掀起整治风暴,本地公共交通呈现出可喜变化,出租车司机的文明素质得到提升,群众纷纷点赞。目前,做舆论监督还实行报纸、网站和手机报联动,共同发力,集中发声,取得良好成效。

开门办报,加强互动,提升影响力

与网友互动。2015年,《漯河日报·晚报版》与时俱进,重点打造了“@漯河”版面,增强网友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指派专门记者通过QQ、微信每天与网友聊天,对当前焦点话题进行点题引导,或者结合本地热点话题,或者网友提出的问题,组织网友进行讨论并积极进行舆论引导,然后就网友的发言整理成文;记者还根据网友提供的线索采访报道。版面开设“微关注”“微事件”““微话题”“微拍客”等栏目,文稿以“原帖·跟帖·采访”的形式呈现。如近期的标题有《 大清早被抓,又是“隔夜酒”惹祸》《 女友和妈掉河里,先救妈才合法?》《一觉醒来,无人不识“叶良辰”》《风筝带灯夜放高空,他们真会玩》,由于话题是网络热点或者网友关注的话题,原帖和跟帖是原汁原味的网友发言,版面清新,标题鲜活,语言幽默风趣,贴近性很强,吸引了不少网友积极参与,纸媒与网络进行了成功融合,提升了报纸在网友中的影响力。

与写手互动。我们在02版(言论版)开辟了一些栏目,给本地作者提供发表言论阵地。市区有沙河、澧河交汇流过,麻辣鲜香的胡辣汤是本地特产,报纸开辟了“沙澧晨风”和“胡辣汤”两个栏目。栏目稿件基本围绕热点话题或者漯河新闻展开,犀利的语言,幽默的风格,让本地作者一展风采,发出本土声音。

与摄影爱好者互动。我们还开辟了“影像拍客”专版,专门刊登摄影发烧友拍的照片,编辑根据图片内容画龙点睛加上搞笑的图片说明,让人忍俊不禁,不仅吸引了摄影爱好者,也让广大读者喜闻乐见。

快节奏的时代,在喧嚣的闹市寻找一方宁静,也算很奢侈的事情,晚报的“慢阅读”也是一种享受。“副刊”版编发本地作者的作品,大量优美散文不断涌现,或讲述他们浓郁的亲情,或描绘所见所闻的优美画卷,或表达心灵深处的独白,或抒发人生感悟。不仅让作者“名利双获”,优美的文章也吸引了很多读者。意义最深远的是,本地很多中小学语文老师把这些作品推荐给学生学习,或摘抄,或剪贴,或背诵。当网络和手机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报纸规范严谨的文字和语法还是学生们学习的典范。这样也带动学生和家长加入到阅读的行列。

媒体融合高歌猛进,地市报的市场在当地,最大优势是突出“本土”特色,在融合大潮中,构建媒体矩阵时,必须坚守这块阵地,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不断巩固壮大主流媒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