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8
郑其瑞
[摘 要]为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所需的人才,学校以构建“学习型团队”为基础,统筹推进德育、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三大课程体系建设,德育课程确立了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双自主”工作机制,鼓励学生在形成共性的同时发展个性,实现“我的成长我做主”。学科课程建设,重心在“实施途径和策略探究”上,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学校根据办学特色、学生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开发了七类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学生可按“菜单”选课。
[关键词]学习型团队;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德育; 学科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5-0001-0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地球村”的概念越来越具象化,甚至人类的步伐已经迈入其他星球。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我们明显感受到时代需要的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团队合作意识的人。从基础教育领域上看,为了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国家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要求,特别是最近几年的新高考改革,已经从个别试点发展到几乎全面铺开。当然,透过高考的改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国家对于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方向,也看到基础教育为了适应这项改革所作的努力。当前,承担着义务教育责任的初中学校,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继承和发扬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探寻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途径,打造独具学校特色的品牌。
二、解决的方向
作为省级初中示范校,福州第十六中学一直是全省初中学校的领头羊,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培育人才的要求,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从构建“学习型团队”入手,深化课程改革,积极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有效落实和融合,通过加强地方课程实施,开发校本课程,落实“用完整的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
早在2012年,学校领导班子就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团队”的构想,并且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以校本课程为载体来实现学生的全员参与。经过近10年的摸索与实践,“学习型团队”建设从当初的个别班级实验发展为现在的基本普及,课堂教学以“学习型团队”为单位展开,班级管理也基于“学习型团队”将整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课外活动、综合实践等各种校园活动均以团队形式开展。与此同时,教师也采用“学习型团队”的模式,在专业化成长、阅读素养提升、信息技术学习等方面,自发形成各种成长团队。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2017年被福建省教育厅确立为第二批“省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借此东风,学校更加清晰地提出了以构建“学习型团队”为基础,统筹推进德育、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建设的构想。经过三年的实践,此构想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可操作体系。
三、实践的过程
(一)推进德育课程建设
1.开设“学习型团队”自主管理课程
从2012年开始,学校就将与“学习型组织建设”相关的团队管理与合作理念引入德育建设中,在班级管理实践过程中逐渐开发并完善适合本校学生的特色课程。在实际操作中,从新生入学开始就着手进行“学习型团队”建设,将每个班按6~8人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型团队”,设置团队长、记录员、发言人,由各团队学生自主选择团队名称、口号、图标,并确定团队愿景、规章制度和发展计划,以鼓励团员共同成长。学校在進行班级管理、课堂教学互动、德育、文化宣传时均以团队为单位设计活动。学生在集体中既能自主学习,又能相互合作与竞争,体验个人与团队共同成长的喜悦。这有利于初步形成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学习共同体。
班集体成员通过“学习型团队”的建设,可以迅速形成团队凝聚力。各班级作为更大的异质学习团队,又可组建“年段学习型团队”。如此,完善而有序的组织架构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搭建完成。学校形成以“小组学习型团队”为小单位、“班级学习型团队”为中等单位、“年段学习型团队”为大单位的“学习型团队整体”。近年来,学校一边探索一边总结,不断归纳和整理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将实践中形成的自编教材、教案、课件、教学案例、论文等进行汇编,形成校本教材《“学习型团队”校本课程与案例》。
2.“自主评优评先”综合素质评价课程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学校招生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在多数学校还未摸索出具体可行的实施途径时,福州第十六中学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按照课题体系的标准和要求尝试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校对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安排、课程实施方案设计、课程评价标准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着力明确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大评价模块的详细指标。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为学生初中三年学习生活的综合性评价提供了详细的过程记录。
按照常规,学校每年4~5月份进行“自主评优评先”工作。学校强化对学生个人和团队的过程性评价,不再采用传统的评“三好生”“优干”等单一的评价模式,而是在团队建设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融合上寻找突破口,突出过程性评价。在评优项目的设置上,学校突破传统,设置在团队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人奖项、团队奖项,年段、班级可以根据自身优势设定先进奖项名称,比如美德少年团队、书画之星团队、阳光心理班级、温馨班级、书香班级、助人团队等;个人奖项可设阅读之星、进步之星、体育健将、街舞达人等。同时学校构建多层次评价模块,每学年制定具体方案,由学生和学习团队自主申报,并自主设计成长目标、实践途径、承诺条款、验收标准,及时上传实施过程材料。每年5月,各班申报的“自主评优评先”项目通过报告会、展板、宣传画等进行成果展示,学校组建由教师、家长、学生干部组成的评审团队,对各项目进行评审,并集中宣传展示优秀成果。
福州第十六中学总结了前一阶段的做法,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进行了多方面的推广。如在《中国德育》2018年第23期上发表文章《倡导“双自主”教育模式,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分享了学校的经验总结与具体做法;在《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24日“教育展台”栏目上发表文章《為学生上好第一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介绍了学校的做法。
3.开设“班主任节”感恩特色德育品牌项目课程
学校2014年首创属于班主任自己的节日——“班主任节”,与之配套的是每年5月份第2个星期固定开展的“班主任节”系列活动。每一届“班主任节”,学校德育处都精心设计,召集各班班长开会,直接由班长落实各项安排,不额外增加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学校每年定一个节日主题,出一张倡议书。在每年的这个星期里,学校四处洋溢着“班主任节”特有的氛围,还会开展学生自制心意卡装扮感恩树、“我的老师我绘拍”“因你而精彩”主题微电影拍摄比赛、歌曲创作比赛等系列庆祝活动。
通过各项活动的筹备,学生从发现的视角去观察班主任,看到了班主任的辛勤付出,学会了珍惜、理解与感恩。创设“班主任节”,既是形成尊师重教氛围的基础保障,又是使立德树人教育方针落地的重要举措,它丰富了学校德育的内涵,拓宽了学校德育的渠道。“班主任节”已经成为福州第十六中学的特色品牌项目课程,并且每一年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强、可模仿、可复制的特点。
(二)推进学科课程建设
1.用课堂改革助力课程实施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也是教师实施教学改革的落脚点。近几年,福州第十六中学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课堂模式改革。
第一次是基于2015年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立项课题“‘先学后导,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而进行的改革。在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学习型团队”建设,学校把课堂的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1],培养这三种能力通过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来实现,即“学生先学,教师导学,团队合作,反馈评价,拓展探究”[1]。这样便形成了以“三能力,五环节”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构建“三能力,五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能够践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采用分层递进的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1]。
第二次是以2019年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立项课题“基于信息技术应用下初中学生学习力培养研究”为契机,在“先学后导,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学校借助智慧校园、物联网、大数据等,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让各学科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学模式。近三年,学校先后申报立项了省级课题3个、市级课题12个,均是围绕“借力于信息技术平台实施课堂模式改革,着力于学生学习力的培养”而开展的研究。
2.用学法指导促课程落实
结合“学习型团队”的建设,近年来,学校开设了各年段的学科学法指导课程。设置学科学法指导这门课程,意在从学科学习方法的角度入手,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各学科学习的特点,掌握各学科的学习方法,进而做到学会学习。具体操作有:①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包括借助网络收集素材、查阅有关资料,形成解决疑惑的能力。②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主动获取知识,学会如何做笔记。③指导学生通过与同伴协作,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科性质,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2]。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教育教学产生了不良影响,学生不能正常到校上课。为响应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停课不停学”号召,学校师生积极参与云课堂,网络课程教学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期经过调研后发现,学校学生在经历过学科学法指导系统化训练后,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已成为常态,线上学习效果良好,这让大家深刻感受到学科学法指导课程的魅力,更坚定了继续开设学科学法指导课程的信念[3]。
经过几年的摸索,学校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系列学科学法指导框架,提炼整理出的“初中学科学法指导”课程系统已日渐成熟,不但在校内各年段实践效果明显,还走出了校门,走进了媒体和兄弟学校。2018年9月,学校段振富老师受建设福州电视台《名师有约》栏目邀请,开设小升初学法指导专题讲座。
(三)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
1.开设“毓英合唱团高水平艺术素养实践”课程
为了更好地落实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的“体艺2+1”,学校以毓英合唱团为抓手,每年都与对口小学对接优质生源,聘请校内外音乐专家带领团队,对学生进行从基础教学到技巧提升的全方位训练。团队初步形成后,音乐教师团队选定曲目,组织学生进行分声部训练。在不同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分小组、分时段进行训练。这样在日常学习之余,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得到培养、特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学校毓英合唱团先后获得市中小学生合唱比赛特等奖(中学组)、福建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合唱类中学组)、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二等奖(合唱类中学组)等多项荣誉。因为毓英合唱团近几年成绩颇佳,2017年成为市教育局从几百所中学挑选出的唯一一个合唱团并整合为小茉莉合唱团分团。
2.开设“排球普及与竞技”课程
福州第十六中学是多年的省级排球传统校,2020年还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排球传统校。每年新生入学后,都要学习排球训练校本课程,依业已成熟的校本教材进行理论学习和操作学习,每名学生都要完成规定内容的学习并通过考核,最终成绩计入体育总分成绩。同时,学校排球队还从全体学生中挑选有潜力的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参加每周两次的集中强化训练,这些学生中的佼佼者会成为校排球队队员,为日后参加省市级比赛做准备,也为毕业后进行更加专业的排球学习、训练做准备。
学校基本上形成了“人人会垫球,班班有球队,年年有比赛”的常态,排球运动已经成为学校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截至2020年,学校女子排球队荣获福州市中学生排球锦标赛十九连冠、男子排球队荣获十二连冠。在全省中学生排球联赛上,从2012年至今,学校排球队获得冠军(初中组)两次、亚军(初中组)五次。
3.开设“咏春非遗传承”课程
咏春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福建,风靡世界。学校自2015年开始引进咏春拳項目,进而研发并开设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根据咏春拳本身的要求,按照国家对课程设置的规定,制定了在学校实施的规范标准,按照学校课程的考核要求,明确提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的指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国家级非遗项目”在中学的传承可行性模式。咏春拳课程的实施和完善,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系。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咏春拳训练,既能够增强身体素质,又能够提高学习专注力以及面对问题时的应变能力,还能够培养恒心和毅力 。
福州第十六中学作为“省义务教育课改示范性建设学校”,以“学习型团队”为载体,不断探索学校课程改革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将“学习型团队”建设成果运用到德育课程、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课程上的保障,并形成了可操作的模式和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近3年,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中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每年都获得福州市教育局颁发的“综合评价优胜奖”“中考综合考评优胜奖”。同时,学校还将课程改革的相关经验和成果分享给兄弟学校,辐射到福州英才中学、福州三中罗源滨海学校、福州第二十五中学、莆田霞林学校、闽清塔庄学校、宁德屏南岭下中学等。各校在学生自主管理、学科课程建设、学校活动开展等方面,也开始推进“学习型团队”和三大课程体系建设,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丁耀星,段振富.“先学后导,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总结 [J].中学教学参考,2016(27):6-8+2.
[2] 庞志波.加强学法指导 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4):51.
[3] 李天友.谈教学基本环节学法指导[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9(6):22.
(责任编辑 黄 晓)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