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解大锐
[摘 要]散文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散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这样有助于更顺利地进入教学过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教学切入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教与学两方面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文章将结合实例,从标题切入、背景切入、人物切入和情感切入四个方面探讨如何找准散文教学切入点,巧妙激活语文课堂。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5-0004-02
导入是教学的开始,而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说教师如果能够抓住适切的教学切入点,那么后续的教师便可以有效开展。散文具备形散神聚的特点,如果教师没有找准教学切入点,则很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所以具体该结合哪些内容进行切入才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师融入散文课堂教学呢?下面将展开详细分析。
一、标题切入
每一篇散文的标题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揣摩、仔细斟酌而设定的。可以说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高度凝练的核心,如同一双眼睛一样,映射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主旨。很多散文的内容比较深奥难懂,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完全可以带领学生由标题切入,从而获得“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散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在不看正文的前提下自主分析文章的标题,并提问:“在不看正文的前提下,通过标题探究,你认为郁达夫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学生联系“故都”这个关键词,认为作者郁达夫是想通过描绘故都的秋景来抒发自己的怀念之情。接着继续提问:“为什么作者郁达夫要以‘故都的秋为题呢?为什么不写‘春、夏、冬这几个季节呢?”学生纷纷猜想。有学生认为秋季更容易引起人们感伤的情绪,所以郁达夫在深秋时节更容易思念故都。最后让学生回忆一下这篇文章的标题与以前学习过的哪篇文章的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少学生想到了老舍先生所写的《济南的冬天》。教师为学生解释:“怀念某个地方的文章,通常把这个地方与某个特定的季节联系起来,这样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如果单单写怀念某个地方,往往文本内容会显得没有中心主题,而以这个地方的某种事物或某个季节切入,会显得真实动人。”学生恍然大悟,纷纷开始投入文章的自主阅读中,想要了解作者郁达夫是如何描绘故都的秋的。
从文本标题切入的方法使学生可以十分迅速地把握住文本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而以此为主线开展散文阅读。一旦学生把握了文章标题的内涵,他们就能抓住文章的梗概和主题思想,进而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如何通过标题的探究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文章的好习惯。
二、背景切入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一些散文是比较晦涩难懂的。这些作品距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年代较久远,而且在特定的年代中,作者往往都是采用暗喻的方式来抒发思想感情。因此对于这部分散文,教师有必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教学切入,让学生明确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这篇文章的,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深沉的情感。
比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在不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的情况下,很多学生都认为作者朱自清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描绘荷塘月色的美丽,并抒发自己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这种认识是十分浅显的。为了避免这种误区,教师需要为学生介绍作者朱自清写作这篇文章时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遭遇。如《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作者朱自清也有参与革命,但是失败了。他一直处在呐喊和斗争的状态之中。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他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了文学的“象牙之塔”。这一点与鲁迅先生颇为相似,他们都明白行为的斗争扭转不了群众思想的迂腐。所以朱自清选择用文字来抗争。朱自清对当时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不满与憎恶,对生活也感到惶惑矛盾,内心十分抑郁。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下了这篇散文。面对冷清的月光下的荷塘,朱自清内心会想些什么呢?为什么朱自清不直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呢?教师可请学生深入思考这些问题。
想要结合背景进行切入,教师一定要基于教材内容搜集充足的资料,并争取在为学生呈现相关背景材料时,可以配上精彩的语言讲解,从而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当时的社会情况。当然,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散文之前就自主在网络上或者借助工具书搜集作者写作文章的背景。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提前知晓与文本内容相关的信息,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动手收集、整理资料的好习惯。
三、人物切入
教材中的散文有一部分是叙事性散文,叙事性散文中少不了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在这类文章中,作者往往会借助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人物及与他有关的事件来突出文章的主旨。对于这一类型散文的教学,教师可以以人物切入,让学生通过分析人物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当然除了引导学生探究文章当中提到的主要人物之外,教师还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与文本中的人物类似的人物,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
比如在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教师选择用人物切入的方式指引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题。课堂一开始,便提问学生:“《我与地坛》中的‘我是谁呀?”学生统一回答:“史铁生!”接着教师说:“你们可不可以说一说史铁生这个人物呢?”学生A说:“我们以前学过史铁生的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從中知道了他是个残疾作家。”学生B说:“我读过史铁生的《合欢树》,知道他写过很多篇怀念母亲的文章,可能《我与地坛》也与怀念母亲有关。”学生C说:“史铁生是一位身残志坚的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实现创作梦想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挫折,比如身体残疾带来的不便、一直支持他的母亲的逝世等,不过这些挫折与磨难最终都化为力量,促使史铁生完成了自己的梦想,这种勇于战胜挫折、忠于梦想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听了学生的回答之后,教师再进行正式的教学。这样,学生就会发现本篇散文内容的确与作者史铁生的生平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地坛是一个载体,承载着史铁生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他对母亲的思念。
作者在安排文本中的主要人物时,也会穿插一些次要人物。有些次要人物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而存在的。事实上,无论什么人物都是为文本写作服务的。在叙事性散文中不同的人物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引发事件,有的是穿针引线,还有的是突出主题等,所以在引导学生解读这类散文时,一定要找准关键性的人物。由人物出发进行解读,往往通俗易懂,也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这是教学叙事性散文的重要方法。
四、情感切入
一篇好的散文总是散发出其独有的情趣和风味,它们其实代表着作者的某种情怀。在鉴赏散文时,教师可以以情感切入,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使用情感切入这一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极佳的审美体验,而且可以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意识,让他们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用心去观察、去感知、去领悟,真正与作者的灵魂进行沟通,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时,为学生朗诵文章中的这段话: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朗读过后,问学生由这段话想到了什么。有学生说这段话展现出作者轻松自在的心情,他似乎很享受夜晚独处时的宁静。也有学生说从这段话里感受到了作者孤独的心境,因为白天有太多的烦心事,所以只能在夜晚独处时一个人慢慢消化。自由的同时也是孤独的。听完学生的想法后,教师再联系文章的创作背景为学生细细解读作者的心路历程。这样处理往往教学效果会更佳。
在鉴赏抒情散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景入情”,因为大多抒情散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要想探究作者的情感,便需要有效分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这是鉴赏抒情散文的捷径。在借景抒情的文章中,景与情这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散文教学中使用情感切入这一方法,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全文的情感基调,进而为细致地掌握文本内容打好基础。
总而言之,散文集思想性、情感性、艺术性和审美性于一体。找准散文教学的切入点,是激活课堂教学气氛,擦出学生思维火花,使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重要手段。除了文章中提到的切入方法之外,还有疑点切入、意象切入、情境切入、中心句切入等等,这些都值得教师去研究和实践。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海菊.标题:散文阅读的最佳切入点[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8):77.
[2] 陈良.由标题发散开去:散文阅读的最佳切入点[J].現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12):159-160.
(责任编辑 农越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